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穴位注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干扰素、乙肝疫苗、胸腺肽,于肝俞、脾俞、血海、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83例。与上述三种药物肌肉注射治疗82例相比较,其HBsAg、HBeAg、HBDNA阴转率,及抗-HBs、抗HBe阳转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O.05)。 相似文献
2.
采用华蟾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147例,每日肌肉注射4ml,30天为1疗程,用药1~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PHSA-R、DNAP阴转率分别为21.09%、38.89%、63.64%、50%,明显高于对照组(143例,以维丙肝、山豆根或甘草甜素治疗)的2.1%、10.87%、33.33%及7.7%(P<0.001~0.02)。抗-HBS、抗-HBe的阳转率前者为19.29%及23.45%,亦明显高于后者的4.26%及7.14%(P<0.001)。表明华蟾素对HBV复制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安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传染病科曹慰祖,刘家琴,曹登云,苏菲(230022)安徽省卫生防疫站病毒室刘恒茂,吴荣璋,张永根,马平关键词叶下珠,慢性HBV携带者,HBVM我们自1992年12月,应用叶下珠治疗慢性乙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体质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的联系,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与HLA-DRB1、DQA1基因多态性的联系,通过调节病理体质,延缓或抑制病情进展。方法:临床选择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105例,进行中医体质分型:47例阴虚质和58例非阴虚质,105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术,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留取血标本,检测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阴虚质组与非阴虚质组间,HBsAg、HBV-DNA、HBeAg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经病理诊断肝组织无炎症和(或)纤维化改变者仅11例(10.5%),轻度慢性肝炎80例(76.2%),中度慢性肝炎8例(7.6%),重度慢性肝炎6例(5.7%)。阴虚质组的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为34.0%,显著高于非阴虚质组的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B1、HLA-DQA1在不同肝组织病理程度间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数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肝组织病理为轻度慢性肝炎,少数为中度和重度;阴虚体质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非阴虚体质,提示阴虚体质的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感染HBV后易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改变,可能易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学理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形成肝纤维化的原因和演变过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机是湿热毒郁结,肝脾肾损伤。湿热瘀毒残留难尽是启动因子和持续因素,正气虚弱是内因和转归,肝络瘀阻是病理基础,肝肾阴虚是必然演变结果。 相似文献
7.
8.
卡介苗合潘生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是由封太昌等人在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上报道的,后北京医科大学斯崇文教授等研究人员的“七五”及“八五”攻关课题对上述方法进行了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1-3],对其疗效机制作了深入探讨及动物试验,证明了卡介苗合潘生丁治疗慢性乙型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医药在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上已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中医理论强调分型论治,但目前乙肝病毒携带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了解其中医证候与证型分布特点,可为中医辨证论治携带者提供临床客观证据。查阅近10余年文献,对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的病因病机理论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给予金水宝、六味地黄丸、小柴胡冲剂和丹参片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凯西莱和甘利欣口服,两组用药3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善明显,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A、Ⅳ-C、PC-Ⅲ、LN显著下降,对照组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疏肝活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中西医结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复制标志的作用,我院中西医自2004年以来,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组用温肾解毒中药加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对照组则单用上述小剂量干扰素治疗,现将两组的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临床多见。近几年来,通过反复探究,几经临证得失,终于悟出,ASC系指由于机体正气特别是肾阳的不足,导致属于阴毒、湿毒的“伏邪”,潜入机体内部,宏观无端倪,微观多变化。治疗应首先予以温补肾阳,扶助正气,打破HBV的免疫耐受,使机体内部呈现出邪正相争的态势,然后根据辨证,予以清热利胆除湿、解毒活血等法,从而使邪有出 相似文献
13.
14.
屈人上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Z1)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持续6个月以上未愈。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而分为 :(1)健康携带者 ;(2 )无症状携带者 (ASC) ;(3)发病携带者即发病者。有资料证实 ,ASC在临床诊断为所谓“健康” ,实质上大部分患者组织学上已发生了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 ,ASC仍有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细胞癌。鉴于ASC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因此 ,对ASC可视为慢肝范畴的亚临床阶段 ,遵“裁断疗法”原则 ,为阻止向慢肝症状期发展 ,控制乙肝病毒复制 ,从中医学角度对乙肝的发生发展规律 ,临床表现 ,病理机转与方药选择等进行探讨 ,力求进…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医学理论,探讨以温补脾肾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活跃的病毒携带者,克服其免疫耐受状况,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以识别与清除HBV,达到治愈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1)
目的探讨补肾解毒健脾冲剂对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DNA、HBe Ag和肝组织学的作用。方法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134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7例采用干扰素α-2 b肌肉注射治疗,观察组67例采用补肾解毒健脾冲剂治疗,疗程18个月,比较2组HBV DNA改善情况、HBe Ag转阴情况、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状况、肝纤维化分期状况、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时,观察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1 lg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2个月时,观察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1 lg比率、下降2 lg比率、下降3 lg比率、转阴率、HBe 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8个月时,观察组HBV DNA较基线下降1 lg比率、下降2 lg比率、下降3 lg比率、HBV DNA转阴率、HBe Ag转换率、HBe 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分期均明显改善,且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解毒健脾冲剂可明显提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BV-DNA和HBe Ag的转阴率,显著改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分期状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学黄疸、胁痛、积聚、虚劳等范畴,笔者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补肾清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病,笔者采用补肾清毒法为主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CHB每获得良效,兹将体会简介如下. 1 补肾清毒法的来源 由于乙肝病毒(HBV)侵入机体,在发病之前有一定的潜伏期,而发病之前并无明显症状,中医无症可辨,但它发病初始即见里证,即使有表证,也多为里证浮越于外所致;且其发病时间与机体状况密切相关,病情也多缠绵难已,具有伏气温病特点. 相似文献
19.
肝舒乐片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活动和复制造成了乙型肝炎的迁延和发展,是导致严重肝损伤,形成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控制HBV在体内的复制,从而阻止其迁延发展是防治的关键.临床定量检测HBV标志物HBeAg、HBVDNA的载量,能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选择及疗效预测因子.为观察肝舒乐片对乙型肝炎患者HBV标志物HBeAg、HBVDNA的干预作用,笔者从2000年10月-2003年10月,对3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客观评价其对慢性乙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持续 6个月以上未愈。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而分为①健康携带者 ;②无症状携带者 (ASC) ;③发病携带者即发病者。以往ASC多指健康携带者 ,近来大量研究表明ASC中健康携带者只占少数 ,大部分组织学已发生改变 ,只是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