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国栋  陈剑秋 《山东医药》2009,49(34):35-36
目的探讨胆管系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ELISA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胆囊结石(结石组)、19例胆囊息肉(非结石组)患者的胆汁及胆囊黏膜中的HP。结果两组胆囊黏膜、胆汁HP阳性率(20.6%、48.6%;26.3%、55.0%)比较,P〉0.05。结论单纯HP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流行病学和动物研究的基础上,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列为人类一级致癌物。目前有关Hp致胃癌形成的研究有多个热点,如增加DNA突变率的氧化应激和环境毒素、宿主因素(IL-8的基因多态性、环氧化酶的表达及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等)、细菌因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A (VacA)及肽聚糖等]以及宿主-细菌的相互作用。本综述拟分析Hp感染后胃黏膜的氧化应激机制,概述近年来氧化应激在Hp致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癌的危险因素。Sipponen报告70%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的慢性萎缩性及非萎缩性胃炎有关,15%与Hp阴性自身免疫性胃体萎缩性胃炎有关,15%组织学显示胃粘膜正常。Hp感染在慢性胃炎中所起的作用使得人们推测Hp与胃癌的发生亦有关。近几年国外及国内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梁后杰,刘为纹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在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与胃癌的关系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仅就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一、流行病学调查1.年龄分布一致性胃癌的发病享随年...  相似文献   

5.
本文目的是评价成年人胃癌与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对象和方法 1964~1969年间在Kaiser长期医学监护计划中,共有128 992名成年人参加,他们都有冰冻储存的血清标本。截至1989年10月,有246名参加者已被诊断为胃癌,从中随机挑选200人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血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其定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从 198 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He icobacterpylori ,HP)以来 ,对HP与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迅速成为消化系疾病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和病理组织学资料表明 ,HP与胃癌关系密切。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 ,并已取得很大进展 ,认为HP感染可能是胃癌发生中的一种始动因素 ,也可能同时是一种促进因素。本文就HP在胃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综述如下。1 尿素酶的作用HP具有高度活性的尿素酶 ,能…  相似文献   

9.
师瑞  王钧 《胃肠病学》2014,(3):185-187
已有研究提示微小RNA(miRNA)参与了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发生、发展,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期研究表明Hp可能通过miRNA途径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胃癌相关miRNA,尤其是Hp感染相关miRNA分子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杨霞  柏愚  李兆中 《胃肠病学》2009,14(9):565-567
胃癌在全球恶性肿瘤致死亡的原因中位居第二位,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动物研究显示根除H.pylori,特别是在早期阶段,能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部分病例通过根除npylori可阻止胃癌前病变的发展并可能使其逆转。最新研究表明根除H.pylori可降低胃癌发生的风险,对无萎缩或肠化生者可能尤其有效。本文就根除H.p)tori在预防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 ,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方法 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的胃癌及癌前病变者共 5 48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16 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2 0 7例、肠上皮化生 (IM) 71例 ,异型增生(DYS) 4 5例及胃癌 (GC) 6 2例。每例均活检胃窦大小弯、胃角及胃体大小弯共 5块 ,以WS法检测Hp。结果 癌前病变及胃癌Hp感染均较高 ,CAG(4 2 .5 % ) ,IM(76 .1% ) ,DYS(88.9% )和GC(72 .5 % ) ,与CSG(2 3.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随着年龄增大 ,CAG、IM、DYS和GC逐步增多 ,而且≥ 5 6岁年龄组IM、DYS和GC显著多于≤ 40岁组 (P <0 .0 5 ) ,但CSG则相反。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P <0 .0 5 ) ,从胃窦小弯和大弯、胃角及胃体小弯和大弯顺序 ,Hp感染随着CSG、CAG、IM、DYS和GC病变而增高 ,Hp感染部位也在上移 ,尤其在胃体小弯及大弯 ,IM、DYS和GC的Hp感染显著高于CSC部位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导致从胃炎→胃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序列发展的危险因子 ,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胃镜检查应该多部位取活检作病理及Hp检测 ,尤其是高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大蒜对幽门螺杆菌(Helicxobacter pylori,Hp)的根除作用。方法将Hp感染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联疗法、大蒜、三联疗法+大蒜联合治疗,观察其Hp根除率。结果三联疗法、大蒜、三联疗法+大蒜联合治疗对Hp根除率分别是81.82%、78.18%、92.73%。对比结果显示:三联疗法、大蒜对Hp根除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三联疗法+大蒜联合治疗对Hp根除率与三联疗法和大蒜组有显著差异(P〈0.05)。对三联疗法耐药的Hp感染者继续应用大蒜治疗,又有5例病人Hp被根除。结论大蒜对Hp的根除作用与三联疗法等效,与三联疗法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对已耐药的Hp仍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病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Pylon,HP)感染有关已成定论[1].目前治疗HP感染的药物很多,单一药物治疗对HP的清除率高,但根除率低,复发率高,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HP的根除率,但副反应太大,患者依从性差。自1993~1996年,我们探讨了超短波及其联合药物治疗HP感染的根除率及副反应发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33例病例为HP阳性并未经特殊治疗的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选择其中经检查证明肝、胆、脾、胰脏功能正常,无心、肺、脑、肾、高血压病、发热等…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粘膜癌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粘膜癌变中的作用郑雄1屠柏强1刘文忠2萧树东2Subjectheadingsgastritis;stomachneoplasms;Helicobacterinfection;Helicobacterpylori;prolifera...  相似文献   

15.
超短波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细胞凋亡与增殖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0,自引:18,他引:2  
0 引言流行病学研究及动物实验已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因素之一[1,2].目前已提出许多致癌机制,其中一个重要机制是Hp刺激胃上皮细胞增殖及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3].Hp,特别是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菌株感染与癌前病变如胃粘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关系密切[4-8].在本期中,卢世云etal[9]的研究表明,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上皮细胞增殖显著高于无胃粘膜病变及Hp阴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而在癌前病变阶段Hp感染与非感染的患者胃上皮细胞增殖虽均高于无胃粘膜病变患者,但两…  相似文献   

17.
王园园 《胃肠病学》2010,15(8):508-510
<正> 胃癌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尽管其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仍居癌症发病率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2位,每年约有70万例患者死于胃癌。胃癌往往发展至进展期时,患者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此时治疗的疗效非常有限,故胃癌的死亡率较高。少数国家如日本具备有效的胃癌筛检策略,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较高。早期检出并采取胃切除或内镜下黏膜切除胃癌,可提高其治愈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基于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1994年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将Hp归为第一类致癌因素。Hp作为环境因素之一,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始发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A)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作为革兰阴性杆菌内毒素的重要载体,外膜泡具有侵袭力强、携带毒素稳定性好的特性。幽门螺杆菌释放的外膜泡携带CagA蛋白突破胃黏膜上皮细胞屏障后入血,进一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炎性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促进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在冠心病(C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CHD组(73例)[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组,31例)和症状稳定者(B组42例)]和非CHD患者(C组26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P-IgG、IgM,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ET).结果 ①CHD组HP-IgG、IgM阳性率与非CH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A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IL-6在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组特别是A组ET水平明显高于C组(分别P<0.05及0.01).③IgM阳性率太低与IL-6、ET的相关性无法统计.IgG阳性率与ET值呈低度相关(r=0.326,P<0.05);与IL-6值具有显著相关性(r=0.685,P<0.05).结论 HP感染与CHD发病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IL-6、ET升高在CHD特别是AC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