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邵雷 《医古文知识》2003,20(3):11-11
分析有关文献,介绍王勃为尽孝道遵父命学医,求教曹元,有学习《素问》、《难经》心得。他为《难经》作序,并对《难经》的成书和传承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难经铁鉴》为日本广冈苏仙所撰,此书全文注释《难经》,在《难经》众多注本中较有特色,并从《难经铁鉴》的作者与成书、主要内容、学术特色三方面论述此书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难经》是中医学历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医学典籍,在中医学术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杨玄操注《难经》序中提出《难经》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后世多宗此说。但也有学者认为《难经》成书于汉代,更有人认为成书于六朝,乃至唐代,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该书采用问答体裁,对《内经》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解释和发挥,并有许多独创而鲜明的学  相似文献   

4.
孙现鹏 《中医研究》2010,23(8):77-78,F0003
《难经》是中医学经典理论著作,年代久远,语义深奥,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始为其作注,此后,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至宋金元时期,医家更重视对《难经》的研究,出现了一大批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如庞安时《难经解》、宋廷臣《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周与权《难经辨证释疑》、王宗正《难经注义》、王惟一《集注八十一难经》以及滑寿《难经本义》等,  相似文献   

5.
滑寿,字伯仁,一字伯休,晚号樱宁生。元末明初著名医家,著有《十四经发挥》、《诊家枢要》、《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十四经发挥》为针灸学著作,《诊家枢要》则是脉诊专著。《读素问钞》是分类整理、择要类编《素问》之作,开节要类编《素问》之先河。《难经本义》则考证《难经》条文出处,详加点校,求其本义,使《难经》医理彰显于世,成为注释《难经》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读素问钞》和《难经本义》两书的分析探讨,论述了滑寿对《内经》、《难经》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难经》学术是否渊源《黄帝内经》?《内》、《难》两部医经是否属于同一学派?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难经》学术渊源《黄帝内经》,这已形成为传统观念。但据现代学者的深入研究,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已认识到《难经》学术并非渊源《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7.
第一讲《难经》的概貌《难经》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医籍。全书用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脉学、经络学、脏象学、疾病学、腧穴学、针法学等,均有进一步的发挥。它继承了先秦的医学成就,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向以《内》《难》并称。为了帮助读者学习《难经》,首先对它的概貌作一简单介绍。一、《难经》的名义《难经》书名,最早见载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称为《八十一难》;梁·阮  相似文献   

8.
对《难经》“命门”一词的由来、《难经》“命门”说的发生与解剖学方法的关系、《难经》“命门”贵于“心”的依据、《难经》以“命门”与何腑为表里、《难经》对肾与命门关系的认识、《难经》“命门”与《医贯》“命门”的本质区别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高武所著《针灸聚英》(以下简称《书》)一书,发《内经》、《难经》之要旨,取历代医家之经验,并根据临床体会加以发挥,有较高学术价值,对后世针灸学发展有很大影响。现就其学术思想作肤浅探讨。1 秉崇《内经》、《难经》,提倡医者应技术全面 高氏学识渊博,晚年专心医事,精研针灸,师宗《内经》、《难经》,旁究诸家,对《内经》、《难经》的针灸  相似文献   

10.
在李云先生《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的基础上,对《难经》一书在皇甫谧《甲乙经》中被引用的情况进行了粗浅的讨论和分析.初步的结论是:皇甫谧对于《难经》的引用是有选择性的,并非《难经》一书中所有关于针灸部分的内容均被其书穷尽性地加以引用.虽然尚缺乏更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从相关信息初步推测,皇甫谧所引用的《难经》有可能是吴·吕广的《众难经注》.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