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血吸虫肠病患者的CT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共纳入56例患者,男37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岁,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对病灶部位、形态、大小、钙化特点及强化方式进行评估;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慢性血吸虫肠病,对其CT表现与病理学特点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扫描中56例慢性血吸虫肠病均发生在结肠,呈广泛管壁增厚,为0.3~1.2cm;表现为较均匀增厚43例,占76.8%.肠壁钙化可分为线状钙化42例,轨道状钙化19例,斑点状钙化8例.钙化边界清晰,全结肠见钙化灶5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2例,降结肠24例,乙状结肠直肠34例,直肠30例.17例患者肠管壁明显钙化.病理学证实,线状、轨道状钙化为虫卵广泛沉积于黏膜下层、浆膜下层所致,8例斑点状钙化及17例管壁明显钙化者,肠壁各层均可见钙化虫卵沉积,同时结肠壁有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及息肉伴钙化虫卵沉积,并发腺癌5例.结论 CT是显示慢性血吸虫肠病的重要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征性表现为管壁较均匀增厚伴肠壁钙化,在此基础上出现管壁不规则增厚或伴软组织团块影,高度提示并发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核性腹膜炎的CT平扫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有CT扫描资料的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腹腔穿刺证实2例,腹腔镜检证实4例,试验性治疗诊断34例。观察内容包括结核性腹膜炎累及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特征。结果 (1)壁腹膜增厚33例,其中均匀、光滑增厚27例,局部不规则增厚6例;(2)腹腔积液31例,其中20例为少量积液;(3)大网膜增厚26例,表现为污迹样增厚22例,饼状增厚2例;(4)肠系膜受累32例,其中9例合并小结节影:(5)淋巴结增大16例;(6)肠壁增厚1例,肠间距增宽2例。结论 结核性腹膜炎CT平扫的主要表现有少量腹腔积液、均匀性腹膜增厚、大网膜污迹样增厚,以及肠系膜、肠管受累与腹腔淋巴结增大,CT平扫能为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肠缺血坏死的特征性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3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肠缺血坏死的CT检查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本组30例患者均出现肠壁强化减弱或肠壁不强化征;28例(93%,28/30)患者出现肠壁内或肠壁下小气泡征;13例(43%,13/30)患者出现高密度肠液征或高密度腹腔积液征;8例(27%,8/30)患者出现肠系膜血管栓塞征,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3例;8例(27%,8/30)患者出现门静脉积气征或气腹征。结论肠系膜血管栓塞和肠壁强化减弱或肠壁不强化征是肠缺血坏死的直接CT征象。肠壁内或肠壁下小气泡征、高密度肠液征或高密度腹腔积液征和门静脉积气征或气腹征是肠缺血坏死的间接CT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腹部计算机断层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腹部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腹部CT检查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13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随后的1个月内均行肠镜检查且资料完整。结果 35例腹部CT提示大肠肠壁增厚并行肠镜检查提示为正常的患者中,肠壁增厚多位于右半结肠,与异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1例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病变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P=0.006)。与良性疾病相比,便血、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恶性肿瘤(P0.05)。与非炎症性疾病相比,腹痛在炎症性疾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CT提示为弥漫性肠壁增厚,多见于炎症性疾病(P0.001)。结论腹部CT提示右半结肠壁增厚,多见于正常者;而左半结肠壁增厚,多见于恶性肿瘤者;弥漫性肠壁增厚,多见于结肠炎症性疾病患者。如腹部CT提示肠壁增厚伴淋巴结肿大或临床有便血者,应高度警惕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71岁,因粪便干结3个月余,便血3d就诊.起病以来体质量无明显下降.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距肛门约20~23 cm处见环形结节样肿物,表面覆白色膜状物,质韧,易出血,管腔狭窄.取材送病理检查示:见肠黏膜组织、坏死组织及坏变寄生虫虫体,未见恶性病变.行全腹部CT平扫+增强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增强扫描见强化,局部肠管管腔狭窄,造影剂尚可通过.腰1椎体左侧见一稍高密度结节影.CT诊断:降结肠及乙状结肠交界处肠壁增厚,考虑结肠癌.入院后再次行结肠镜检查见乙状结肠环形肿物,占据3/5肠腔,充血糜烂,质韧.病理活组织检查为炎性肉芽组织及坏死组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未见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肠病所致门静脉和肠壁积气CT表现特点,总结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20例缺血性肠病所致门静脉和肠壁积气患者CT检查资料,使用德国西门子 Emo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在20例患者中,缺血性肠病的病变部位在小肠者9例(空肠5例、回肠4例),回盲部3例(累及回肠末端和升结肠),结肠8例(横结肠3例、结肠肝曲2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所有患者均显示有门静脉积气,其中13例门静脉和肝静脉呈现广泛的积气,表现为树枝状气体影,另7例CT显示肝缘下肝静脉远端有气体影;所有患者CT均显示肠壁有积气,病变部位可见气泡状低密度影,10例为单气泡影、7例为多气泡影、3例为带状泡影;14例CT显示肠壁增厚和水肿,6例肠管扩张、肠壁变薄,4例腹腔积液;行增强CT检查10例,显示病变肠段的肠壁和肠系膜强化程度减弱,分层强化后显示为环形靶征和晕征;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后1~2 d进行CT复查,显示门静脉和肠壁积气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门静脉积气完全吸收4例、明显吸收9例、少量吸收4例、无显著变化3例。肠壁积气完全吸收5例、明显吸收7例、少量吸收6例、无显著变化2例。结论 门静脉和肠壁积气的CT表现有特征性,使用 CT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128层螺旋CT影像表现,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结果 14例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增粗,10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呈"脂肪浑浊征",7例管腔内高密度影,13例肠壁增厚水肿,5例肠管扩张、积液积气,10例有不同程度腹腔积液;14例增强扫描中12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或肠系膜下静脉及门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呈"靶征",9例肠管管壁强化呈"双环征",3例肠管未强化,2例发生于末梢血管的病变CT未能直接显示血栓,扫描显示了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壁强化程度减低或肠间小气泡影及门静脉积气等反映继发肠缺血表现的CT征象。结论 128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是诊断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一种有效且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范围,对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肠癌术前多层面CT一站式检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结肠充气多层CT(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患者术前检查的价值.方法:63例结肠癌患者术前1 wk内行全腹MSCT平扫与多期增强MSCT扫描.采用Toshiba Aquilion16扫描仪,增强扫描是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2 s(Ⅰ期)、37-40 s(Ⅱ期)、60 s(Ⅲ期)采集数据.在工作站对采集数据行CT仿真内镜(CTC)、X线模拟投影(XR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CT血管造影(CTA)等后处理观察,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显示64个癌灶,升结肠18个,结肠肝曲2个,横结肠4个,结肠脾曲2个,降结肠6个,乙状结肠20个(包括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区5个),直肠12个;16例发现肠外病变;与手术所见同.在不同扫描期相,原发灶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肿物峰值强化Ⅱ期30个,Ⅱ期-Ⅲ期17个,Ⅲ期13个,Ⅰ-Ⅲ期4个.58个原发灶(90.6%)可见相应供血动脉增粗,分支增多.CT判断是否累及肠周脂肪敏感性100%,特异性64.2%,准确性92.1%.CT对腹部淋巴结转移瘤诊断总的敏感性78.5%,特异性86.7%,准确性86.1%.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一次检查为结肠癌术前了解肿瘤位置、数量、范围、血供及其他组织器官病变情况提供了其他影像技术难于同时提供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X线钡剂透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观察40例经肠镜、手术和病理确诊为小肠克罗恩病的X线钡剂透视检查和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诊断价值.结果 40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70.0%(28/40),裂隙状、尖刺状溃疡60.0%(24/40),卵石征67.5%(27/40),肠腔狭窄57.5%(23/40),假憩室样改变40.0%(16/40),窦道或瘘管37.5%(15/40).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肠壁增厚97.5%(39/40),肠腔狭窄47.5%(19/40),肠壁强化95.0%(38/40),肠系膜血管增多呈"梳状征"55.0%(22/40)、窦道或瘘管17.5%(7/40),肠外脓肿和炎性肿块12.5%(5/40).X线钡剂透视有助于全面显示肠管内病变,CT更多的显示了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结论 X线钡剂透视和多层螺旋CT对于显示小肠Crohn病的肠内、肠外病变各有优势,结合两者各自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更有助于提高临床及影像诊断的正确率,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CT检查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与限度.方法收集1993-06/2000-06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大肠癌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11例,年龄31岁~73岁,平均51岁.CT检查前先进行常规清洁灌肠,2h后用2%碘水或温清水300mL~1000mL灌肠后即刻进行CT扫描.扫描范围自肛门至结肠肝、脾曲上缘.层厚10mm,层距15mm,发现病变后再做局部2mm~5mm薄层扫描.碘水灌肠20例,温清水灌肠8例.单纯CT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17例.用设备为GEMAX640全身CT机和岛津SCT-6800TX螺旋CT机.结果直肠癌10例,结肠癌18例(乙状结肠6例,盲肠4例,升、横结肠各3例,降结肠2例)病理分型中分化腺癌11例,高分化腺癌7例,粘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各5例.伴肝脏转移3例,胰腺转移1例,病变邻近器官侵犯(膀胱2例,精囊腺前列腺1例,子宫卵巢1例,肝脏、胆囊、十二指肠同时受侵1例),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腹腔及肠系膜淋巴结转移4例,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CT检出率原发病变为92.8%(碘水17/18,温清水10/10);继发病变脏器转移100%(4/4),邻近侵犯100%(5/5),淋巴结转移70%(7/10).CT诊断正确率原发病变85%;继发病变脏器转移100%,邻近侵犯80%,淋巴结转移60%,病理分期附和率55%.结论CT检查是钡剂灌肠造影、纤维肠镜诊断大肠癌的重要补充手段.在显示病变范围、邻近侵犯、远隔脏器转移、淋巴结转移、术后复查等有其优越性,但在分期上仍有一定限度.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误差大小不一,温清水灌肠观察肠壁情况好于碘水灌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及输卵管结核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2009年5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37例卵巢及输卵管结核患者,其中11例通过腹腔镜手术一病理检查确诊,其余26例经临床病史、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随访确诊。37例患者均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患者子宫附件区病变的形态、密度、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强化特点等进行观察。结果37例患者CT平扫表现为子宫附件区囊性(3例)、囊实性(20例)、实性(14例)肿块;27例患者病变与子宫及周围结构粘连;37例患者伴盆腔或腹盆腔积液23例,其中少量积液19例(呈包裹性积液15例),中等量积液3例(呈包裹性积液2例),大量积液1例;附件区钙化灶4例。37例患者CT增强扫描显示子宫附件区囊性肿块边缘强化23例,囊壁均匀;实性部分轻度强化3例,环状强化及蜂窝状强化31例,其余3例为囊性肿块;腹膜均匀增厚20例,网膜污迹样增厚4例,呈饼状网膜1例,肠系膜污迹样增厚12例;腹、盆腔淋巴结环状强化5例。结论CT检查对卵巢及输卵管结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子宫附件区对称性软组织块呈多发环状、蜂窝状强化可能是相对特异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明确的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病变患者73例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图像特点.结果: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病变声像图特征性表现为肠壁增厚,回声减低,正常结构可消失.克隆病肠壁增厚最明显,多伴有肠瘘形成包块,易合并肠梗阻;溃疡性结肠炎以肠壁增厚为主,少伴有肠梗阻等并发症;肠结核多发于回盲部,多伴有肠粘连包块,可见肠间淋巴结回声和肠间积液.结论:超声检查可用于非肿瘤性肠壁增厚性病变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CTC)对结直肠占位性病变的筛选价值.方法 65例疑为结肠占位的患者,经肛门注气后行64层螺旋CT腹盆腔连续薄层扫描,应用64层螺旋CT仿真结肠镜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三维仿真结肠镜图像重建,与结肠镜和临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结肠镜诊断结肠息肉患者36例共56枚息肉,CTC发现32例共45枚息肉,CTC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86.5%;结肠镜诊断结肠癌12例,CTC诊断结肠癌15例,能够显示结肠癌的大体分型、>5.0mm的癌结节,能直观反映癌肿处肠壁及肠周受侵状况,对癌肿肠周受侵判断准确率较高.结论 CTC对结肠占位性病变是一种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可成为高危人群结肠肿瘤筛选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术前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水成像(MRH)对直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34例进行MRI水成像检查,检查前经直肠注入生理盐水300 mL左右,先作盆腔常规轴位平扫,再作磁共振直肠水成像扫描,扫描完后再作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增强扫描.结果:34例直肠癌均能显示原发病灶,三维成像病变部位肠腔内不规则充盈缺损32例.19例病变远侧端呈"袖口征"及"截断征".轴位30例表现为腔内软组织肿块,26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环形狭窄.MRI水成像检查对T1,T2,T3,T4期肿瘤的准确度分别为66.7%(2/3),76.9%(10/13),86.7%(13/15),100%(3/3),总准确性为82.4%(284);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9.2%(18/26),62.5%(5/8),67.6%(23/34);对邻近组织脏器浸润、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度分别为94.1%(32/34)、97.1%(33/34).结论:MRI水成像加常规平扫加增强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大价值,可以较准确地判断肿瘤在肠壁的浸润深度及盆腔内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X线小肠钡灌是小肠影像学检查的传统方法,能清晰显示小肠Crohn病的腔内病变和黏膜改变。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CT和MRI对小肠疾病的影像研究和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在评价肠壁增厚、肠周改变、肠系膜异常、淋巴结肿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将小肠插管灌注法与优化的CT、MRI扫描技术相结合的CT、MRI小肠灌肠检查,在小肠克罗恩病诊断中显示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6.
巨大的大网膜转移瘤(或称为网膜团块),最常见的原因为盆腔和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腹腔内广泛种植.因为大网膜的近侧部分即胃结肠韧带,是从横结肠向上延伸达胃大弯侧的,胃和结肠这两个器官都可能被网膜转移瘤直接浸润.作者以前报告了7例网膜团块浸润结肠的病例,其钡灌肠发现不能与胃癌浸润结肠区别开来.但尚少有关网膜转移瘤浸润胃部的文献报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结肠X线钡剂造影检查对诊断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C-IBS)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4-10/2016-09来四川省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574例女性便秘患者,选择其中符合C-IBS(165例)和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80例)诊断条件的共245例患者做结肠X线钡剂造影检查,根据结肠钡剂造影显示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变化表现判断患者的腹痛、腹部不适、便秘、排便困难等临床症状和病情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横结肠均呈现γ、ω和m型、肠腔扩张和乙状结肠冗长、迂曲等形态结构变化,C-IBS患者的结肠形态变化与腹痛发生的解剖部位较为一致;两组患者的乙状结肠冗长、迂曲形态表现均与Bristol分级的粪质干硬、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等排便异常现象有关(P0.05);结肠蠕动迟缓、僵直、肠腔扩张、肠壁花瓣消失等变化与C-IBS腹痛分级和排便异常有关(P0.05);肠壁花辦消失反映了结肠蠕动迟缓、僵直、柔韧度下降、肠腔扩张等情况,FC缺乏典型的肠道易激惹征像.结论 X线钡剂造影检查对判断结直肠形态结构和功能紊乱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IBS-C患者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 ,6 1岁。因 4年来反复腹痛、腹胀、便秘 ,症状加剧伴呕吐 10d入院。查体左侧中上腹部可扪及包块。X线钡剂灌肠检查提示降结肠完全梗阻。实验室检查 :CA 12 5、癌胚抗原、AFP均阴性。超声检查 :于左上腹部探及 7.5cm× 4 .2cm× 3.2cm实性包块 ,中心回声增强并偏移 ,周边为厚薄不一的低回声 ,最厚 2 .5cm ,彩色血流显像提示血流信号异常丰富 ,可引出条状血流信号 ,提示左上腹部实性占位 ,结肠壁浸润性病变。临床诊断为结肠癌伴低位肠梗阻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 :部分降结肠切除标本见两处狭窄 ,局部肠壁明显增厚 ,黏膜变平失去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胃肠壁增厚增强CT表现。方法分析2013年4至11月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肝硬化全腹部CT增强患者腹部增强CT表现。将胃壁厚度>10 mm、小肠及结肠肠壁厚度>3 mm作为胃、小肠及结肠壁增厚的判断标准。结果59例肝硬化患者中发现43例(72.9%)患者胃肠壁增厚。空肠与升结肠是胃肠壁增厚最好发部位。胃肠壁增厚表现为同心性、均匀性强化。结论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扫描常发现胃肠壁增厚改变,表现为多段肠管累及,以空肠及升结肠多见。  相似文献   

20.
钟喨  成芳  王文晶  许建荣 《胃肠病学》2007,12(11):650-653
X线小肠钡灌检查是传统的小肠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小肠克罗恩病(CD)的腔内病变和黏膜细节显示清晰。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CT和MRI在小肠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日益增多,其优势在于评价肠壁增厚、肠周改变、肠系膜异常、淋巴结肿大等方面。近年将小肠插管灌注法与最优化的CT、MRI技术相结合的CT、MRI小肠灌肠检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