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前延误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延误时间(BD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08年4月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255例;将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的时间差作为BDT.根据BDT,将患者分为≤2h和>2h,分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既往糖尿病史或心绞痛史、以及来院交通方式等因素对BDT的影响.结果 与≤2h组比较,>2 h组患者年龄偏大,女性较多,既往多有糖尿病史,吸烟者较少,夜间发病者多(P<0.05).结论 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夜间发病、发病地点以及来院就诊方式影响BDT.其中年龄、糖尿病史、夜间发病以及急救车来院就诊是影响BDT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出血内镜诊治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及对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急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治患者186例,根据就诊时间分为两组,112例≤24 h就诊作为≤24 h组,74例24 h就诊作为24 h组,分析两组的基本资料和疾病特点,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分析就诊时间对止血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因、临床表现无统计学差异(P0.05),≤24h组合并症发生率、血红蛋白≤50 g/L发生率、受教育程度与24 h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症、受教育程度与内镜诊治时间延长存在显著相关性。≤24 h组病死率为0.0%显著低于24h组5.41%(P0.05)。≤24 h组止血时间、治疗期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24 h组(P0.05)。结论急诊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治时间延长与合并症状和受教育程度低下密切相关,会造成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导致学龄前儿童腹泻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6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腹泻儿童150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无腹泻儿童14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洗手方式、单独餐具、厕所类型、家中孩子数目、家庭规模、家用带盖垃圾桶(占比)、公用厨房及厨房抹布平均更换频率均是影响儿童腹泻的显著因素(P<0.05),其[OR(95%CI)]分别为[3.647(1.878~7.084)]、[1.884(1.222~2.906)]、[2.732(1.472~5.071)]、[1.453(1.066~1.980)]、[1.842(1.053~3.221)]、[1.521(1.085~2.133)]、[1.294(1.015~1.649)]、[1.382(1.010~1.892)]。结论学龄前儿童腹泻的原因主要在于卫生环境和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在老年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因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老年患者40例根据手术距离发病时间分为≤6 h组、>6 h且≤24 h组、>24 h且≤72 h组和>72 h组,各10例。同时选取远离血肿的正常脑组织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IM-3蛋白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TIM-3 mRNA表达。结果各组TIM-3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6 h组、>6 h且≤24 h组、>24 h且≤72 h组TIM-3及mRNA水平逐渐上升,>24 h且≤72 h组、>72 h组TIM-3及mRNA水平逐渐下降,>24 h且≤72 h组TIM-3及mRN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TIM-3在脑出血发病后逐渐升高,至24~72 h升高至顶峰,之后逐渐下降,提示TIM-3可能和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院的AP患者38例,其中25例轻型患者,13例重型患者,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immer)和血小板计数(PLT),并计算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观察并比较各组结果.结果 重型胰腺炎组与对照组、轻型胰腺炎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及D-dimmer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数明显降低(P<0.05);轻型胰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胰腺炎组Fbg、D-dimmer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LT与APACHⅡ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凝血功能的测定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疾病进程中,可用于了解患者的微循环障碍情况,判断患者的病情轻重,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病情的演变和发展,为改善疾病的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出血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出现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46例和血肿未扩大组8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2组间各因素的差异,确定早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血肿扩大组发病≤6h行头颅CT者占84.8%。与血肿未扩大组比较,血肿扩大组患者昏迷(15.2%vs 3.4%,P=0.032)、抗血小板药物应用(8.7%vs 1.1%,P=0.048)、入院24h体温升高≥1℃(26.1%vs 2.3%,P=0.000)、首次出血量[(22.15±10.72)ml vs(14.28±6.72)ml,P=0.019]显著增高。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在出血部位(基底节、丘脑、脑叶)和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发病、≤3h、3h且≤6h、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是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入院24h内体温升高≥1℃、首次头颅CT距发病时间≤3h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发病时间≤4.5 h重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就诊的发病时间≤4.5 h重型脑梗死病人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大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等双侧大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s、Vd、Vm、RI、PI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Vs、Vd、Vm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RI、PI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啰音、呼吸困难、咳嗽、喘息消失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发病时间≤4.5 h重型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在不同发病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救治的未接受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7例,按照发病至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时间将其分为≤48 h组(68例)、≤96 h组(62例)、>96 h组(17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测定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5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Atlanta标准分为轻型(MAP)28例,重型(SAP)23例,比较轻型和重型患者发病后、24 h、48 h、72 h血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淀粉酶(S-Amy)和血PCT水平,并以PCT诊断试验与同期APACHEⅡ评分系统比较,确定PCT对SAP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并观察PCT与SAP合并症的关系.结果 SAP患者在入院时、24 h、48 h、72 h血清PCT水平均高于MAP组(P<0.05),PCT测定结果法与APACHⅡ系统法对AP轻、重型的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早期、24 h血清PCT对SAP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6%、78.6%、86.3%和82.6%、71.4%、76.4%,有无腹水及是否合并MODS,PCT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PCT水平与AP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在发病24 h内对早期SAP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与APACHEⅡ评分系统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福州地区腹泻患者诺瓦克样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调查研究福州地区腹泻患者诺瓦克样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1998年10月至2002年1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的288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和诺瓦克样病毒病原检测。结果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感染的阳性率为54.2%,发病年龄主要是1月-3岁的婴幼儿,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季,高峰为11和12月份。RT-PCR检测显示诺瓦克样病毒基因组Ⅰ的阳性率为11.1%,主要是7岁以上儿童及成人;诺瓦克样病毒基因组Ⅱ的阳性率为28.8%,主要是6月~3岁婴幼儿;诺瓦克样病毒感染均无明显季节特异性。结论在福州地区诺瓦克样病毒是仅次于轮状病毒的又一常见腹泻病原,其中婴幼儿腹泻以诺瓦克样病毒基因组Ⅱ为主。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初步揭示了本地区诺瓦克样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监测上海地区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为本地区轮状病毒疫苗的推广使用提供背景依据.方法 采集上海地区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门诊急性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910份,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抗原,使用套式反转录(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进行G基因型和P基因型的分型检测.结果 910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阳性268份,占29.4%.全年均可检出A组轮状病毒,流行高峰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检出率为38.3%~70.5%.<3岁婴幼儿的A组轮状病毒腹泻有244例,占91.0%,各年龄组检出率以12~23个月龄组最高,达36.6%.268株A组轮状病毒中,G基因型以G1最多,为65株(24.3%),以下依次为G3 40株(14.9%)、G混合型37株(13.8%)、G2 27株(10.1%)、G9 14株(5.2%)、G45株(1.9%),其他G分型5株(1.9%),G未分型75株(28.0%) ;P基因型以P[8]为主,为147株(54.9%),其次为P[4] 32株(11.9%)、P混合型6株(2.2%),其他P分型4株(1.5%),P未分型79株(29.5%).主要G/P基因型组合包括G1P[8] (13.4%)、G3P[8](13.4%)、G混合型P[8](10.1%)、G1P[4](8.2%)、G9P[8](2.2%)、G2P[4](1.9%)、G1P混合型(1.9%).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流行高峰为秋冬季节.目前注册的轮状病毒疫苗覆盖了上海地区绝大部分轮状病毒G/P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无复流的患者血浆中过氧亚硝酸阴离子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沈阳医学院沈洲医院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因A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根据PCI术后造影结果 分为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均为22例.所有入选者术前及术后24 h、72 h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测定,并行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中硝基化酪氨酸(NT)变化.记录一般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指标.结果无复流组在发病到再灌注时间上明显长于正常血流组(P<0.05),在Q波型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病变,PCI前TIMI血流≤1级等方面明显多于正常血流组(P<0.05);正常血流组患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复流组(P<0.05).无复流组NT在术后24 h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发病到再灌注时间,Q波型梗死,PCI前TIMI血流≤1级,弥漫性病变是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而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性因子.结论 与无复流发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因素有发病到再灌注时间,Q波型梗死,弥漫性病变和PCI前TIMI血流≤1级;而梗死前心绞痛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腹泻病病原学分布特点及病因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04/2013-04就诊的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采用RTPCR技术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扎如病毒、星状病毒及肠道腺病毒检测.同期针对患儿发病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286份粪便样本中共检测细菌和病毒208例,检出率72.73%;病毒阳性172例,阳性率60.14%,其中轮状病毒84例(29.34%)、诺如病毒62例(21.77%),扎如病毒14例(4.90%)、星状病毒27例(9.44%),肠道腺病毒21例(7.34%).细菌培养致病菌36例,检出率为12.58%,分别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及白色念珠菌.未检出细菌和病毒78例(27.28%).急性腹泻病与多种因素(年龄、季节、喂养方式、发病诱因及母亲文化程度)具有相关性.结论:银川地区儿童急性腹泻病以病毒感染为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为主要致病菌,目前存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各型腹泻病发病与不同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从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辖区入托体检的500例学龄前儿童,应用CSHQ问卷评估,并收集儿童的相关资料,资料包括:①家长睡眠时间(包括晚11点之前、晚11点之后);②睡前活动情况(包括剧烈活动、非剧烈活动);③电子产品接触时间(包括>2 h/d、≤2 h/d);④睡前情绪(包括哭闹及兴奋、平静);⑤家长情绪状态(包括焦虑抑郁、非焦虑抑郁);⑥睡前故事(包括是、否);⑦进食情况:包括是否有食物过敏、进食节律(快、慢),偏食挑食因素(是、否),睡前饮食因素(饥饿、过饱),喝水多少和夜间排尿因素(包括有、无);⑧呼吸道及慢性疾病史(包括是、否);同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睡眠障碍学龄前儿童的家长睡眠时间因素、睡前活动情况因素、电子产品接触时间因素、睡前情绪因素、家长情绪状态因素、睡前故事因素、进食情况因素、呼吸道及慢性疾病史因素与无睡眠障碍学龄前儿童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家长睡眠时间因素、睡前活动情况因素、电子产品接触时间因素、睡前情绪因素、家长情绪状态因素、睡前故事因素、进食情况因素、呼吸道及慢性疾病史因素均为学龄前儿童睡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概率比较高,家长睡觉晚、睡前剧烈运动、电子产品接触时间长,睡前情绪兴奋,家长焦虑,睡前没有讲故事或讲恐怖故事,进食过饱或过饥饿、食物过敏、挑食、进水多或夜尿、呼吸道疾病或慢病都是导致学龄前期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临床需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儿童流行性感冒(流感)门诊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为该院儿童流感就诊和预防提供指导。方法?收集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9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门诊日志,回顾性分析就诊患儿中流感分型、年龄特征、感染时间分布特征、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时间的关系等。结果?2019年1月—2022年3月,该院儿科门诊总计接诊流感阳性病例3672例,其中,甲型流感阳性率最高(2427例,7.94%),所占比例最高(66.09%)。10~14岁年龄段患儿阳性率最高(629例,17.98%)。发病高峰为冬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冬春季病例数减少,主要病原分型由甲型流感转为乙型流感。结论?该院地处北方,儿童流感冬春季高发,患儿发病年龄特征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病例数减少,主要病原分型由甲型流感转为乙型流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外周血干扰素(IFN)-γ、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96例脑出血患者均为发病6 h内来诊,按发病距采血时间分为≤6 h组、>6 h且≤24 h组、>24 h且≤72 h组和>72 h组。另选2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各组IFN-γ的水平及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TIM-3 mRNA的表达。结果各实验组IFN-γ的表达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4 h且≤72 h组IFN-γ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各实验组TIM-3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4 h且≤72 h组TIM-3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IFN-γ、TIM-3的表达增加,IFN-γ和TIM-3参与脑出血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丰煤矿医院收治的AMI患者90例,均于12 h内行PCI,根据发病至PCI时间分为A组(发病至PCI时间3 h,n=32)、B组(3 h≤发病至PCI时间6 h,n=31)和C组(6 h≤发病至PCI时间12 h,n=27)。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心肌改善情况[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恢复时间、肌酸激酶(CK)恢复时间]。结果 A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C组(P0.05)。A组、B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C组(P0.05)。A组患者术后LVEF高于B组、C组,B组患者术后LVEF高于C组(P0.05);A组患者CK-MB恢复正常时间、CK恢复正常时间短于B组、C组,B组患者CK-MB恢复正常时间、CK恢复正常时间短于C组(P0.05)。结论 PCI时机对AMI患者有一定影响,超早期(发病至PCI时间3 h)及早期(3 h≤发病至PCI时间6 h)PCI治疗AMI患者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更有效地降低心脏事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心肌功能,且超早期PCI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肺炎患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耐药的危险因素,旨在为MP肺炎患儿的治疗提供合理建议。方法采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市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收治的168例MP肺炎患儿的咽拭子标本,检测MP的DNA、MA耐药基因,依据耐药性检测结果分为MA耐药组、MA敏感组,对比分析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Logistics回归分析MP肺炎患儿MA耐药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168例MP肺炎患儿,共65例对MA耐药,占38.69%(65/168);MP肺炎患儿的MA耐药率在年龄分布、发病季节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学龄期MA耐药率、冬春季MA耐药率显著高于同类其它(P0.05);与MA敏感组相比,MA耐药组发热时间、高热时间明显长,且肺外并发症、治疗方式为单纯基础治疗、不规律用药次数≥4次占比明显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肺外并发症、治疗方式、不规律用药次数是MP肺炎患儿MA耐药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需加强对学龄期或冬春季发病的MP肺炎患儿的MA耐药监测,建议临床治疗中,在单纯基础治疗上或可与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等联合进行,同时对患儿家属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对降低MA耐药率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发病时间超 24 h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569例。平均年龄63(54~70)岁, 男性398例(69.9%)。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将其分为发病时间>24 h组及发病时间≤24 h组,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将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及发病时间≤24 h的患者以1∶1的比例进行匹配。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发病时间对结局事件的影响。结果 PSM匹配前, 发病时间>24 h组的年龄更低[56(48, 64)比64(55, 70)岁, Z=-3.60, P<0.001]、房颤比例更低[1.8%(1/57)比21.1%(108/512), χ2=12.39, P<0.001]、觉醒卒中比例更低[7.0%(4/57)比27.7%(142/512), χ2=11.54, P<0.001]、基线NIHSS评分更低[11.0(7.5, 14.0)比13.0(10.0, 16.0)分, Z=-3.2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发病在4. 5 h内高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患者,依据入院后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治疗:0. 6 mg/kg的低剂量组,0. 9 mg/kg的标准剂量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颅内出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死亡、90 d卧床例数,24 h、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1分及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例数。结果标准剂量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患者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P=0. 040)。对照组的90 d卧床患者高于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P=0. 041)。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的14 d NIHSS评分≤1分、90 d mRS评分≤2分患者例数高于对照组(P0. 05)。三组颅内出血、90 d死亡、24 h NIHSS评分≤1分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静脉溶栓时间窗内高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优于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标准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较多,故该实验证明低剂静脉溶栓治疗是高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