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源于肝外胆管的鳞状细胞癌非常罕见,国内文献报告多为个例。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2016年11月收治1例原发性肝门部胆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现将诊治过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4岁,因“上腹饱胀、反酸3周,黄疸伴皮肤瘙痒2周”入院。患者于3周前出现饭后上腹饱胀不适,伴反酸,偶有背部放射痛。  相似文献   

2.
3.
患者,女性,48岁。因“中上腹胀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周余”于2007年3月5日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腹未扪及包块,中上腹深压痛。肝功能检查:TB162μmol/L,DB97μmol/L,ALP183μmol/L。肿瘤标志物:CA19—9 125.2U/ml,CEA14.9U/ml,CA125 24.8U/ml。CT检查:胆总管上段软组织稍增厚,胰头稍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MRI检查:左右肝内胆管扩张,左右肝管汇合处见约1.5cm大小软组织灶(图1,2)。于2007年3月12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右肝管分叉处,向右肝管内生长,直径1.7cm(Ⅲa型)。手术行肝门肝管癌根治术+左右肝管成形术+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29例手术治疗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门部胆管癌29例手术治疗总结温州医学院外科教研室张启瑜温州医学院附一院普外科蒋飞照本院外科于1984年~1994年10月共收治肝门部胆管癌29例,计91年前16例无一例切除,92年后13例切除9例,全组总切除率31%,92年后切除率69.2%,现就...  相似文献   

5.
6.
病人,男,50岁。因乏力、上腹不适、尿黄3d 于1997年8月21日以黄疸型肝炎入我院传染科。给予保肝、退黄、活血化瘀等治疗,皮肤、巩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甲、乙、丙、戊、庚均阴性。腹部 CT 检查:多发胆囊结石、结石型胆囊炎、肝内胆管扩张。于1997年9月4日以梗阻型黄疸转入我科。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检查(一)。腹平软,无  相似文献   

7.
CT与磁共振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CT和MRI对肝门部脂管癌的成像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05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磁共振与CT表现,通过和手术病理对比,比较两种成像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成像价值。结果 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定性、定位率分别为91.56%和100%;对肿瘤可切除性判断的阳性预测值为90.69%;CT的定性、定位率、可切除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3.41%、75.61%、58.82%,和磁共振的有明显差异。结论 MRI较CT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率更高,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手术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8.
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的8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83例手术切除病人中行根治性切除(R0)31例,非根治切除52例(R1,R2),术后出现并发症29例,死亡5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3.3%和25.9%,明显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P<0.05),近5年本院根治性切除率达44.8%,中位生存期18.7个月,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联合肝切除等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根治性切除可更好延长病人生存期,使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合并肝门部胆管癌栓(HBDTT)的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与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C)的CT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江门市新会中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HCC伴HBDTT患者42例(HBDTT组)及hilar CC患者51例(hilar CC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与hilar CC组相比,HBDTT组男性、乙型肝炎病史、上腹部疼痛比例较高,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更为常见,而hilar CC组CA19-9、癌胚抗原(CEA)升高患者更多(均P<0.05)。两组CT征象在是否同时累及肝实质及胆管、门静脉期“快退”、胆管壁增厚、血管癌栓及脾大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项征象均具有较高的特异度(82.4%~98.0%),其中前3项诊断敏感度较高(100.0%、92.9%、85.7%)。结论利用CT可以对HCC合并HBDTT与hilar CC作出准确的鉴别诊断。病变同时累及肝实质和肝门部胆管、门静脉期“快退”及胆管壁不增厚是HCC伴HBDTT的特征性征象,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水平升高等综合分析对鉴别HCC伴HBDTT与hilar CC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肝外胆道间叶源性肿瘤甚为少见。近期我们收治了1例原发于肝门部胆管的神经鞘瘤,现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阻塞性黄疸"收治。体检除皮肤、巩膜黄染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为263.2μmol/L,直接胆红素为212μmol/L。AFP,CEA正常,CA19-9 91.5 U/ml(<37 U/ml)。腹部B超见肝门部胆管低回  相似文献   

11.
不能切除的肝门部肝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肝门胆管细胞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2001年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1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不同时期的发病例数、手术切除率不同,分为前15年第一阶段及后15年的第二阶段.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或闷痛、胀痛、乏力、食欲减退及进行性黄疸.B超、CT、MRI和MRCP是无损伤诊断的首选方法;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或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则应行PTC(27例)、MRCP(15例)或ERCP(78例).本组手术切除73例,切除率44.2%,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非根治性切除35例.第一阶段切除15例,切除率27.3%;第二阶段切除58例,切除率52.7%.本组54例得到随访,其中根治性切除术5年生存率39.5%,非根治性切除术为14.3%;未切除的62例得到随访,均于1~1.5年死亡.结论 一旦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就应积极剖腹探查,不要延误切除时机.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已无法行根治性切除的病人,行经腹肝内胆管引流术。按Bismuth分型,Ⅰ型7例,Ⅱ型4例,Ⅲ型1例,2例有肝十二指肠韧带转移。经左脉管引流7例,经左内叶胆管引流3例,姑息性切除加左肝管引流2例。12例均带管出院。认为对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人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或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经腹肝内胆管引流术仍是值得推荐的有效方法,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乳腺并肌肉转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48岁。肝门部胆管癌逆行胆管造影、塑料内支架内引流(ERC ERBD)术后10个月,发现左乳肿块8个月、左大腿中上段肿块5个月就诊,体检:左乳外上像限触及30mm×20mm肿块,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左大腿中上段前正中触及100mm×60mm质硬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可,与皮肤及深部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是胆管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组疑难病例,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国内外报道病例数有呈逐年增多的趋势〔1,2,6〕。肝门部胆管癌的病因未知,起病隐蔽,首发症状多为无痛性黄疸,常易被误诊为肝炎、硬化性胆管炎等,早期诊断困难,绝大多数患者入院...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五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院自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 6 0 1例 ,其中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 (primaryclearcellhepa tocellularcarcinoma) 5例 ,占 0 83% (5 / 6 0 1)。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 1 男 ,6 4岁。因右上腹胀痛两月余入院。查体无殊。B型超声提示肝硬化伴肝内占位 ,胆囊息肉。CT提示肝癌。患者有乙型肝炎史近 30年。甲胎球蛋白 (AFP) :72 8ng/ml。肝功能ChildB级。手术发现肝脏第Ⅳ段有 8cm×12cm大小肿块 ,第Ⅴ段有一结节 ,直径 1cm。遂行左肝内叶部分切除、肝Ⅴ段结节切除和胆囊切除。病理学检查示肝细胞性肝癌 (透明细胞…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5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52例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手术切全28全我院总手术切除53.8%,其中根治性切除19例,姑息性切除9例,行胆管内,外引流术24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对术后生存的影响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肝胆外科113例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理资料,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分化腺癌18例、中分化腺癌38例,低分化腺癌38例,黏液腺癌4例,其他类型15例。高、中、低分化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7.0%,10.9%,18.8%,高分化与中低分化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浸润能力高分化腺癌最弱,中低分化腺癌较强,黏液腺癌最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转移对术后生存时间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神经转移对预后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胆囊癌累及肝门部胆管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26例胆囊癌累及肝门部胆管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其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21例行肿瘤切除,其中8例行HPD,12例行胆囊加肝部分及肝门部胆管切除,1例行胆囊加肝部分切除,另5例因肿瘤广泛转移而公行外引流。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21例随访2-34个月,仍存活15例,其中2例已存活2年以上,1例术后1周死于MOF,5例于术后生存3-15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