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14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CT检查数据及临床资料.分析心肌桥的检出率,观察肌桥位置,测量肌桥长度,分析壁冠状动脉类型,再根据有无心肌桥分组分析比较粥样斑块的特性.结果 全部病例检出心肌桥81例,检出率为37.85%,肌桥分布左前降支80例,中间支l例,均为单支单段血管受累.左前降支近段心肌桥8例,中段肌桥67例,远段肌桥5例,肌桥平均长度(19.3 ±8.9)mm,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P>0.05).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检出斑块35处,远段2处.合并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但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P>0.05).结论 心肌桥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多为表浅型,肌桥的长度与发生位置无相关性;伴有心肌桥的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但斑块的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与肌桥无相关性.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诊断的应用,研究心肌桥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23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分析心肌桥检出率,观察心肌桥的发生位置、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的位置、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全部1523例患者中,201例患者检查结果正常,1225例患者检出粥样斑块,231例患者检出心肌桥.心肌桥检出率为15.2%,共检出心肌桥235处.心肌桥位置:右冠状动脉1处,左主干1处,旋支1处,对角支3处,左前降支229处,以左前降支中段多见,壁冠状动脉收缩期轻度狭窄为主.纯心肌桥97例.134例患者心肌桥血管合并粥样斑块144处,斑块位置:心肌桥近端111处,心肌桥段19处,心肌桥远端14处.心肌桥近端血管粥样硬化较心肌桥段、心肌桥远端发生率高,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的狭窄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心肌桥多见于左前降支中段血管,壁冠状动脉收缩期多为轻度狭窄,血管合并粥样硬化,多见于心肌桥前端,但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心肌桥及心肌桥合并粥样硬化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心肌桥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临床诊疗策略.方法 应用双源CT(double source CT,DSCT)对有心绞痛及类似症状的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其中部分病人同时行选择性冠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rteriography,SCA).按年龄分3组,分析MB的检出率、MB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各年龄组的差别.结果 478例患者行DSCT 检查,检出MB 96例,检出率20.1%.共检出MB 107个,合并粥样硬化斑块59个,其中近段粥样硬化斑块48个(81.4%).59例患者行SCA 检查,检出MB 5例,检出率8.5%.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MB近段冠脉斑块性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T对MB及其近段冠脉病变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MB近段冠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年龄增长相关.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MB近段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顺性分析3333例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结果3333例双源CI’冠状动脉成像中,共检测出心肌桥患者1349例,共1532段,心肌桥检出率45.96%。其中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1284段,占83.81%;前降支近段心肌桥7段,占0.47%;前降支远段心肌桥44段,占2.87%;右冠状动脉近段7段,占0.47%;右冠状动脉中段15段,占0.97%;右冠状动脉远段22段,占1.43%;左回旋支中远段58段,占3.78%;左回旋支远段心肌桥95段,占6.2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能清晰显示正常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心肌下的壁冠状动脉,是诊断心肌桥的重方法。  相似文献   

5.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英敏  张清  王海昌 《心脏杂志》2005,17(3):249-250,255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冠脉造影术中检出的心肌桥患者92例的冠脉病变与临床资料。结果:1500例冠脉造影患者检出心肌桥92例,检出率6.1%;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71.7%,远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10.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肌桥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心肌桥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载心肌桥(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85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壁冠状动脉(MCA)的影像资料,观察载MB冠状动脉全程走行。结果不完全肌桥与完全肌桥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组与正常组相比MB长度、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完全肌桥较不完全肌桥MCA邻近血管更易迂曲成角,而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与MB长度、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4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40层螺旋CT(MSCT)对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298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脉CT成像,检出心肌桥者根据有否冠心病将其分为单纯心肌桥组和心肌桥合并冠心病组,然后比较两组胸痛的临床特点与40MSCT诊断心肌桥的特点。21例心肌桥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40MSCT心肌桥的检出率为26.8%。80例患者共有122处心肌桥,其中左前降支占51.6%。40MSCT显示胸痛患者心肌桥的厚度多≥2.0mm,发生在左前降支;壁冠状动脉长度≥2.6mm的多发生在回旋支,与无胸痛的心肌桥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80例心肌桥患者中有胸痛者64例(80.0%)。冠心病组多为典型心绞痛,单纯心肌桥组胸痛不典型。其中21例冠状动脉造影仅9例显示心肌桥。冠心病组所有的心肌桥与狭窄的冠状动脉均非同一处血管。结论MSCT空间分辨力高,可准确判断冠状动脉形态、结构异常和心肌密度异常,并可判断冠状动脉和心肌的空间关系。诊断心肌桥敏感可靠,检出率高,优于冠脉造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A)分布及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行冠状动脉MSCTA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7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壁冠状动脉的分布、位置、长度及其埋藏深度等影像特征,并比较完全肌桥组与不完全肌桥组临床胸痛症状发生的概率。结果壁冠状动脉最常发生于左冠前降支中段,其MSCTA检出率为15.2%(79/520),其中62.2%为不完全肌桥,37.8%为完全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为(12.6±5.0)mm,埋藏深度为(2.8±1.2)mm,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69)。结论 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分布及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对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87例CCTA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心肌桥(MB)的发现率及发生部位。结果 64排螺旋CCTA发现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106例共113处,检出率为21.7%,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的MB-MCA101处(89.3%),为最常见发生部位。结论 64排螺旋CCTA是一种无创性、准确诊断MB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意义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16例心肌桥病人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心肌桥在冠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2.85%;其中位于左前降支(LAD)15例,左回旋支(LCX)1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3例。16例病人中,心电图ST-T改变11例,有4例心肌核素显像提示有前壁心肌缺血,有1例患者为陈旧前壁心肌梗塞,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结论冠脉造影是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方式。心肌桥绝大部分位于左前降支,心肌桥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可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56 iCT)探讨左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左冠脉分支夹角及近段径线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387例行256 iCT冠脉成像的患者影像资料。102例左冠脉正常患者,男性60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为30~76岁,平均年龄(52.10±9.65)岁;285例左冠脉斑块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19例,年龄范围为28~83例,平均年龄为(55.65±10.40)岁。将患者按左冠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组(n=102),非钙化斑块组(n=137),钙化斑块组(n=79),混合斑块组(n=69),并将左冠脉非钙化斑块组分为左前降支近段轻度(n=73)及中重度狭窄(n=57)两部分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分别测量左冠脉分支角度、冠脉近段宽径、截面积,分析其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左冠脉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3组左冠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近段径线及截面积均大于正常组(P<0.05);非钙化斑块组左前降支轻度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狭窄患者男性左冠脉夹角与径线指标均大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 iCT可以客观评价左冠脉分支夹角、狭窄程度及冠脉粥样斑块性质,本研究对冠脉病变预防、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左前降支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冠脉)压缩与其近段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01-2018-05入住我院心内科患者80例,所有患者冠脉造影证实无明显狭窄病变,而IVUS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应用IVUS测量心肌桥位置、心肌桥长度、心肌桥厚度等解剖参数;IVUS测量壁冠脉压缩比以及心肌桥近端20mm内冠脉的最大斑块负荷(Max PBprox)。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位置的关系。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资料、IVUS测量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测得所有患者心肌桥长度为(20.8±12.7)mm,心肌桥厚度为(0.71±0.49)mm,心肌桥位置为(37.4±11.3)mm,壁冠脉压缩比为(23.9±11.8)%,单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r=0.287,P=0.067)、心肌桥厚度(r=0.296,P=0.086)和心肌桥位置(r=0.301,P=0.073)均无显著相关性。(2)根据Max PBprox三等分点分组后,Max PBprox严重程度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P<0.05),而与心肌桥长度(P=0.450)、心肌桥厚度(P=0.126)及心肌桥位置(P=0.364)无关。结论:心肌桥近端冠脉粥样斑块负荷与壁冠脉压缩比呈正相关,而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关,这有助于识别高危心肌桥病变患者。壁冠脉压缩程度与心肌桥长度、厚度及位置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20,(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CTA)检查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并行CTA等相关检查的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对CTA检查诊断MB-MCA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临床综合诊断(即采用血管内超声、多普勒血流、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诊断)的结果作为诊断MB-MCA的金标准,分析CTA诊断MB-MCA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对CTA与临床综合诊断MB-MCA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分析;对MB-MCA患者冠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采用CTA对130例患者检查发现,检出有心肌桥患者52例(40.0%),共检出心肌桥58处,其中前降支近段5处,前降支中段40处,前降支远段7处,第一对角支3处,钝缘支3处;检出斑块患者18例(34.6%);壁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17例(32.7%),中度狭窄患者27例(51.9%),重度狭窄患者8例(15.4%);有无斑块患者的心肌桥厚度、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综合诊断作为诊断MB-MCA的金标准,CTA检查诊断MB-MCA的敏感度为85.5%,特异度为93.3%,准确率为90.0%,与临床综合诊断一致性的Kappa值为0.7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壁冠状动脉重度狭窄是MB-MCA患者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TA是一种非侵入式检查方法,诊断MB-MCA的准确率及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可作为诊断MB-MCA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存在辐射暴露等缺陷,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52例心肌桥患者,其中30例有肌桥近段血管粥样硬化者(A组),22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B组),观察A组患者肌桥近段置入支架后预后情况。结果肌桥的检出率1.41%,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A组和B组的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B组(68.3±14.0)%和(53.2±15.0)%,P<0.05。随访中A组14例行支架置入者,9例出现心绞痛,复查造影,其中7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50%,7/14);B组预后良好。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 (心肌桥 )的特征和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 (I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 2 398例患者 ,其中共检出心肌桥 2 2例。结果 心肌桥检出率为 0 92 % ;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左前降支 ;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最主要征象 :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 5 4 5 % ;有心肌桥患者临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结论 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是心肌桥最主要征象 ;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在检测和评价心肌桥结构特征中的价值。方法 2009—2010年疑诊或确诊有冠状动脉病变并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的281例患者,通过三维重建观察到壁冠状动脉而诊断心肌桥。评估心肌桥的病变情况、长度、位置和心肌厚度。结果 281例患者中,19例(6.8%)有心肌桥,其中11例(57.9%)位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中段,隧道动脉的长度6.2~28.0mm,平均(20.3±7.5)mm。心肌组织最大厚度0.6~4.0 mm,平均(1.6±0.4)mm。心肌桥的长度与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可用于评价心肌桥的结构及特征,是检测该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230例,统计心肌桥的检出率、部位、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在230例进行64S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发现心肌桥53例(共60处),检出率为23.04%(53/230),与CAG的检出率(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SCT中仅有13支与CAG发现的14支心肌桥一致。浅表型肌桥和深在型肌桥在厚度、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症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64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较为准确诊断心肌桥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表现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870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0例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 10例 ,发生率为 1.15 % ,其中 9例为左前降支心肌桥 ,1例在左回旋支 ,收缩期狭窄程度 >5 0 %的有 7例 ,均有心绞痛症状 ,心电图提示有 ST段下移及 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 ,2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例合并有心室壁肥厚 ,6例为单纯性心肌桥。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中心肌桥的检出率较低 ,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存在可能导致缺血性心脏病 ,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心电图改变 ,临床上对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应当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市仁和医院收治的单纯MBMCA不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9例记为对照组,另取同期收治的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伴粥样硬化患者79例作为观察组。两组均接受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率等基本临床资料,各项冠状动脉检测指标(心肌桥厚度、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壁冠状动脉近端成角、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水平,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与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性别、心率、病程、高血压与糖尿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壁冠状动脉长度、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患者比例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OR=1.421,P=0.037)、壁冠状动脉远端成角(OR=2.147,P=0.042)以及壁冠状动脉两端成角(OR=2.579,P=0.002)均是影响壁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壁冠状动脉两端平滑是保护性因素(OR=2.736,P=0.012)。结论采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价MBMCA形态学特征和冠状动脉近段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且两者存在密切相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8例临床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重建并显示冠状动脉分支血管,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长度;对成像质量为Ⅰ级的冠状动脉分支的171段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彩色编码技术进行标记和测算。结果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彩色编码技术检出不稳定斑块55块,其中37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Ⅱ级狭窄,11个斑块导致冠状动脉Ⅲ级狭窄。结论多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能鉴别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为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提供了一种比较可靠的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