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住院病人中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致病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已成为一个严重的治疗问题。发生耐药的部分原因是各种β-内酰胺酶的产生。头孢氨噻肟(Cefo-taxime)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作用很强,并能抗β-内酰胺酶类。本文报道33例重症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情况。男21例,女12例,年龄为22~89岁,疗程为6~57天,平均14天。其中不少  相似文献   

2.
泰能是由亚胺培南(Imipenem)和西司他丁钠(Cilastatin Sodium)按1:1制成的复方制剂,是一广谱、高效抗生素,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亚胺培南是一种最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硫霉素,其特点是杀菌谱较其他任何已研究过的抗生素更为广泛,抗菌活性很强,其抗菌机理是由于其具有强力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显示出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可杀灭绝大部分革兰式阳性和革兰式阴性的需氧和厌氧病原菌,对多重耐药菌或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仍然具有强效的抗菌作用。西司他丁钠盐为一种特异性酶抑制剂,它阻断亚胺培南在肾脏内的代谢,继而增加亚胺培南在泌尿道中及肌体内未经改变的亚胺培南的浓度。目前临床上对病原不清的重症感染。在使用其他抗生素无效果时,即选用泰能。可以说泰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各种重症感染的“王牌”药物。  相似文献   

3.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耐药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ESBLs),特别是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造成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1].  相似文献   

4.
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曾是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携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多重耐药质粒的传播,引起各种难治性感染,导致治疗可选择范围减少,了解其耐药机制,对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研制新一代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β-内酰胺酶外膜通透性和生物膜三个方面对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曾是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携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多重耐药质粒的传播,引起各种难治性感染,导致治疗可选择范围减少。了解其耐药机制,对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研制新一代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β-内酰胺酶外膜通透性和生物膜三个方面对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假单胞菌耐药机理及其感染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单胞菌的耐药机理主要与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及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治疗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包括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抗生素、β-内酰胺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菌剂.本文重点介绍了后两者治疗假单胞菌感染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高勇 《泰山卫生》2004,28(4):9-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抗生素,其优点是繁殖期杀菌剂,抗菌谱广,血药浓度高,毒副作用低。缺点为长期应用于临床,多数细菌已对之耐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水解约物的β-内酰胺环而使之失活。为克服这一耐药性,除研制具有耐酶性能的新抗生素外,还要不断寻找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有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尤其前两者常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就是一种新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但  相似文献   

8.
院内肺部感染病原菌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排序及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全部病例进行痰液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并经胸片证实为肺炎的病例为入选分析对象。结果在院内肺部感染414例患者中痰培养分离阳性例数275例,分离出40余种病原菌,分离阳性率为66.43%(275/414),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阴性菌种占居前十位菌种的90%,以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阳性比例最大,占居前十位菌种分离阳性例数的31.35%。按医院常用抗生素作药敏分析,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相对敏感,而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细菌耐药性明显下降。结论医院内肺部感染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而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仍然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一种酶。  相似文献   

10.
革兰阴性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2,他引: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其数量已经〉200种。绝大多数产ESBLs菌株主要是临床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菌株呈国际性分布,因此,由ESBLS菌株引发的感染发病率逐渐升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种类、流行特点和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研究临床常用13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复合制剂对84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3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复合制剂对产β-内酰胺酶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酶抑制剂复合剂的体外抗菌活性均高于等剂量抗菌药物单剂(P〈0.01);ESBLs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最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复合制剂和头霉素类次之,氨基糖苷和喹诺酮类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单剂无效。结论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对医院感染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其单剂,提高临床治愈率,有可能延缓医院感染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标本经分离培养,采用美国德灵公司Walk-Away-40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及配套的NC21鉴定板,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6株来源于痰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55.6%、47.5%,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5%、11.0%、30.0%,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20.0%,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4.6%。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耐药机制复杂,有多重耐药的特性,能天然抵抗多种抗菌药物;希望临床医生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过程中,充分考虑其耐药机制,选用耐药率低的药物,避免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对抗菌药物广泛耐药。  相似文献   

13.
夏有星 《现代保健》2008,(30):111-111
近年国内不断有因病原菌耐药而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呼吸道感染失败的报道。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笔者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COPD患者呼吸道感染,并与头孢他啶进行对照,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天然耐药,并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获得耐药,这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由于该菌能高效获取并传递外来DNA片段(如通过质粒、噬菌体、转座子、整合子等)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导致其耐药机制极其复杂。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beta-lactamase,MBL)又称金属酶,它能水解除单环类抗菌药物以外的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耐药基因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并在革兰阴性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非发酵菌中传播[1]。随着MBL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细菌耐药趋势。方法对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肝病合并SBP患者腹水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的64例标本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56.3%,革兰阳性菌28株,占43.7%,从2007-2009年革兰阳性菌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革兰阴性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呋西地酸较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红霉素的敏感性均较低。结论 SBP感染的细菌谱在不断变化的,目前革兰阳性菌引起的SBP日益多见;产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大量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监测SBP的细菌流行病学特征,更合理地选择经验性治疗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革兰阴性(G-)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测定泵抑制剂对MIC的影响,β-内酰胺酶(Bla)的表型鉴定及等电点测定,PCR扩增检测Bla基因及DNA序列测定。结果所试菌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高,均产Bla,其中42.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7.5%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7.0%产金属β-内酰胺酶,10.5%同时为外排泵阳性菌;8株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高度同源。结论产Bla是G-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ESBLs检出率最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均起源于ECLC074的ampC基因;亚胺培南是治疗耐药G-杆菌所致感染最有效的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和阿米卡星可分别用于治疗耐药非发酵杆菌和持续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所致感染。  相似文献   

17.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率变化相关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流行趋势的相关性,对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住院患者2007-2008年抗菌药物的DDDs进行汇总、分类、排序,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对同期临床分离的细菌的药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抗菌药物的应量逐年增加,其中环比增长较快的抗菌药物为第四代头孢菌素(93.34%)、碳青酶烯类(67.19%)和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36.56%),而相应的细菌对其耐药率增长亦较快(平均耐药率增幅>5.00%);医院常见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现象均较严重.结论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与抗菌药的DDDs变化存在相关性;DDDs值增长较快的抗菌药物,细菌对其产生耐药率增长亦较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阳性标本回顾性分析,了解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1—2015年医院感染病原菌阳性病例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资料,总结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255例中培养阳性151例,其中革兰氏阴性菌73.5%,真菌14.6%,革兰氏阳性菌11.9%。检出率前5位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产气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阴性菌多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s),肠杆菌属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耐药率多30%,非发酵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均3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美罗培南耐药率100.0%;革兰氏阳性球菌多对甲氧西林耐药,未检出万古霉素耐药株;真菌对新生儿常用抗真菌药氟康唑、二性霉素B耐药率均较低。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真菌检出率略高于革兰氏阳性菌,病原菌多为多重耐药菌,真菌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11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细菌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已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我们利用VITEK AMS 60 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同时,检测产ESBLs菌株,并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奇异变形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非产ESBLs药敏差异,以及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性变迁的原因。方法根据NCCL推荐的标准方法对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测定,并进行14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分析及从住院1~7 d和7 d以上病人中分离的96株大肠埃希菌、58株肺炎克雷伯菌、85株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分析。结果原本ESBLs阴性奇异变形杆菌在使用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后会产生ESBLs,其发率为47.5%;感染奇异变形杆菌的烧伤病人不论ESBLs阳性还是ESBLs阴性菌株均对多种抗菌素表现为多重耐性,但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和亚胺培南敏感度较高;随着对烧伤病人抗感染的治疗,由于多种抗生素的大剂量使用,在7 d以后,细菌的耐药谱不断扩大,耐药率由20%左右上升到90%以上。结论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会诱导奇异变形杆菌及其它革兰阴性菌产生多重耐药性[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