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虽然已经有了多种药物治疗、综合的监护管理以及先进的器械辅助,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死亡率。多项研究表明,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治疗措施。因此尽早进行血运重建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时代,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和首要死亡原因。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到大约5%,然而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仍超过50%。此外,机械辅助循环装置的不断更新出现虽然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未能降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如何抢救治疗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介入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现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归纳综述。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 ,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定义、发生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程序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的术后护理资料。结果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落实系统的护理程序,是保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支持治疗后恢复的关键措施和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方法。方法用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附属医院2001—2002年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结果15例患者中,共有13例抢救成功。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及其预后却无很大的改变。不可逆的泵衰竭引起循环衰竭和重要器官灌注减少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仍然有较高的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血运重建可防止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早期血运重建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心源性休克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及其预后却无很大的改变.不可逆的泵衰竭引起循环衰竭和重要器官灌注减少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仍然有较高的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血运重建可防止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早期血运重建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9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并精心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再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心率下降、尿量增加。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少,积极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则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护理配合。方法对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PCI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内介入治疗术(PCI)治疗中均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术前熟悉主动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IABP)通过主动脉内球囊与心动周期同步地充放气,舒张期球囊充气,提高平均动脉压,增加冠脉灌注,进而增加氧释放,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收缩期球囊放气,减少了心脏的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舒张末期容积及室壁张力,心脏做功减少,从而减少了心肌对氧的需求。故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输出量和终末器官灌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5例患者均顺利结束手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PCI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危重急症,死亡率极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可改善外周循环和血流动力学,增加心排量,从而防止心源性休克的进一步恶化,如果护理配合工作跟不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不成功,后果很严重,所以,熟练、准确、及时的术中护理配合,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尽管接受了急诊血运重建、机械循环辅助支持及多种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且病人预后差,疾病负担重,是心血管领域的急危重症,因而对此类危重病人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源性休克诊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救处理。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均给予急救处理。结果 40例患者抢救成功36例,抢救成功率为9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能否成功关键是早期诊断,并且给予不同原因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抢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ntra-aorticballoonpumping,IABP)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前、术后的观察对比。结果在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功能明显提高,心率下降,尿量增加。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积极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则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2例,给予所有患者机械通气(主要为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药物治疗,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和接受药物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和尿量。结果患者治疗后主要指标均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通过机械通气和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能明显控制患者病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护理,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研究,分析应用不同诊治方法干预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症状及疗效,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按照患者的年龄分成实验组(≥65岁)32例和参照组(65岁)28例。将实验组分为治疗组(接受PCI治疗)和非治疗组(未接受PCI治疗)。对两组患者同时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和观察。结果实验组中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即心肌梗死病史或心力衰竭病史,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都比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比非治疗组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检测,及时对并发症进行相关的处理、治疗,能够很好的改善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情况。  相似文献   

17.
题  目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早期再血运重建作  者 HochmanJS ,SleeperLA ,WebbJG ,etal.  资料来源 NEnglJMed,1999,341:6 2 5~ 6 34研究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研究目的 评价早期再血运重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价值研究设计 随机多中心研究。病例选择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30 2例 (经临床和血液动力学证实 ) ,平均年龄 6 6岁 ,女性 32 % ,其中 5 5 %由外院转入。随  访 6个月。治疗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紧急血运重建组 (n =15 2 )和加强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临床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1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选择单纯西医治疗,研究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选择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3%,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除常规治疗外,选择生脉注射液治疗,可提升患者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重症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ICU住院的临床转因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1110例患者中52例(47.28%)出现ICU内死亡;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房颤、室速/室颤、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冠心病、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肺部感染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行PCI、行IABP和行ECMO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ICU内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诊护理经验,为今后的急诊护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抢救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6例,将36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抢救期间实施积极的急诊护理措施,而对照组患者抢救期间提供常规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在抢救时实施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