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腹水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肝硬化并腹水患者91例,其中SBP患者61例,无菌性肝硬化腹水(sterile ascites,SA)患者30例。血、腹水标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胞计数、生化指标测定,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PCT和腹水LF。结果 SBP组与SA组PCT、L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SBP组PCT、LF浓度均高于SA组。PCT、LF与SBP患者Child-Pugh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763、0.728,P均0.05)。Child-Pugh A级PCT、LF水平最高,Child-Pugh B级次之,Child-Pugh C级最小。结论血清PCT、腹水LF水平对肝硬化合并SBP与SA有鉴别诊断意义,尤其对SB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PCT与LF可以预测SBP患者Child-Pugh分级,为疾病的临床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危险因素,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我院近2年住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163例.对性别、年龄、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饮酒史、血清胆红素水平、血清蛋白水平、转氨酶、腹水白蛋白含量、肝硬化病因、既往SBP史、腹外感染灶及有无脾功能亢进等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年龄、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饮酒、病因是否为乙肝、及脾功能亢进等因素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SBP无相关性(P>0.05);而血清胆红素(OR=7.461,P<0.01)、蛋白(总蛋白:OR=2.455,P<0.05;白蛋白:OR=22.696,P<0.01)、及转氨酶水平(ALT:OR=2.067,P<0.05;AST:OR= 3.370,P<0.01),腹水白蛋白水平(OR=36.692,P<0.01),既往SBP史(OR=14.359,P<0.01)以及腹外感染灶(OR=3.633,P<0.05)等因素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SBP有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红素,白蛋白,AST,腹水白蛋白,以及既往有SBP发病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SBP的高危因素.血清总蛋白、ALT和有腹外感染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SB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模型拟合方程的诊断效能,为早期诊断SBP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肝硬化腹水患者125例,其中并发SBP 40例,未并发SBP 8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既往史、肝硬化并发症、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Child-Pugh评分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并计算模型拟合方程的Kappa系数、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发热、腹痛、既往SBP病史、WBC、CRP、Na+、腹水PMN%指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痛(OR=17.043,95%CI:3.157~92.005)、CRP(OR=1.029,95%CI:1.006~1.052)、腹水PMN%(OR=1.124,95%CI:1.071~1.180)是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诊断方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Kappa系数为0.819,模型的AUC为0.966,约登指数为0.843。结论:入院伴腹痛、C...  相似文献   

4.
陈俊  严正平  王笑秋 《山东医药》2008,48(38):79-80
回顾性分析189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住院期间发生自发性腹膜炎(SBP)46例,未发生SBP 143例.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40%、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其他部位感染、腹水总蛋白低于10 g/L等为肝硬化合并SBP的危险因素;腹水及外周血中白细胞、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硬化合并SBP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认为避免或降低上述危险因素发生,可有效地控制肝硬化合并SB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215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为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分析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急性肾衰竭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15例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有42例出现急性肾衰竭,占19.53%;173例未发生急性肾衰竭,占80.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分期(OR=2.125,95%CI=1.273~3.546)、Child-Pugh分级(OR=5.238,95%CI=1.995~13.756)、肝性脑病(OR=3.347,95%CI=2.364~4.738)、血钠(OR=0.755,95%CI=0.615~0.927)、腹水(OR=3.570,95%CI=1.638~7.782)、总胆红素(OR=1.192,95%CI=1.016~1.398)、凝血酶原活动度(OR=0.918,95%CI=0.865~0.974)、血氨(OR=1.278,95%CI=1.238~1.319)是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大量腹水、低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高血氨症可能是诱发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 ALBI)评分联合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在肝硬化腹水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SBP,将其分为SBP组109例(28.99%)和非SBP组267例(71.01%)。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住院期间发生SBP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定ALBI评分联合PCT预测SBP发生的性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SBP组肝性脑病比例、PCT、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CTP、ALBI评分均高于非SB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I评分(OR=1.802,95%CI:1.153~2.818,P=0.009)、PCT(OR=1.374,95%CI:1.026~1.841,P=0.033)是发生肝硬化腹水患者住...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thrombosis,P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6-2007年我院确诊的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其中23例肝硬化PVT患者作为血栓组,67例肝硬化非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蛋白-C(PC)、蛋白-S(PS)、D-二聚体(d-dimer)、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剂(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I(PAI-1).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dimer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OR=13.236,95%CI:2.345-74.721),PC和AT-Ⅲ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保护因素(OR=0.242,95%CI:0.08-0.727;OR=0.917,95%CI:0.841-0.999).研究未能提示性别、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APTT等止凝血指标是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d-dimer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危险因素,PC和AT-Ⅲ升高是肝硬化PVT形成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398例肝硬化患者被分为SBP组(135例)和无SBP组(2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既往SBP史、腹水时间、糖尿病史、腹水总蛋白、消化道出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抗生素预防、重要生化及凝血指标等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既往SBP史、腹水时间、糖尿病史、腹水总蛋白、消化道出血、Child-Pugh分级、抗生素预防、血Na+、TBil、ALB、PT等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SBP发生与一些因素高度相关,应予以及时有效的防治,以减少SBP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脐疗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脐疗治疗肝硬化腹水的随机对照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19年2月9日。两人独立筛选文献、资料提取并核对结果,采用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采用Rev Man 5.3进行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随机对照文献共85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试验组Ⅰ/Ⅱ级腹水消退率高于对照组[RR=2.67,95%CI(1.67~4.27)];能减少腹围[WMD=-2.97,95%CI(-2.98~-1.97)];降低体重[WMD=-1.68,95%CI(-2.02~-1.34)];增加尿量[WMD=200.47,95%CI(147.34~25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对肝功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确,不良反应较少(4.2%)。结论:脐疗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能提高患者腹水消退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角度分析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肝硬化腹水患者99例,根据腹水量分为1级或少量腹水、2级或中量腹水及3级或大量腹水,比较肝硬化腹水患者占同期接诊肝病患者比例变化;肝硬化腹水病因构成情况;不同腹水量Child-Pugh分级、Alb、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肝纤维化指标;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情况。结果肝硬化腹水患者占同期接诊肝病患者比例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肝硬化腹水由乙型肝炎引起比例逐年降低,由酒精性肝病引起比例逐年上升。1级腹水量组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腹水的比例显著高于3级腹水量组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腹水的比例;3级腹水量组酒精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腹水的比例显著高于1级腹水量组酒精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腹水的比例。1级腹水量组Child-Pugh评分A、C级的病例百分比与2、3级腹水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腹水量组患者与3级腹水量组患者比较,血清Alb、腹水Alb、SAAG、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腹水量增加,并发SBP病例比例有所增加。结论乙型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腹水的比例逐年减少,酒精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腹水的比例逐年上升。随着腹水量的增多,Child-Pugh分级评分呈增加趋势,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越来越差。腹水量越多,SAAG越高,大量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肝纤维化更明显,与酒精性肝硬化相关性最大,发生SBP的机率明显增加,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易感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肝硬化SBP患者45例,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非SBP患者45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SBP感染史的患者再次发生SBP的风险是无SBP感染史患者的2.574倍(OR=2.574,95%CI:1.534~6.386);年龄60岁的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的风险是年龄≤60岁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1.019倍(OR=1.019,95%CI:1.022~1.178);有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SBP的风险是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1.795倍(OR=1.795,95%CI:1.139~5.112)。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SBP的易感因素有SBP感染史、年龄60岁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检测糖链抗原125(CA125)、糖链抗原199(CAl99)检测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12月临床确诊为32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并以120例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两组进行CA125和CAl99检测,对比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肝硬化血清CA125及CA199均高于对照组,P0.01;Child-Pugh分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Al25高于B级,P0.01;B级高于A级,P0.05;Child-Pugh分级C级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A199高于B级,P0.05;B级高于A级,但P0.05。肝硬化有腹水组血清CAl25明显高于无腹水组,P0.01;中量腹水组血清中CAl25水平高于少量腹水组,P0.05;大量腹水组高于中量腹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有腹水组血清CAl99含量高于无腹水组,P0.05;大量腹水CAl99含量高于少量腹水,P0.05;中量腹水与少量腹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125、CAl99的检测有助于肝硬化严重程度的分级,CA125可以用作协助诊断腹水,监测肝硬化疾病进展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危险因素而进行了Meta分析.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 ,对有关肝硬化PVT的危险因素相关的9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各个可疑危险因素的合并比值比或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计算机检索Pub Med、CNKI、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08,并辅以文献追溯等方法 .纳入有关肝硬化P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图书馆的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篇符合标准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数为1105例.其中血栓组26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PVT与D-二聚体(WMD=0.34,95%C I:0.21-0.46)、门静脉直径(WMD=1.67,95%C I:1.36-1.97)、门静脉血流速度[WMD=-2.32,95%CI:-3.63-(-1.01)]及脾脏厚度(WMD=8.57,95%CI:4.14-12.99)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纤维蛋白原(fi brinogen,FIB)无关.结论肝硬化PVT的主要危险因素为D-二聚体、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及脾脏厚度,与患者性别、年龄、PLT、PT、APTT、FIB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18,(10)
目的分析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2013年3月至2017年9月在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85例CHB患者临床转归及相关因素等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评估CHB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0岁、未抗病毒治疗、肝硬化程度、高HBV DNA水平、有HCC家族史在CHB患者HCC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OR=3.318,P=0.019)、未抗病毒治疗(OR=2.709,P=0.002)、有HCC家族史(OR=2.096,P=0.037)、肝硬化程度为CHB患者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C级、Child-Pugh B级、Child-Pugh A级与无肝硬化相比,HCC发生风险均显著升高(OR值分别为18.453、13.395、6.970,P=0.000)。结论年龄40岁、肝硬化程度、未抗病毒治疗和有HCC家族史是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及时启动抗病毒治疗并加强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5.
《肝脏》2020,(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CCM)的影响因素,及早预防CCM。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严格按照病例和对照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2015年2月—2018年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患者45例组成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未并发CCM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个因素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CCM中的作用。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Child-Pugh分级(OR=3.794,95%CI:1.320~10.901)、MELD评分(OR=1.218,95%CI:1.107~1.341)、年龄(OR=1.079,95%CI:1.034~1.125)及Hb(OR=0.978,95%CI:0.962~0.994)。结论 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Hb及年龄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CC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对肝硬化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并分析抑郁情绪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肝硬化患者84例,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的严重程度,并分为抑郁组(n=53)和无抑郁组(n=31),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IL-1β、IL-6水平。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34例、B级26例和C级24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血清hs-CRP、IL-1β、IL-6水平,并分析HAMD评分与血清炎症因子和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84例肝硬化患者中,53例(63.1%)有抑郁情绪。Child-Pugh C级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高于Child-Pugh B级和Child-Pugh A级(P0.05)。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抑郁组(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血清IL-6、IL-1β、hs-CRP水平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 A级患者IL-6、IL-1β、hs-CRP水平显著低于B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6、IL-1β、hs-CRP分别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0.05)。HAMD评分与肝硬化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338,P=0.002)。结论抑郁情绪可能加重肝硬化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血清hs-CRP、IL-1β、IL-6水平升高,抑郁情绪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MicroRNA(miR)-122的表达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肝硬化患者87例,采用PCR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患者血清miR-122水平,根据Child-Pugh分级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级,分析血清miR-122与肝硬化分级的关系。结果并发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失代偿期患者血清miR-122表达水平均高于未发生患者(P<0.05);不同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血清中miR-122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A级与B级肝硬化患者血清miR-12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A级和B级患者水平均显著低于C级(P<0.05)。多变量线性相关性显示,血清miR-122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呈正相关(P<0.05);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肌酐(Cr)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miR-122水平上升提示肝硬化已经失代偿,并与腹水、消化道出血、肝肾衰竭有关。因此,血清miR-122可作为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及预后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恶性肿瘤生长因子(TSGF)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C)-1水平及其在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肝硬化组(B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肝功能A级(48例)、肝功能B级(46例)、肝功能C级(26例)三个亚组;根据是否合并腹水分为肝硬化合并腹水(54例)和肝硬化不合并腹水(66例)两个亚组。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采用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功能分级。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TS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IC-1水平。结果 B组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与肝功能A级比较,肝功能B级和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肝功能B级比较,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有腹水组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高于无腹水组(P0.05)。结论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升高,升高水平与肝硬化的肝功能分级和是否存在腹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近期变化率(ΔMELD)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6 mo)预后分析中的价值.方法:对具有完整病例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8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分析,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Child-Pugh评分和分级以及随访期间的MELD,两次MELD之差与随访间隔时间(mo)之比ΔMELD.Kaplan-Meier生存分析Child-Pugh分级、首次MELD、ΔMELD各组患者的6 mo生存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上述三者预测患者6 mo生存率的准确性,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ΔMELD急剧上升的危险因素.结果:Child-Pugh各级、首次MELD和ΔMELD及各组患者6 mo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5、0.729、0.626.任何两个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腹水、血清肌酐值、血清总胆红素、肝性脑病、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为影响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 moΔMELD急剧上升的危险因素.结论:ΔMELD是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和Child-Pugh评分和分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5年4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资料541例。其中76例肝硬化合并PVT的患者为研究组,同阶段通过匹配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76例肝硬化不合并PVT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PVT患者中,42.1%(32/76)隐匿起病,57.9%(44/76)有明显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和C级。血小板、血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值比(OR)=1.044,P=0.040]、血浆D-二聚体(OR=0.091,P0.001)、门静脉宽度(OR=0.030,P=0.008)、脾脏厚度(OR=0.427,P=0.003)为P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PVT可隐匿起病,也可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肝硬化PVT常发生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肝硬化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