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数量、直径、性质与胆囊癌局部进展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50例胆囊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胆囊结石与胆囊癌Nevin分期的关系,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以χ2检验证实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结果:Nevin分期Ⅳ-Ⅴ期在结石组、多发结石组中、直径>2 cm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对照组,统计学证实在结石组与无结石组、直径>2 cm组与<2 cm组2个对照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5、5.79,P<0.05),在多发结石组与单发结石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5).目前资料对胆囊结石具体数量、性质的统计较少,无法判断其与胆囊癌Nevin分期之间的关系,需进行更多的研究.结论:胆囊结石尤其直径>2 cm可导致胆囊癌局部进展更明显.提倡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患者149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74例和和试验组7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胆囊切除术治疗,试验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胆囊切除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胆囊切除成功率为100%(74/74);试验组7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3例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成功率为86%(72/75)。两组患者胆囊切除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1,P0.05)。对照组术后出现胆漏3例,切口感染、便秘各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11/74);试验组术后出现腹腔少量出血1例,轻微胆漏2例,并发生发生率为4%(3/7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165,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结石嵌顿性胆囊炎效果确切,严格把握手术时间和掌握手术技巧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胆囊结石伴有高血脂的体检人群中,探讨是否可以通过控制血脂,延缓无症状胆囊结石病情进展,进而降低胆囊结石切除的风险。评估高血脂对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2月于简阳市人民医院常规体检中胆囊结石伴有高血脂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15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72例)及对照组(81例)。试验组通过饮食、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控制血脂,3个月时以空腹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是否处于正常范围进一步分为血脂达标组(47例)及血脂未达标组(25例)。所有患者随访2年,随访周期为3个月。以胆囊区持续疼痛或近1个月出现3次以上胆囊区不适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指征,根据结石数量及大小进行亚组分析,评估胆囊切除发生的风险。同时,采用数字等级疼痛量表评估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术后3及6个月的疼痛恢复情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24个月血脂控制达标组胆囊切除术发生率(23.4%)较血脂控制不达标组(68.8%)和对照组(70.4%)显著降低(χ~2=27.72,P0.01)。血脂控制达标组住院期间疼痛评分处于中度疼痛,而未达标组和对照组处于重度疼痛,血脂达标组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单发结石、多发结石、≥1 cm结石、1 cm结石患者,血脂未达标组的胆囊切除率分别为61%(11/18)、86%(6/7)、88%(7/8)和59%(10/17),而血脂达标组中该比例分别为21%(6/29)、28%(5/18)、35%(6/17)和17%(5/30),各类型结石分组中的胆囊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86、6.87、6.12、8.77,P值均0.05)。结论在胆囊结石合并有高血脂的患者中,有效控制血脂处于正常值范围可明显减缓疾病进展,进而降低不同类型胆囊结石切除的风险,并且对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具有一定的减弱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9月因腹痛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并确诊为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共收集700例胆囊结石患者,其中167例并发ABP,发生率23.8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胆囊结石大小、胆囊结石多少、有无胆总管结石与是否并发ABP有关(P值均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R)=1.879,95%可信区间(95%CI):1.279~2.758]、胆囊大小异常(OR=0.282,95%CI:0.184~0.434)、胆囊壁厚度≤3 mm(OR=2.245,95%CI:1.490~3.383)、胆囊结石直径1 cm(OR=0.438,95%CI:0.249~0.769)、胆囊单发结石(OR=0.222,95%CI:0.130~0.378)、合并胆总管(OR=2.775,95%CI:1.694~4.546)与ABP发生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男性、胆囊大小正常、胆囊壁厚≤3 mm、胆囊结石直径≤1 cm、胆囊多发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为胆囊结石患者并发AB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选择1998-06/2002-01因胆管结石(此前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的患者1236例,将其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 hy,ERCP)确诊的185例壶腹周围憩室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乳头旁型(n=96)和胆胰管直接开口于憩室型(n=89),随机抽取95例无憩室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8年后随访比较胆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组8年胆管结石复发率26.32%,直接开口于憩室组是34.83%,对照组是9.47%,经卡方检验乳头旁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8.78,P<0.05),直接开口于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7.15,P<0.05),而乳头旁憩室组与直接开口组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05).结论: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胆管结石的复发关系密切,而于憩室的位置无明显关系,壶腹周围憩室可能是复发性胆管结石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探索非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结石方法,同时辅以低张药物,溶石药物综合治疗胆道系统结石.方法:B超定位ESWL机,术前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功能良好,一般选择单发结石,冲击波总量不超过60焦尔能量,同时按时间表给予大剂量山莨菪碱、吗啡皮下注射、舌下硝酸甘油含服总攻.结果:一次粉碎者96例(占53%),二次粉碎者56例(占31%),三次以上者22例(占10%),其中胆总管结石10例.结论:ESWL术作为非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结石是有效的,辅以低张、溶石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提高治愈率,胆总管结石更易排出,CT值在100Hu以下的结石易被粉碎(胆色素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上彩超初诊为胆囊结石患者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的必要性及指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了2013年1月-2017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31例以胆囊结石首诊入院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入院时,腹部彩超均只发现胆囊结石,未发现其他病变。最终经过手术治疗后,诊断为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合并有胆总管结石患者为实验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相关预测模型,并最终绘制预测模型及各个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经过logistic分析筛选的4项指标为:胆总管扩张(χ_1)、胆囊增大(χ_2)、DBil(χ_3)、GGT(χ_4),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4. 153+3. 592χ_1+1. 720χ_2+1. 798χ_3+1. 519χ_4。模型对于彩超漏诊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为53. 4%,特异度为99. 6%,准确度为92. 5%,ROC曲线下面积为0. 904。优于其他任意单一指标。结论彩超初诊为单纯胆囊结石患者无常规行MRCP的必要性。但是胆囊增大,胆总管增宽 0. 8 cm,DBil 7μmol/L,GGT 40 U/L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可以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胆囊泥沙样结石与非泥沙样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后1~3年结石复发情况。方法对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空军总医院行保胆治疗的155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泥沙样结石组(n=29)和非泥沙样结石组(n=126)。观察术后1~3年结石复发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13±20.52)min vs(75.64±16.58)min,t=7.709,P0.001]。术后1~3年泥沙样结石组共有6例复发,1、2、3年复发率分别为13.79%、20.69%、20.69%;非泥沙样结石组共有8例复发,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97%、6.35%、6.35%;其中2、3年复发率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均为4.284,P值均为0.038)。结论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复发率明显高于非泥沙样结石患者,手术时间也明显延长,因此胆囊泥沙样结石患者应避免行保胆取石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气囊鼻胆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duodenoscopic balloon nasobiliary exploration,LDBNE)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4/2015-07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运用LDBNE的手术方式,对59例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胆总管内径约2-8mm)结石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材料.结果:LDBNE治疗59例,成功切除胆囊59例;乳头切开取净结石42例(成功率71.2%),联合气囊鼻胆管下取净结石11例(成功率18.6%),中转为经胆囊管汇合部切口和胆总管前壁切口胆管镜下取净结石5例(中转率8.5%);术后胆管残留结石1例(1.7%),排石治愈.术后胆漏1例(1.7%),经术中放置的鼻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自愈.术后轻症胰腺炎3例(5.1%),经保守治愈.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5%(5/59).术后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无肠穿孔、胆管穿孔、大出血、重症胰腺炎等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LDBN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及性质胆石症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并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8例胆结石患者,健康对照者20例,按结石部位不同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A1组)、胆囊结石组(B1组)、胆管结石组(C1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组(D1组);所有入选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收集胆石进行化学分析,根据结石不同性质分为健康对照组(A2组)、胆固醇结石(B2组)、胆色素结石(C2组)、混合性结石组(D2组)。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血浆及回肠末端黏膜组织中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不同部位结石患者(A1、B1、C1、D1 4组)之间血浆及肠黏膜组织D-乳酸及DAO活性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对胆石进行化学分析,胆固醇结石40例(37.04%)、胆色素结石52例(48.15%),混合性结石16例(14.81%);与A2组及B2组比较,C2组血浆及肠黏膜组织D-乳酸及DAO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A2、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存在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损伤有一定的关系,肠屏障功能损伤可能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皮经肝胆囊镜治疗胆囊结石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镜(PTCCS)治疗胆囊结石的价值。方法:1999年9月至2001年11月选择有胆囊结石临床症状但有全身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或不适宜腹腔镜胆囊切除及不愿接受胆囊切除的患者86例,行经肝胆囊镜(PTCCS)治疗,先行经皮经肝胆囊引流术(PTGBD),l周后用探条扩张此通路至16—22 F,采用PTCCS取石或液电碎石(EHL)。结果:86例中82例(95.3%)PTGBD成功,80例(93.0%)行PTCCS治疗。结石单发28例,多发52例,结石大小5—32 mm,大于15 mm的结石45例。26例网篮取石,54例EHL,结石清除率97.5%(78/80),残石率2.5%(2/80)。4例合并腹膜炎和2例引流管脱出未同意再次PTGBD者转外科手术。平均随访16.4个月,2例(2.5%)结石复发。30例结石做红外线光谱定量分析,24例(80%)为胆固醇结石。结论:PTCCS治疗胆囊结石对不能耐受手术或不适合腹腔镜胆囊切除以及不接受胆囊摘除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正确选择适应证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结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AP复发的基本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8例AP复发病例(复发组)及87例初发患者(对照组)的基本病因、临床表现,以及B超、CT和ERCP检查的影像特征.结果 复发组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者占46.1%;胆囊切除术后者占21.9%;胆囊结石者占28.1%;有高脂血症者占24.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作为发作诱因,油腻饮食者在复发组占3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复发组发生呕吐者38.3%、黄疸29.7%,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复发组血淀粉酶为(726.7±247.5)U/L,血总胆红素为(45.7±18.4)μmol/L,血ALT为(81.3±37.5)U/L、AST为(68.9±25.4)U/L、AKP为(146.3±81.2)U/L,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影像学检查,复发组胰腺回声粗强者达35.9%,胰管扩张者达1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胆囊炎症、结石和胆总管扩张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胰管结石、扩张、狭窄及乳头部病变发生率在复发组也明显增多.另外复发组中有部分患者为胰腺分裂和胰胆汇流异常.结论 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疾病可能是AP复发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还有CP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类别结石胆囊组织L-型钙通道(Car1.2)mRNA的表达,探讨胆囊结石形成的可能分子机制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半定量法分析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囊息肉的胆囊组织Car1.2mRNA的表达量。结果Cav1.2mRNA的表达在胆色素结石组和胆囊息肉组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组(P〈0.05),但在胆色素结石组和息肉胆囊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v1.2mRNA在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囊息肉三组胆囊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钙离子通道在各类胆囊上分布差异的分子基础,在胆囊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人类血小板抗原基因(HPA-1~16)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103例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进行HPA 1~16系统基因分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HPA-2b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互比较有差异(χ2=4.7201,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HPA-2b等位基因相关ab/bb基因型为30例(占29.13%),与正常对照组29例(占17.58%)相互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2780,P<0.05);脑梗死组患者HPA-15a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370,P<0.01).脑梗死组患者的HPA-15a等位基因相关aa/ab基因型为94例(占91.26%)与正常对照组134例(占81.21%)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38,P<0.05).结论:HPA-2b与HPA-15a等位基因可作为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的遗传易感性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及性质胆石症患者胃动素(motilin,MTL)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含量变化,并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就诊于三六三医院且需进行手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108例,健康对照者20例,按结石部位不同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A1组,n=20)、胆囊结石组(B1组,n=36)、胆管结石组(C1组,n=36)、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组(D1组,n=36);所有入选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收集胆石进行化学分析;根据结石不同性质分为健康对照组(A2组,n=20)、胆固醇结石组(B2组,n=40)、胆色素结石组(C2组,n=52)、混合性结石组(D2组,n=16)。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血浆及回肠末端黏膜组织中MTL和VIP的含量。结果不同部位结石患者血浆及肠黏膜组织MTL和VIP的含量变化:B1、C1、D1组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C1组比较,C1组与D1组比较,D1组与B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质结石患者血浆及肠黏膜组织MTL和VIP含量变化B2、C2、D2分别与A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分别与B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存在血浆及肠黏膜组织MTL和VIP含量的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损伤一定的相关性,肠屏障功能损伤可能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和息肉切除术临床分析5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2009-01/2011-09我们完成了53例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术.单纯胆囊结石患者39例,其中12例为单发结石,27例为多发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8例,其中3例为腺瘤性息肉,5例为胆固醇性息肉;胆囊结石合并息肉患者6例,均为胆固醇性息肉;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2例,合并肝癌1例;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3例.39例结石患者中37例行胆囊底部切开取石,2例行胆囊颈部切开取石成形术;8例胆囊息肉患者中5例胆固醇性息肉行胆囊底部切开取息肉术,3例腺瘤性息肉患者行息肉周围胆囊部分切除术;6例胆囊结石合并息肉的患者均行胆囊底部切开取石(息肉)术,其息肉均为胆固醇性息肉.胆囊切口采用4-0prolene缝线连续缝合10例,采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43例.术中使用胆道镜33例,20例未用胆道镜,用腹腔镜代替胆道镜查看胆囊内结石或息肉是否取净.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19例,其余均未放置腹腔引流管.胆囊结石(包括合并胆囊息肉)患者术后服用利胆药物者33例,服药时间为1wk-1mo不等,另12例未服利胆药物.结果:53例保胆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没有1例中转剖腹手术.手术时间80-200min,平均109min±33min.1例颈部切开取石患者术后出现上腹疼痛,腹腔引流管每日引出约15mL淡黄色腹水,超声检查显示小网膜腔少量积液,考虑少量胆漏所致,术后5d腹痛缓解,腹腔引流管无液体引出,拔除腹腔引流管后无不适.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术后住院2-10d,平均3.8d±2.2d,均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mo,1例患者术后12mo胆囊泥沙样结石复发,给予利胆排石药物治疗1mo后复查腹部超声显示胆囊结石消失.结论:腹腔镜下保胆取石和取息肉术保留了胆囊及胆囊功能,有利于维护患者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只要胆囊大小基本正常、胆囊壁增厚不明显、胆囊功能基本正常,排除了胆囊恶性病变,并且患者及家属保胆愿望强烈,均可进行腹腔镜保胆取石(息肉)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进行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56例,其中24例行LCBDE+LC治疗,32例行ERCP/EST+LC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LCBDE+LC组手术成功22例(91.67%),中转开腹2例(8.33%),术后并发胆漏2例;ERCP/EST+LC组手术成功30例(93.75%),中转开腹2例(6.25%),术后并发胰腺炎6例、出血1例。2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0,P=0.035)。LCBDE+LC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低于ERCP/EST+L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18、-5.393、-3.566,P值均0.05)。结论 LCBDE+LC和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微创疗法,但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复发性胰腺炎128例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P复发的基本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AP复发病例(复发组)及87例初发患者(对照组)的基本病因、临床表现,以及B超、CT和ERCP检查的影像特征。结果复发组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者占46.1%;胆囊切除术后者占21.9%;胆囊结石者占28.1%;有高脂血症者占24.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作为发作诱因,油腻饮食者在复发组占3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复发组发生呕吐者38.3%、黄疸29.7%,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复发组血淀粉酶为(726.7±247.5)U/L,血总胆红素为(45.7±18.4)μmol/L,血ALT为(81.3±37.5)U/L、AST为(68.9±25.4)U/L、AKP为(146.3±81.2)U/L,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影像学检查,复发组胰腺回声粗强者达35.9%,胰管扩张者达1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胆囊炎症、结石和胆总管扩张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胰管结石、扩张、狭窄及乳头部病变发生率在复发组也明显增多。另外复发组中有部分患者为胰腺分裂和胰胆汇流异常。结论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疾病可能是AP复发的主要病因,其他病因还有CP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对患者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而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01)。研究组结石清除成功率为97.5%,与对照组结石清除成功率(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 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01)。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结石复发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P 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结石清除效果相当,但腹腔镜术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而手术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预后较好,因此可作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外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和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胆囊壁黏膜中的定植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结石性胆囊炎和非结石性胆囊切除患者的胆囊组织和胆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幽门螺杆菌特异性DNA片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蛋白IgG、并对两组胆囊黏膜标本行幽门螺杆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检测.结果: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石组和非结石组中H.pylori抗体蛋白,结石组中48.44%阳性,非结石组43.75%阳性,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采用PCR方法检测结石组和非结石组胆囊黏膜和胆汁标本中H.pylori特异性DNA片段,胆囊黏膜中结石组25例阳性(39.06%),非结石组2例阳性(12.50%),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而胆汁中结石组59.38%阳性,非结石组56.25%阳性,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两组胆囊黏膜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石组有19例阳性,在胆囊黏膜腺腔中可见棒状、弯曲杆状或球形的菌体,呈棕黄色或棕褐色.而非结石组仅有1例检出.结论:胆道中H.pylori感染在胆囊结石形成的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而H.pylori在胆囊黏膜的定植则参与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