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3例心脏骤停,经有效复苏成功。 例1:女,45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房颤,全心衰竭。住院治疗期间进午餐时突发心跳停止,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2分钟后心跳呼吸恢复,神志转清,未用任何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心肺脑复苏(CPCR)是最主要的急救技术之一,可挽救许多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生命,但CPCR成败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74例CPCR患者资料,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4例中男39例,女35例。年龄16~72岁,其中小于40岁12例,40~60岁29例,大于60岁33例。心脏呼吸骤停发生于院内43例,院外31例。74例均符合“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标准。1.2 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 74例中心肌梗塞17例,重症心肌炎5例,严重电解质、酸碱紊乱13例,其他疾病所致重症缺氧21例,休克7例,窒息7例,电击 相似文献
4.
心跳、呼吸骤停时 ,进行迅速而有效的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 ,是呼吸循环重建的主要措施之一。急救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 ,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是唯一抢救生命的有效方法。1.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 (2 )面色苍白或紫绀。 (3)瞳孔散大。(4 )大动脉搏动及心音消失。 (5 )呼吸停止或吸息样呼吸。2 .抢救步骤(1)呼叫患者“怎么了”,并急呼别人来协助抢救。 (2 )听有无自主呼吸 ,查看瞳孔是否散大及有无大动脉搏动。(3)将患者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 ,解开衣扣 ,暴露胸部。(4 )有假牙者取出 ,清除口腔内分泌物 ,畅通呼吸道。 (5 )左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老年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效果和特点,回顾性研究近12年我院ICU收治的26例老年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病例的抢救过程,并对老年患者实施心肺脑复苏的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60~87岁,其基础疾病为:慢阻肺5例、冠心病4例、脑溢血5例、急性胰腺炎2例、胆道疾病4例、肠梗阻4例、外伤2例。所有病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均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麻醉意外2例、严重创伤2例、严重心肺疾患17例、脑溢血5例。一旦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跳停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在院内猝死患者心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治疗监护中发生猝死的患者450例,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苏,作为实验组观察,选取2010年以前行常规心肺复苏的4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为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效地提高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0)
目的分析9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结局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90例经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人。分析心肺复苏成功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热、多尿、血肌酐升高、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结果 90例中存活26例,其中长期植物状态6例,最终复苏成功11例,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9例。根据心肺复苏结局分为存活组(26例)与死亡组(64例)。存活组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发生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年龄70岁、性别、多尿、血肌酐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复苏成功者的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表(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长期植物状态者、死亡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者、长期植物状态者、死亡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死亡率依然较高,其中高热、高乳酸血症、高血糖、低血压、高钠血症、抽搐均会对心肺复苏病人结局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院内抢救的24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萨勃机进行心肺复苏(萨勃机组,n=112例)和采用标准心肺复苏法进行复苏(标准复苏组,n=135例),除颤、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比较两种方法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开始前的临床状况(年龄、性别、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病因类别等均无显著差异,萨勃机组复苏成功率(46.4%)和患者存活率(16.1%)均显著高于标准复苏组(分别是11.1%和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萨勃机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优于标准心肺复苏法。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2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丽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4):347-348
目的:观察不同程序复苏时心脏骤停或伴呼吸停止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14例单纯心脏骤停,按心脏按压,药物、电复苏技术进行心脏复苏;9例伴呼吸停止,按常规呼吸、心脏、药物、电技术程序进行复苏,所有病例均行脑复苏。结果:23例心肺复苏成功2l例(91.30%),心肺脑复苏成功16例(69.57%)。结论:根据是否呼吸停止决定复苏程序有望提高复苏成功率,早期进行脑复苏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5)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选取2008—2012年我院收治的行心肺复苏患者45例,将心肺复苏成功患者16例作为观察组,心肺复苏失败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有心脏病基础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发病到抢救时间5 min、使用肾上腺素和纳洛酮治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尽早实施抢救,采取正确方法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76例实施CPR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者CPR成功32例(成功率18.2%),CPR的成功与发生地点、复苏开始时间、早期电除颇和及时机械通气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及早CPR、及早电除颤、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时合理复苏药物使用是CPR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148例老年患者资料,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其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等相关因素的差别.结果 148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23例复苏成功,125例失败,复苏成功率15.5%.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从心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肾上腺素用量、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胺碘酮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率较低,普及全社会急救意识、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等,是提高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高龄患者急性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对 8 5 2例院内急性心脏搏停的患者 ,以回顾性、对照性的研究方式 ,分析评价老年心脏搏停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心肺脑复苏期间的治疗措施及心肺脑复苏后 6h、12h、2 4h时的意识状态评分与复苏后患者近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 ,找出复苏后患者的高危人群 ,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高龄患者的心肺脑复苏 ,增加复苏成功率、改善预后。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8~ 2 0 0 2年间在本院急诊就诊期间发生的急性心肺骤停的患者 ,年龄 15~ 90岁 ,所有患者均行标准CPR ,且复苏后患者的后续生命支持皆相近似 ,如 2 4h内心电、血压… 相似文献
18.
<正>心搏呼吸骤停是儿科最危重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场合。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搏、呼吸突然停止或即将停止的患儿所采取的急救措施,目的是恢复呼吸和循环,维持脑细胞功能,尽可能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心肺复苏虽历经50余年,但抢救成功率一直很低,据报道发生在医院内的心跳呼吸骤停,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仅有12%~24%,而发生于院外的心搏呼吸骤停占大多数,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更低,仅为4%[1]。国外报道,心搏呼吸骤停能存活至出院者不到10%[2]。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我们组织学习了《2010年国际小儿心肺复苏指南》[3](以下简称《2010指南》),并对近2年收治的心搏呼吸骤停患儿27例进行心肺复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观察并分析家属行基础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5月~2007年12月,在北京市3个医院就诊的患者共127例。分为家属行基础心肺复苏组(A组)和未行基础心肺复苏组(B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对患者家属(414人)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现况与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 127例患者中,A组27例(21.3%);B组100例(78.7%)。A组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22% vs. 7%,P<0.01),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包括:家属是否参与心肺复苏、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操作是否规范有效等。结论: 家属行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优于未行心肺复苏者;目前家属对心肺复苏技术的需求量大,掌握率低,急需普及,普及的关键是规范化培训。 相似文献
20.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4)
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SCD)患者发病特点及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2016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120出诊或由家属送至急诊科就诊的SCD患者205例,回顾性分析其病历资料,包括诊断、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和地点、发病原因和诱因,并按照Utstein模式登记CPR相关信息。结果 205例患者中目击者为医护人员者11例,均实施CPR;目击者为非医学专业人员者23例,其中17例实施CPR;无目击者171例。CPR成功57例,CPR成功率为27.80%;5例患者存活出院,存活出院率为2.44%。205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1∶1;20岁者1例(占0.49%)、20~40岁者4例(占1.95%)、41~60岁者107例(占52.20%)、61~80岁者75例(占36.59)、80岁者18例(占8.78%)。发病时间:1月份32例(占15.61%),2月份26例(占12.68%),3月份20例(占9.76%),4月份15例(占7.32%),5月份10例(占4.88%),6月份9例(占4.39%),7月份12例(占5.85%),8月份13例(占6.34%),9月份11例(占5.37%),10月份16例(占7.80%),11月份19例(占9.27%),12月份22例(占10.73%)。发病地点:公共场所112例(占54.63%),家中81例(占39.51%),急诊室或救护车转运过程中12例(占5.85%)。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病变者170例(占82.93%);诱因:有明确诱因者121例(占59.02%),无明确诱因者84例(占40.98%)。CPR成功者昏倒至CPR开始时间、昏倒至第1次电除颤时间、昏倒至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均短于CPR失败者(P0.05);两组患者昏倒至使用第1种复苏药物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SCD高发,发病年龄集中于41~60岁,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主,最常见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病变,其抢救成功率较低,而缩短患者昏倒至实施急救时间有助于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