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使用SPSS 21. 0软件,采用频次和聚类分析对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有效文献108篇,含处方113首,其中涉及中药176味,频次1357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黄芪、茯苓、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中药用药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聚类分析显示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法则。结论: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黄芪、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柴胡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寻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宏观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应参考。方法 以“中医”和“肝癌”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1959年9月至2019年6月),搜集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组方,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录入,并对频次、聚类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106篇,剔除加减方,剩余有效处方92首,其中涉及中药共计281味,频次累计出现1 181次,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茯苓、黄芪、柴胡、白芍、党参;所属类别分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通过对频次?10的药物性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甘、苦、辛味,寒、温、平性药,归脾、肝经药物居多。通过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0个潜在组合药对,根据肝癌不同阶段的主要证型变化,对高频药物及潜在药对组合与肝癌不同阶段证型的治疗进行了对应分类。结论 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法则,三类药物配比组合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向;高频药物及聚类分析得到10个潜在药对组合为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分证型治疗提供参考,拟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汤剂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频次,并对药物进行功效、性、味、归经等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67篇,涉及方剂172首,药物220味,共计2211药次。220味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9类,按频率排前3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药物累计频率达62.596%;使用频数30的药物共20味,按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茯苓、白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甘草、柴胡;药性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寒、平、温,寒性和微寒药物累计频率达40.74%;药味频数统计中,前3位依次为甘、苦、辛,苦、甘及微苦、微甘累计频率达62.94%。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将扶正和抗癌有机结合,在益气健脾基础上,常辨证施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疏肝理气。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中药坐浴熏洗治疗肛门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5年1月—2015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药坐浴熏洗治疗肛门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临床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信息,按中药类别、功效以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07篇,涉及中药坐浴熏洗治疗肛门病术后常见并发症10种,其中用于缓解术后肛门疼痛、减轻创缘水肿次数最多,总频次213(53.78%)。纳入中药类别共20类,其中使用频次前5位由高到低依次为清热药(主要以清热燥湿及清热解毒药为主)、泻下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及止血药,总频次1 217(67.8%)。涉及中药单药142味,频次共1 795次,单药使用频次前10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苦参、黄柏、芒硝、五倍子、大黄、冰片、明矾、蒲公英、花椒、马齿苋,累计频率达45.99%。所用中药以苦寒类药物为主,其中苦味药物出现1 131次(44.34%),寒性药物出现1 211次(67.50%)。中药归经出现频次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大肠经、胃经,总频次达2 641次(50.78%)。结论中药坐浴熏洗治疗肛门病术后并发症,用药主要以清湿热为主,常从清热燥湿解毒、活血化瘀消肿、生肌止痛止血等方面论治,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温病医家王孟英血证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重订王孟英医案》治疗血证的医案复方,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王孟英治疗血证的64个处方中选129味中药,用药总频次648次。在药物类别上补虚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常规用药中石斛、金银花、知母、竹茹等23味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9.53%,按药性划分使用频率较高依次为寒性药64.97%、温性药16.20%、平性药占13.12%,按药味划分使用频次较高依次为甘味药39.07%、苦味药35.69%、辛味药10.45%,按归经划分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经19.86%、胃经17.45%、肝经12.69%、心经占12.14%。结论:王孟英治疗血证时,遣方用药特点符合"辛凉甘润、顾护阴液、保养元气"的原则,并在治疗中重视肝脏,处方轻灵活泼,善用药食同源之物,为血证中医临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文献,时间限定为从数据库创立至2014年9月。提取纳入文献证候及用药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后建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治疗数据库,对其证型、药物及其类别进行频数分析,统计支持度、置信度等项目,对高频药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06篇,提取证型49个,涉及中药291味。证型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热毒炽盛(40)、阴虚内热(30)、脾肾阳虚(25)、肝肾阴虚(21)、气阴两虚(21);单味药出现频次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生地黄(131)、牡丹皮(110)、甘草(84)、黄芪(83)、茯苓(81);出现频次10次的69味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814)、清热药(862)、活血化瘀药(172)、利水渗湿药(179)、祛风湿药(61);药物中关联度较好的药对共15对,支持度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生地黄—玄参,生地黄—知母。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虚常表现为阴虚、气虚,热邪、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故临证补虚为必要治疗手段,而凉血散瘀法是临床常用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近10年文献初步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内服中药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2002至2012年收录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中药内服治疗KOA的临床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中药内服治疗KOA的总体用药频次、药对频次.结果 纳入研究文献共491篇,包括572味中药、23个药对,药物总使用频次为5120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位依次为牛膝、当归、白芍、甘草、熟地黄、杜仲、川芎、独活、威灵仙、黄芪;药对总使用频次为89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位依次为牛膝和杜仲、黄芪和当归、桃仁和红花、独活和桑寄生、川乌和草乌、牛膝和当归、白芍和甘草、麻黄和桂枝、乳香和没药、黄柏和苍术.结论 近10年治疗KOA内服方的药物组成以补肝脾肾、祛风寒湿为主;药对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以及益气活血为主.  相似文献   

8.
脑瘤的中医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富春  刘亚丽 《河南中医》2010,30(7):709-710
目的:对1949年至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治疗原发性脑瘤文献,通过频度分析总结用药特点,以探讨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脑瘤的用药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进行药物整理分析,并总结归类,观察各药物引用频次及所占比例。结果:用药272味,按功效归为43类,进一步合并为20大类,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平肝息风类药物使用频次占总药物频次的62.87%,补虚药为第一位,主要是补气和补血药,清热药次之。结论:中医诊治原发性脑瘤用药规律的分析可为目前脑瘤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纳入国家专利检索平台中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中药复方,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等软件对所纳入的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利复方350个, 涉及中药425味;使用频次排名前10的高频中药依次为白花蛇舌草、黄芪、半枝莲、白术、甘草、人参、柴胡、莪术、丹参、当归;前3位药物功效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 药味以苦、甘、辛居多, 归经以肝、脾、肺经为要;发现关联规则12条, 关联性最强的药对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高频药物可聚为8组。结论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以益气健脾为主, 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 与原发性肝癌"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的基本治则相一致。本研究挖掘探讨了中药专利复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用药规律, 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膏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搜集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文献中的药物进行分类,对其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结果:除膏方所需的辅料外,共涉及药物100余味,所出现的频次为182次,其中补虚药使用率最高(36.3%),其次是活血化瘀药(10.1%)、清热解毒药(7.1%)及利水渗湿药(4.9%),化痰药、解表药、消食药、化湿药再次之。结论:治疗原发性肝癌膏方用药有自身规律和特点,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应重视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及利水渗湿药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研究,从温病学角度挖掘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5年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文献,筛选出中药处方完备且临床疗效明确的40篇论文,通过Excel2007统计药物使用的频次,对其中频次较高的药物和药对与经典方进行比照并总结用药规律。结果:出现频率较高排在前几位的依次为甘草、银翘、金银花、黄芩、薄荷、藿香等,且这些药物存在于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的合剂中。结论:手足口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透疹、祛湿为主,银翘散合藿朴夏苓汤治疗手足口病效果良好,且没有不良反应,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孟明洋  梁卓 《新中医》2018,50(1):151-154
目的:分析中医方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献,研究其用药特色和组方规律。方法:检索1977-2016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收集整理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有效的文献,摘录中药复方212首建立数据库,以IBM SPSS Modeler软件基于关联规则,通过Apriori算法,分析212首方剂中药和药类、药物归经的使用频次及用药规律。结果:处方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丹参(80次,41.9%)、赤芍(78次,40.8%)、王不留行(70次,36.6%)、败酱草(67次,35.1%)、车前子(66次,34.6%);排名前5位的高频药物类型依次为清热药(515次,25.28%)、活血化瘀药(511次,25.09%)、利水渗湿药(357次,17.53%)、补虚药(301次,14.78%)、理气药(130次,6.38%);排名前3位的高频药物归经类型依次为肝经(1275次,23.80%)、胃经(704次,13.14%)、肾经(638次,11.91%)。在关联规则中,符合支持最小置信度(10%)和支持度(75%)的3味药、4味药关联规则分别为13条、4条,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是以上规则常见药物组合。结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益肾通络为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近10年(2007~2017)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中医用药规律,为临床中医用药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的整理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中医和中西医证治文献中的药物进行归纳,对所用药物的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条件的临床文献中,共涉及29首方剂,17类药物92味药,按归类使用频次排在前三位的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按药物使用频次前三位分别为鳖甲、丹参、黄芪;药物性味归经使用频率较高的分别是温、寒、微寒,苦、甘、辛,肝、脾、肺经。结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中医治疗有其用药规律,本研究可为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中医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循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及发现新方。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今收录的关于中药方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最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软件TCMISS(V2. 5),利用该软件中系统熵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以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核心算法,获取原发性肝癌的组方规律及发现新处方,并根据结果绘制网络图进行展示。结果:共纳入129个方剂,涉及273味中药,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共有75味(总频次:1339次),并进一步分析。其中补虚药使用425次,占31. 74%;活血化瘀药使用232次,占17. 33%;清热药使用226次,占16. 88%;利水渗湿药使用159次,占11. 87%;理气药使用107次,占7. 99%;以上几类药使用累计频次占总频次的达85. 81%。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只占少部分。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及理气药为组方之首选,结合兼证配伍消食药、化痰药、化湿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题词检索,纳入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近10年儿童哮喘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26.0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共报道病例数5 430例,收集处方105个,涉及药物143种,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甘草、麻黄、杏仁、半夏、紫苏子,化痰止咳平喘药中以止咳平喘药使用频次较高,其余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多以化痰止咳平喘为主,并配以益气扶正、祛风解表、清热止咳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期的用药规律,以便更好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以"中风后遗症期"为主题词,"中医治疗"、"中医药治疗"为副主题词,搜索2000年—2015年的相关文献,共搜索文献317篇,其中符合条件的64篇,将这64篇文献中所涉及到的单味药物输入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据技术对药物进行分析,得出高频药物、药类、常用药以及相互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结果:61篇文献中,共涉及复方61首,药物128种,用药频次达688次,其中,用药频次大于20次的分别为当归、黄芪、地龙、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石菖蒲,按照中药类别分析,用药味数最多的类别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用药归经中以归肝为主,脾经次之,心经再次之。对使用频次10以上的18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组。结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对于中风后遗症期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于明宇  金成  孙冉冉  彭江云 《河南中医》2014,(11):2272-2273
目的:通过近10 a的文献初步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03年1月-2012年12月收录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中药内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中药内服治疗SLE的总体用药频次、药物性味频次。结果:纳入研究文献共153篇,包括254味中药,药物总使用频次为2761,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生地黄、牡丹皮、茯苓、赤芍、半夏、黄芪、玄参、丹参、当归、熟地黄。药性总频次为2 633,药味总频次为4 253,药物性味前2位依次为寒、温和甘、苦。结论:近10 a治疗SLE内服方剂的药物组成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为主;性味分别以寒、温和甘、苦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整理并归纳总结冠心病心衰“和法”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选方用药参考。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维普(VIP)等数据库中检索自2000年至2021年所有关于“和法”中药复方治疗冠心病心衰的相关文献,提取方剂名称、药物组成、统计药物使用频率、药物类别,利用SPSS Modeler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通过SPSS Statistics 26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45篇合格文献,涉及43首方剂,144种药物,药物总频次为815次,其中有22味中药使用频次≥10次,使用频率较高的前3位分别为甘草(6.5%),柴胡(5.0%),茯苓(4.2%)。共涉及15种药物类别,其中补虚药(29.4%),解表药(13.5%),活血化瘀药(9.9%),使用频率最高。将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显示,22味中药中二项关联共12对,以甘草配伍茯苓、白芍,柴胡配伍黄芩、半夏为主;三项关联共11组,以半夏、黄芩、柴胡等组合为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显示,22味中药聚为6类时聚类效果最好。结论 冠心病心衰“和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归纳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5年1月至2017年5月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纳入文献中处方名称、组成药物信息,并对药物使用频次、剂量及药物类别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46篇,涉及处方41首,涉及相关药物78种,合计治疗患者2489例。治疗病例数前3位的处方为补阳还五汤(200)、加味抵当汤(134)、黄七汤(125);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为黄芪(42)、川芎(35)、当归(32);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163)、补虚药(119)、平肝熄风药(45)。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其常用剂量为60 g,30 g及以上剂量使用情况占90.7%。结论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用药,其主要治疗药物黄芪常以大剂量使用,同时随证加减平肝熄风、化痰、清热等药物可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中医古籍中恶露不绝的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收录的古籍文献为数据源,建立恶露不绝组方用药的结构化数据库,采用描述性数据分析方法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出现频次及使用频率处于前三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44.4%,茯苓41.19%,白芍38.89%;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类别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各占20.01%、19.51%、8.99%,其中补虚药以补气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为主。结论:中医古籍中治疗恶露不绝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清热药最为广泛,其用药规律研究可为临床选药组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