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风是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脑部疾病,在我国,其致残率可达此类病人的65%[1]。目前关于中风的研究报道非常多,痉挛性偏瘫是常见中风恢复期后遗综合征,也是导致中风恢复期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康复进展的主要原因,是中风后比较难以逆转的病理改变[2]。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主要特点为:运动模式粗大且异常,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异常及协调性差等等。痉挛性偏瘫病人异常姿势为:上肢呈挎蓝样屈曲,肩部下沉,患臂内旋,上肢所涉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中风是长期致残的疾病之首,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风、火、痰、虚、瘀”是该病的致病因素,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属祖国医学"中风"和"卒中"范畴,是由于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相应区域缺血、低氧,造成脑组织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生化代谢失常、生理功能丧失、病理形态软化改变等,是一种在脑组织上受到多层次、多方面损害的疾病[1].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风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疗效确切,同时其作用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不少学者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中老年多发,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而著称,我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尤为严重。我国每年至少有200万新发病的中风患者,发病率为0.3%~1.0%,致残率为70%~80%,其中40%重度致残。尽管近年来对中风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高致残率带来的社会性问题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顽疾。因此,如何实现中风的有效预防已成为亟须解决的课题。因中风发病前多有中风先兆的出现。本文试图从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的认识中探讨中风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病是当代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中国和日本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首位,在美、法、德占第三位。由于到目前为止,对脑血管病(以下简称中风)尚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残废率高,对人类危害极大,所以预防中风无疑是十分重要。幸而不少中风事先有预兆,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下简称TIA)是中风将要发生的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症见多端,死亡率极高,后遗症多,复发率高,宜未病先防,因此治疗中风先兆对中风发病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现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中风先兆的临床进展研究,为预防中风发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1〕。根据WHO的报告,脑卒中是全世界的第二大死因,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第三大死因〔2〕,是美国人致残的主要原因〔3〕。中国脑卒中的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是造成6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是我国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2〕,为患者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脑卒中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患者总数的80%以上~〔3〕。目前,脑卒中的治疗主要有改善脑循环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近期有关脑卒中的大量临床研究,从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具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则相对增高,其中痉挛性偏瘫是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寻找有效地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中风病有关针灸与康复训练方面的治疗方式,综合性评述了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终点结局提供思路和技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各类不同缺血性中风中,约8%为血液学疾病所致。表1所示是并发缺血中风时的血液学疾病。多数研究报道,这类中风患者常较年轻,虽经全面检测,包括心脏检查,仍不能确诊其中风病因。不少血液学疾病患者伴有中风时,又具有引起中风的其他原因。这就难于做出病因判断。再者,某些血液学因子,特别是先天性抗凝血因素的缺陷,最具导致静脉血栓的作用。故此类  相似文献   

12.
早期介入中医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1]。其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脑卒中相似,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临床上常将中风分为急性期、康复期、后遗症期3期。近年来,对于中医康复介入治疗中风的时间尚存在一定差异,大多观点强调其在中风后遗症期的重要作用,现就早期(2周内)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理疗的早期介入1.1针灸的早期介入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肯定,但是对于治疗时机存在很大争议,甚至形成根本分歧[2]。传统观念认为,针灸多在中风后遗…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心血管疾病是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有4300万的美国女性患有某种心血管疾病,这类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每年有近42.2万女性死于这些疾病。这个数字多于每年因各种癌症死亡的人数总和。心脏病和中风,也是导致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像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体力活动、高胆固醇、肥胖、高血压及糖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往往发病骤急凶猛且又难以预测,临床上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是当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随着高热天气到来,"三高"等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防范脑中风的发生。热天为何容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按照传统经验,人们通常认为冬季是脑中风的高发季,但近年来的临床诊疗经验证明,实际上夏天也会出现一个脑中风的发生小高潮。临床诊  相似文献   

15.
中风是致死和致残病因的首要疾病。在美国,约每分钟有1人死于中风,每年约有150000人死于中风。可见中风会大大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中风和循环系统疾病息息相关,和心脏  相似文献   

16.
高温天气,中风高发三大原因 中风在我国占死因的第一位,同时兼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约3/4中风幸存者出现偏瘫、失语及昏迷,生活不能自理,重度致残者高达40%. 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高聪教授介绍,目前该院神经内科190张床全住满了,其中七成是中风病人.她指出,酷暑中风高发有三大原因: 1.天热出汗多容易引起失水,造成血液黏度改变,血管过分扩张收缩导致脑中风.  相似文献   

17.
对中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们对105例中风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中凤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每年新增中凤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中风占43%~65%[1].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综观国内外的治疗现状,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主要有溶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神经保护剂的运用、扩血管药物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的重症疾病,该病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高,其后遗症缠绵难愈,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提高中风病人的生活质量,尽早恢复中风病人的肢体、语言功能,我科自2000年1月-2004年8月,采用自制神农愈瘫饮治疗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4年对41例老年男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测定,并与80例健康老年男性作对照。经电脑处理,建立缺血性中风预报模型(通过鉴定),现已对1 090例进行预报,结果报道如下。观察对象缺血性中风组:为中风发生当日的急诊病人,按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1982)确诊为缺血性中风者41例,男性,平均年龄63.8岁(52~74岁).对照组: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胸透、心电图、检查眼底血管等,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老年健康男性80例,平均年龄61.9岁(51~71岁).1090例预报者包括神经内科就诊病人(812例)和体检者(278例),均为≥50岁的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