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血小板凝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能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功能,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的发生.本文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活化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在活化的血小板之间起桥梁作用,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阿昔单抗、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是目前作用最强、应用最广泛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六项大规模安慰对照、双盲临床试验(EPIC、IMPACT-Ⅱ、RESTORE、CAPTURE、EPILO和EPISTENT)表明,GPⅡb/Ⅲa抑制剂可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30天时死亡、心肌梗死或紧急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而不增加并发症.在RAPPORT试验中,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治疗组应用Ⅱb/Ⅲa抑制剂,30天时患者的病死率、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降低40%以上.在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也对静脉使用的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进行了深入研究,已经证实该类药物可降低这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术发生率.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肌钙蛋白增高、缺血性ST段改变、正在发生的缺血)早期接受PCI者,采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获益最大,依替巴肽和替罗非班总共使用48~72小时或直到术后12~24小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年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UGH)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冠心病患者432例,分析比较1年内发生UGH和未发生UGH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本组UGH发生率为5.3%(23/432),其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合并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UGH发生率较高,分别为6.7%、11.5%、9.6%和9.8%,与相应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患者UGH发生率(12.5%)高于未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患者(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术期使用和术后1年内间断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UGH发生率(2.2%)与未使用的患者(1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既往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增加PCI后UGH的发生,术中应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一步增加UGH,制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小UGH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中的应用,其结果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受体与GPⅡb/Ⅲa复合物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流最有效的手段。但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尽管急诊PCI能使冠状动脉达到良好的再通,但心肌灌注无复流、慢复流现象发生率较高。本研究旨在探讨国产抗血小板药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老年AMI急诊PCI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9月~2006年6月间经临床确诊为初…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病人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8年6月于我院行PCI治疗的994例冠心病病人临床资料,按PCI后是否发生严重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病人人口学资料及治疗药物,统计并分析PCI后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994例病人中,PCI后共有91例病人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9.1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病人性别、年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消化道疾病、既往PCI史等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5岁、合并消化道疾病、既往PCI史、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影响冠心病病人PCI后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合并女性、高龄、合并消化道疾病、既往PCI史、使用ⅡbⅢa受体拮抗剂等因素的病人应加强干预,防止PCI后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直接PTCA术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abciximab的安全性及合理性和30天临床随访结果.方法 30例胸痛小于2 h AMI施行直接PTCA术治疗的患者,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70 U/kg和abciximab 0.25 mg/kg,随后abciximab以10 μg/min持续静脉滴注12 h,观察30天时死亡率、心肌梗塞、再次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术和出血发生率.结果随访30天,未见出血并发症,abciximab治疗无一例死亡,也未发生心肌梗塞和施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安全合理的,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不增加出血危险性,能降低AMI直接PTCA术后患者缺血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阿昔单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术缺血危险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中应用的安全性 ,合理性和对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6 0例胸痛小于 2h施行直接PTCA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 30例和阿昔单抗组 30例 ,对照组静脉注射常规剂量肝素 10 0U/kg ,阿昔单抗组静脉注射小剂量肝素 70U/kg和阿昔单抗 0 .2 5mg/kg,随后以阿昔单抗 10 μg/min持续静脉滴注 12h ,观察 30d时两组死亡率、心肌梗死、再次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术和出血发生率。结果 随访 30d ,两组均未见出血并发症 ,对照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10 %;阿昔单抗组无 1例死亡 ,也未发生心肌梗死和施行再次冠脉血运重建术。结论 在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中 ,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安全合理的 ,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昔单抗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抑制了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有较强的抗血小板作用。现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据,对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2例,无急诊PCI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常规PCI治疗、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后PCI等不同的治疗,监测患者PCI治疗后血浆脑钠肽前体(pro-BNP)和PCI术后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 三组患者间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总平均住院时间、PCI治疗术后28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PCI治疗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高于血栓抽吸组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并且血浆pro-BNP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与冠脉内微血栓形成有关,通过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治疗基石。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介导的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最后共同途径。因此,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GPI)成为治疗ACS和PCI患者的有效手段。但是,在降低缺血事件的同时增加出血风险一直是GPI的主要缺陷,而出血并发症有增加远期死亡率的可能。随着近期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  相似文献   

12.
盐酸替罗非班临床应用的并发症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和侵蚀导致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缺血综合征(ACS),目前对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已常规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取得明显的疗效;但对高危病人同时需使用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更可明显改善疗效[1].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和血小板的聚集.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06年3月期间,在ACS行PCI中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6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但会增加一定的出血机会,作者将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行直接PCI后无复流现象的效果及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CI出现无复流者48例,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硝酸甘油组(24例)和替罗非班组(24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血小板GPⅠb、GPⅡb/Ⅲa、GPⅢa。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术后均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硝酸甘油组患者TIMI血流为(1.61±0.38)级vs(1.85±0.42)级(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TIMI血流为(1.59±0.40)级vs(2.15±0.65)级(P<0.01)。替罗非班组患者术后24 h血小板GPⅠb、GPⅡh/Ⅲa、GPⅢa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较安全。能更有效改善TIMI血流,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4.
血栓形成在急性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中起关键作用。而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的靶点即是各种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途径。现就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导管及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疗效的不同,探讨减少冠状动脉血栓负荷和改善心肌灌注的最佳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因STEMI就诊,接受直接PCI的206例患者。根据直接PCI过程中对血栓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单纯直接PCI组、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比较各组在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ST段50%回落率、TIMI帧数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大出血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血栓抽吸+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单纯直接PCI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的发生率、术后TIMI血流帧数和最高导联ST段50%回落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TIMI血流0~1级患者比例更高(P<0.05);血栓抽吸或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与单纯直接PCI组相比,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术后TIMI血流帧数,最高导联ST段50%回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心脏超声示LVEF,LVDd以及住院...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明显改善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拟对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糖蛋白Ⅱb Ⅲa(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共同途径 ,是强力、高效和特异的抗血小板药物。GPⅡb Ⅲa拮抗剂能使PTCA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致命性心肌梗死及需再次急诊血管重建术的比率下降。是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5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58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和非血栓抽吸组,每组各179例,同时根据各组患者有无术中冠状动脉内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进行亚组分析。在PCI术前及术后24 h、48 h、72 h分别记录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手术前后的心肌酶峰值,术前及术后60 min心电图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sum-STR),出院后记录术后1年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果两组间及各亚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亚组间术前血小板数及MPV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了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亚组术后血小板数量及MPV值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且使用亚组的术后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未使用亚组(P均0.05),术后1年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未使用组(P均0.05)。结论 PCI联合血栓抽吸及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血小板的活化,并有助于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替罗非班(tirofiban)是一类含有RGD序列的小分子非肽类酪氨酸衍生物,是国内上市的唯一一种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I)。它通过阻断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结合而阻断血小板(PLT)的交联及聚集。体外研究表明,替罗非班作用强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PLT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一环。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临床实践中,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尽管大多数不危及生命,但也会导致肺泡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文章就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例为引,就替罗非班导致的PCI围手术期血小板减少诊断、鉴别、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