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率震荡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582例老年T2DM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宽大畸形QRS波形态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对比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的窦性心率震荡(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及DRs指标。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尖部早搏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9.6%、13.4%、6.8%,8.5%、12.0%、4.3%,7.9%、13.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的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23.7%、29.9%、15.5%,均明显高于以上三个部位(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DRs降低,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心源性死亡高危性,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经常规体检、生化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长程心电图等各种检查后,入选室性期前收缩患者98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82例,左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10例,左心室流人道室性期前收缩6例,分别采用起搏或起搏与激动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消融,对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有90例,好转有6例(再次手术成功5例,1例室性期前收缩较前减少),手术失败2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学特征对左心室瞬时泵血功能的影响,深入理解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肌病的机制。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体检人群中无明确心脏器质疾病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71例,分析每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联律间期、起源位置及QRS时限),并在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瞬间利用心脏彩超监测左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并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心电图特征与左心室泵血功能的关系。结果:与窦性心律相比,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LVEF减少31.5%(37.5%∶69%,P0.05),LVEDV减少46%(52 ml∶97 ml,P0.05),SV减少63.6%(24 ml∶67 ml,P0.05)。与左心室流出道及非流出道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时LVEF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左心室流出道及非流出道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非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对SV减少的影响更大(P0.05)。不同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LVEDV的影响并无统计学差异。联律间期在400 ms时对LVEF及SV影响最大(P0.05);联律间期在501~550 ms时,室性期前收缩对LVEF的影响最小,此时LVEF约减少33%;与501~550 ms相比较,联律间期400 ms时LVEDV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窄QRS(≤150 ms)相比,宽QRS(150 ms)能明显增加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LVEF及SV的减少率(P0.05),而两者对LVEDV减少的影响则无明显差别。LVEF、LVEDV及SV的减少率与联律间期均呈负相关性(r=-0.6、-0.324、-0.361,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左心室泵血功能明显受损,泵血功能受损的程度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联律间期及QRS时限有关。不同心电图特征的高负荷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2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室性期前收缩数量与24h总心率的比值,分为低负荷组(10%,50例)、中负荷组(10%~20%,108例)、高负荷组(20%,62例),同时选择68例无室性期前收缩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各组患者的心功能参数指标,同时检测其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及高负荷组的QT间期、QRS波时限明显增宽,矫正QT间期明显延长(P0.05或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中负荷组、高负荷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流出道内径(LVO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博心输出量(SV)、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NT-pro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或0.01)。双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室性期前收缩负荷与QRS波时限、矫正QT间期、LVEDd、RVEDd、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42~0.65,P均0.01);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2,P=0.001)。结论:随着室性期前收缩负荷的增加,左室的结构及功能可发生改变,因此应注意监测相关指标,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表QRS电轴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的关系。方法对65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搏动起源部位并测量其QRS电轴,分析与消融成功的关系。结果65例中室性心动过速24例(左心室源性18例、右心室源性6例),室性期前收缩41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其中18例左心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电轴左偏13例,12例(平均-80°)均一次消融成功,另1例出现两种形态室性心动过速,电轴分别为-55°、-30°,为消融失败;电轴右偏5例(平均227°),只有2例(265°、261°)消融成功。电轴左偏者消融成功率(92.3%)与电轴右偏者(4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例右心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电轴正常(平均84°),且均消融成功。而41例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中,电轴正常37例(64°~90°)消融成功。4例电轴轻度右偏者2例(97°)消融成功,2例(99°、100°)消融失败。电轴正常消融成功率(100%)与右偏者(50.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表室性QRS电轴对术前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指导标测和缩短标测时间及推断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的可能性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受PCI治疗的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28例,其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6例(11.4%),偶发室性期前收缩202例。观察并比较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和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病人临床资料和介入治疗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组病人年龄大于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P0.0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高于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P0.0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发生率高于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溶栓试验血流3级构成比低于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P0.05);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组MACE发生率高于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休克、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3级是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提示病人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严重,急诊PCI术中发生血流改善更差,术后发生无复流风险增加,心源性休克、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3级是影响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病人左心功能明显减低,提示长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悸宁1号与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心悸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心悸宁1号在心脏内有效作用的部位。方法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心悸宁1号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疗效,并用动态心电图评价心悸宁1号的有效作用部位。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悸宁1号适用于非结构性心脏病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等多个起源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有效作用部位比较广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室性期前收缩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5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报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指数、Tp-e间期及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9%,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CEI使用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联律间期延长、室性期前收缩指数增加、Tp-e间期缩短,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观察组较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前面12 期我们已经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心外膜及心大静脉(GCV)最远端、希氏束旁、特发性左心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左冠状动脉窦起源室性期前收缩经右心室流出道优先传导和起源于右心室间隔部室性期前收缩/ 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压治疗,待血压趋于平稳后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效果和室性期前收缩改善效果。结果症状改善效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1%,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室性期前收缩改善效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2例(4.8%),低于对照组的5例(12.5%)(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室性期前收缩情况,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正>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绝大多数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少数患者由于心脏的解剖关系,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1例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普通消融导管消融失败,而采用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脏扩大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共300例进行分析,术前均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50 mm诊断为心脏扩大,并排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心脏扩大组及心脏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扩大的预测因素。结果7%(21/300)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有男性(71.4%vs.29.6%,P=0.003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2742±14106)次/24 h vs.(21740±10089)次/24 h,P=0.0031]、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7.46%±12.36%vs.20.42%±9.15%,P=0.0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7.48%±6.47%vs.62.07%±3.10%,P=0.005)。术前NT-proBNP、室性期前收缩QRS宽度、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室性期前收缩形态及有无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心脏扩大组患者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率减速力(DC)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心电图为窦性心律的患者101例为试验组,健康体检者10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总频数、室性期前收缩指数(PI)、DC;试验组按照美国Lown级标准分为0~2级组63例和3~5级组38例,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试验组DC值与PI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室性期前收缩总频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I、D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0~2级组PI、DC明显高于3~5级组(P<0.01)。在试验组中,DC与PI呈显著正相关(r=0.730,P<0.01),与室性期前收缩总频数无明显相关性(r=-0.545,P>0.05)。DC预测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95%CI:0.823~0.964,P<0.01)。结论 DC与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扑动)密切相关,有望联合PI成为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新型预警...  相似文献   

15.
文献报道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室性期前收缩(PVCs)多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尤其多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对于左心室心尖部来源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行RFCA治疗罕有报道;而同时伴发隐匿旁道者,更未见之于文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31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s)患者起源分布、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效果,为提高临床IVAs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8年10月在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心内科行RFCA术的IVAs患者131例,采用体表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分析其起源分布及不同起源部位患者心电图特征;比较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QRS波时限、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及Ⅰ、aVL、aVR导联QRS波振幅,并比较行X线指导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RFCA术情况。结果(1)131例IVAs患者起源部位为右心室者91例(占69.47%),左心室者33例(占25.19%),心外膜者1例(占0.76%),不确定者6例(占4.58%)。(2)131例IVAs患者中起源部位为左心室流出道者19例(占14.50%),右心室流出道者77例(占58.78%)。起源部位为左心室流出道者QRS波时限长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下壁导联(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高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aVL、aVR导联负向QRS波深于起源部位为右心室流出道者(P<0.05);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Ⅰ导联QRS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31例IVAs患者中行X线指导下RFCA术者77例,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54例。行X线指导下与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IVAs类型、RFCA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放电时间、成功消融部位V波领先QRS波起点时间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X线指导下RFCA术者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少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联合起搏标测者所占比例、放电功率及X线暴露剂量高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有效消融时间长于行Carto3指导下RFCA术者(P<0.05)。结论IVAs患者起源部位以右心室居多,不同起源部位尤其是左、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IVAs患者心电图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体表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快速定位IVAs患者起源部位;X线指导下与Carto3指导下RFCA术成功率均较高,但与X线指导下RFCA术相比,Carto3指导下RFCA术有利于减少IVAs患者起搏标测,降低放电功率及X线暴露剂量,缩短有效消融时间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方法:分析46例急性前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前降支近端完全闭塞者24例(前降支近端闭塞组),前降支远端急性闭塞者22例(前降支远端闭塞组)]直接PCI和3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对照组)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资料。采用二维心脏超声分别测定入选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平均肺动脉压(MPA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脏指数(C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前降支远端闭塞组的平均肺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减低(P均<0.01)。与前降支远端闭塞组比较,前降支近端闭塞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加(P<0.01),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P<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和平均肺动脉压增加(P<0.05~0.01),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前降支近端闭塞与右心室射血分数降低(R2=0.38,P<0.01)、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R2=0.410,P<0.01)有较好的相关性。2周后,前降支近端和远端闭塞组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而前降支近端闭塞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较低(P均<0.01)。结论:提示前降支近端闭塞可能伴右心室前壁部分心肌梗死导致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QRS间期与左右心室间、左心室内不同步运动参数的相关关系。方法 81例CHF患者及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本研究。行常规及彩色组织多普勒显像(TDI)检查。以左、右心室问收缩延迟(IVMD)>33ms定义室间不同步运动,以二尖瓣环6位点中任意2点QRS波起始至心室收缩顶峰的间期(TsP)最长延迟>121ms,或6位点TsP的标准差(TsP-SD)>47ms定义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比较QRS≥120 ms与QRS<120ms的CHF患者室间、室内不同步发生率,分析QRS间期与室间、室内不同步参数的相关关系。结果 CHF患者IVM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5.7±16.3)ms比(12.8±8.8)ms,P<0.0001],IVMD与QRS间期呈明显正相关(r=0.44,P<0.0001)。CHF伴QRS≥120ms(n=31)者室间不同步发生率明显高于CHF伴QRS<120ms者(n=50)(66.7%比20.9%,P<0.05)。CHF患者TsP最长延迟及TsP-S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sP最长延迟及TsP-SD与QRS间期呈弱相关。结论 CHF患者室间不同步运动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S间期增宽与室间不同步的关系可能更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特发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左心功能。方法:研究纳入50例特发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以及20例健康人群对照。两组对照进行基线的普通超声心动图、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左心室短轴应变、左心室圆轴应变及左心室长轴应变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能够识别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早期隐匿的左心室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20.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绝大多数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安全有效,但少数患者由于心脏的解剖关系,消融导管在此处无法贴靠而消融失败。近期我院1例左心室前间隔左前分支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股动脉逆行途径普通消融导管消融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