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中医学"内生浊邪"本质上不同于"膏、脂、痰、饮、湿、毒、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学发展,"内生浊邪"本质的研究应与时俱进,对其物质基础当予以界定,应赋予微观层面的新内涵。浊的本质是因脏腑功能异常,糖、脂、蛋白质等精微物质化生不成熟,而成为半成品复合物或中间代谢产物,没有活性,不能参与正常的物质合成和分解代谢,既不能直接被转化为能量代谢,又不能合成为有活性的蛋白质执行功能,如果不能被机体的自噬溶酶体或泛素蛋白酶体降解成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基础营养物质重新被利用,积聚体内,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内生浊邪"。因此"内生浊邪"不同于机体的最终代谢产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它具有转化正气的一面。如何提高脏腑功能,增强细胞的自噬溶酶体或泛素蛋白酶体对其的降解,对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防止相关疾病的产生和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毒邪的源流及其分类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产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演变密切相关。对其认识也是逐渐深入的,经历了萌芽、丰富、形成和发展四期,对研究防治外感温热类疾病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毒病因理论体系,随着对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对防治内伤类疾病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种毒邪致病, 均有一定的特点,但也有明显的共性,即聚发性、广泛性、酷烈性、从化性、火热性、善变性、趋向性、趋本性、兼挟性和顽固性。从病因角度对毒邪进行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防治毒邪所致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毒”邪作为多种疾病特别是温病的病因,早在《内经》中已有涉及。而近年来,对“毒”邪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应的诊治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并已形成一种学说。但这一学说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澄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1“毒”不能作为温病的独立病因赵氏[‘]汇集了多家意见,认为“温病病因中必有某种共同的致病因素,将此拟称为毒”。并将“毒”的概念定义为“(毒),多指或由邪气侵入,或由邪气产生,或由邪正剧争后产生的某些产物。这些毒性物质干扰破坏人体生理功能相对平衡,即阴阳失调,促使温病发展和恶化”。把温病的病因统…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炎症系统的激活可显著刺激心脏纤维化和重塑,促进心力衰竭的进展,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证实炎症参与了不同阶段心力衰竭的发展和过程。“毒邪学说”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理论,总结发现中医毒邪与炎症状态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观念相对应;②病位范围相对应;③病因相对应;④辨证相对应;⑤临床特点相对应。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痰浊、瘀血、水饮等毒邪为患,痹阻心脉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坏死心肌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则是这些毒邪痹阻心脉的微观体现。基于此,该文拟用“毒邪学说”为切入点,从宏观及微观角度来阐明炎症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在心力衰竭初期,血瘀尚未化毒,不可过用清热解毒之品;在心力衰竭发展期有化毒趋势时,应辨证施治,酌情运用解毒中药,以求达到“祛毒不伤正”的目的;在心力衰竭后期,蕴毒已成,当及时应用解毒药,祛除毒邪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用中医理论阐述炎症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作用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13.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中医药诊治慢性心力衰竭研究概状,中医药治疗可缓解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西药不良反应等,期待更多大样本、多中心严格双盲对照研究,抗细胞因子作用机理和基因水平仍需进一步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探究具体药物、成方、针剂等作用机制,分型治疗。 相似文献
14.
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等范畴。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认为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温阳益气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从肾论治心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心脑同治睡眠障碍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和觉醒正常节律性机制交替紊乱,包括睡眠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心主神明""脑主神明""心脑共主神明"这三个学派的学术观点及论据主要来源于中医对"神"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阐释,并且认为从神的多角度,多层次来阐述心主识神、脑主元神以及心脑共主神明的观点,更符合临床实践,实验理论的研究。从"心主神明"和"心脑同治"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中医整体观念对睡眠障碍疾病进行治疗。文章基于"心脑同治"角度对改善睡眠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心脑同治睡眠障碍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深化其治疗机制,从神经网络和信号通路层面深入研究中药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从而为睡眠障碍疾病奠定深厚的诊疗和理论研究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本虚标实是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的基本病机,本虚常常为心的气血阴阳虚损,特别是以心之气、阳亏虚为主要;标实则指瘀血、水饮。虚实夹杂,相互交错,久病迁延不愈,则会导致气虚阳日益虚甚,引起血瘀、水停从而引发水肿。该病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情志失常及久病体虚所导致。通常将其证型分为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饮停和痰湿阻滞。文章就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的病因病机、证候分析及辨证论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炎症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的关键致病特征,其过表达可致心肌肥大、凋亡及纤维化,加重心衰的进程。巨噬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参与炎症反应及维持心脏稳态。巨噬细胞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微环境的刺激下,巨噬细胞可极化2个亚群:经典激活的M1型和替代激活的M2型,两者相互拮抗。当巨噬细胞极化为促炎表型M1为主时,启动炎症反应;以抗炎表型M2为主时,发挥抑制心衰炎症、修复组织作用。同时,在心衰发展的不同阶段,M1和M2之间可相互转化,这与中医学说的阴阳制约、平衡和转化内涵相似。基于此,笔者拟通过阴阳理论来阐明M1与M2型巨噬细胞之间的关系,提出临床防治心衰应重视微观和宏观的炎症反应,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使"抗炎"和"促炎"达到平衡,这与中医理论中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相一致,可为心衰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