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应用同种异体BPB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优缺点及疗效。方法:6例后交叉韧带及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的患者均采用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BPB进行重建。关节镜检查,确诊后去除韧带残端,髁间窝成形,膝内侧有限小切口辅助定点,钻孔,引入BPB后界面螺钉固定,结果:随访4-18个月,关节稳定性良好,下地负重患者无明显不适,同时行前,后交叉韧带一期重建关节活动度差,远期效果尚有待观察,结论:同种异体BPB是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理想材料,可达到等长重建,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等优点,能否一期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尚有待定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采用同种异体韧带重建ACL损伤患者共126例,其中采用异体胫前肌腱79例,异体半腱肌腱32例,异体骨-髌腱-骨9例,异体跟腱-骨6例。男91例,女35例;年龄17~46岁,平均27岁;陈旧性损伤114例,急性损伤12例。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吕斯霍尔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结合评分及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术后详细记录发热情况、血沉、C反应蛋白及并发症。随访12~46个月,平均28个月。结果术前Lyshrolm评分为(65.2±6.3)分,术后终末随访评分为(87.5±5.4)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终末随访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4%;KT-2000测量:术前胫骨前移的差别为4~13mm,平均(8.2±4.8)mm,术后终末随访测量值0~5mm,平均(3.1±1.9)m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无明显病毒和细菌感染。3例患者出现排斥反应,表现为胫骨隧道外口处伤口持续渗液,经加强伤口换药、小剂量激素等治疗后痊愈;7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超过7~14d,经抗感染及口服消炎痛后恢复正常;11例患者术后2~3d出现血沉与C反应蛋白升高,14~30d降至正常。结论同种异体韧带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2006-01/2008-01我院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单纯(ACL)损伤30(男11,女19)例,年龄19~48(25.7±9.6)岁.左侧12例,右侧18例,均为陈旧性单纯ACL损伤患者.取组织库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胫前肌腱(湖北联结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术前常温下放入含16万U庆大霉素的等渗盐水中浸泡解冻2h,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肌腱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中的临床应用及短期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应用经由内向外(通过胫骨隧道)方法行股骨隧道定位,股骨隧道采用悬吊固定,胫骨隧道固定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佩戴可调式膝关节固定支具3个月行康复训练。术前和术后分别采用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前Lachman试验存在阳性体征,术后仅1例呈弱阳性。术前Lysholm评分为34~51分,平均47.5分;术后半年Lysholm评分为71~95分,平均87.3分。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用于重建单纯性前交叉韧带损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时间早、早期疗效好的优点,然而术后系统的康复功能训练不可忽视,中远期疗效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在关节镜下对本院骨科26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进行交叉韧带重建,观察比较手术前后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并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全部病例手术均成功并进行随访,时间7—3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膝前区疼痛。术后8个月Lysholm评分为96.0±11.2,与术前(46.0±9.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基本消失。结论: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将胫前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手术损伤小、疗效显著,且能避免自体移植物取材后造成的并发症,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跟腱经股骨双束双隧道移植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3年4月收治的后交叉韧带损伤致膝关节不稳的10例患者,选用同种异体跟腱作移植物供体,于关节镜下完全经前方入路行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异体跟腱直径12mm,长20~140mm,带直径10mm的圆柱形跟骨块,跟骨端固定于胫骨骨隧道内,腱性部分按3:2(即7mm:5mm)比例分为两束分别固定于股骨内髁前外(AL)和后内(PM)两个骨隧道内行双束双隧道重建。术后伸膝位支具或石膏托固定4周。以膝关节Lachman试验和后抽屉试验及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作为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所有病例随访12-48月,平均32月。10例患者术后膝关节不稳症状均消失,关节前后方向稳定性恢复,术后膝关节Lachman试验及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屈伸膝活动范围正常;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58分,术后6周93分,功能优9例,良1例,优良率100%;临床观察,与异体组织免疫排斥反应相关的表现仅1例轻微发烧(<38℃),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均未见韧带再松弛,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结论 同种异体跟腱经股骨双柬双隧道移植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一种既避免移植物供区损伤又符合后交叉韧带生物力学解剖重建的新型临床治疗方法,近期效果好,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跟腱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经深低温冷冻异体跟腱重建方法在关节镜下修复13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CL)2例,后交叉韧带(PCL)3例,前、后交叉韧带一期修复8例。7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部分行修补术。结果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术前平均32分,术后平均85分,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优良率83%。结论应用同种异体跟腱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避免了自体取材造成的再损伤及其并发症,术后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能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加强膝内侧稳定的可行性.方法 对16例无法直接修补的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结果 本组随访3~24个月,平均8个月.术前Lysholm评分平均(18.5±5.58)分,术后(86.1±3.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无法直接缝合修补的膝内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可加强膝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腱单束与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关节骨科接受ACL重建的病例及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病例分为单束组(n=32)和双束组(n=31),分别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关节稳定度及活动度,功能评分,康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术后于3~6个月(首次)和12~18个月(末次)获得随访。KNEELAX3:单束组平均为(2.14±1.30)mm(首次)、(1.97±1.28)mm(末次),双束组为(1.78±0.98)mm(首次)、(1.46±0.73)mm(末次);Lachman试验:与健侧相比,单束组正常者(-)占81.25%(首次)、81.25%(末次),双束组占83.87%(首次)、87.10%(末次);IKDC评分:单束组正常者(A级)占62.50%(首次)、68.75%(末次),双束组占77.42%(首次)、80.65%(末次);Tegner评分:末次随访时单束组为6.03±0.54,双束组为6.00±0.58;以上数据双束组与单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轴移试验:与健侧相比,单束组正常者(-)占62.50%(首次)、68.75%(末次),双束组占87.10%(首次)、90.32%(末次);Lysholm评分:单束组为85.66±5.94(首次)、93.28±3.87(末次),双束组为88.77±6.13(首次)、96.23±2.64(末次);Teg-ner评分:首次随访时单束组为3.78±0.79,双束组为4.26±1.00;以上数据双束组与单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双束解剖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能够更早地恢复患者的运动水平;相对于单束解剖重建,双束解剖重建ACL更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实验角度观察采用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和-80℃深低温保存同种异体髌腱及移植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后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同种异体腱移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兔的1/2骨-髌腱-骨复合体经程序冷冻液氮保存2周和-80℃深低温保存2周后,观察冻存变化差异并行同种异体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3周和8周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变化。结果光镜和电镜下可见,经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方法处理后,冷冻损伤较-80℃深低温保存方法轻微; -80℃深低温保存组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的移植物在术后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行为均与自体移植组相似,而程序冷冻液氮保存组更接近于自体移植组。结论经程序冷冻液氮保存和-80℃深低温保存方法冻存的兔异体髌腱重建膝关节交叉韧带后愈合过程和自体韧带移植重建过程相似,但程序冷冻液氮保存法优于传统的-80℃深低温保存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关节镜下以半腱肌、股薄肌腱重建膝交叉韧带,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关节镜下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四股绳肌腱修复膝交叉韧带损伤8例8膝,术后即行功能锻炼。结果:8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前8例抽屉试验、Lachman征均为阳性,术后检查均为阴性。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评分平均53.75分,术后平均90.71分,手术前后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21,P<0.05)。结论:半腱肌、股薄肌腱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和刚度,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强度满意,在关节镜下用四股绳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膝关节镜下行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修复的临床效果,对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98例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在膝关节镜下采取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组在膝关节镜下采取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进行临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Lysholm评分、大腿周径比值、跳跃指数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和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修复交叉韧带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但自体胭绳肌腱重建术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临床价值更胜一筹,故可以大力推广和借鉴该模式。  相似文献   

13.
膝关节疼痛近年有增加趋势,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的相关文献,对膝关节交叉韧带的功能解剖,临床表现,损伤机制和类型,MRI诊断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MRI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分析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1年内移植物在MRI形态、信号的改变与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34例ACL重建术后患者,以术后1、3、6、9、12个月为随访时间点进行MRI检查,观察移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分别测量增强前后移植物、髌下、移植物周围滑膜的信号强度,计算其信噪比,并分别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 ACL重建术后移植物信号逐渐增强,术后9个月时信号最强,1年后信号强度有下降。结论 MRI尤其是增强MRI能反映膝关节移植物正常韧带化过程中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IIografts were widely used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L rupture of the knee.This study was to ap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bone-posterior cruciate ...  相似文献   

16.
前交叉韧带撕裂作为常见的损伤,其重建手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可以达到非常成熟的水平,单束重建、双束重建都展现出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旋转不稳定和轴移试验阳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前外侧结构的联合重建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前交叉韧带联合前外侧结构重建的解剖学研究、类等长研究、手术指征及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报道8例陈旧性膝关节不稳定患者进行Leeds-Keio人工韧带重建术,平均随访近3年。结果优良者5例为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者,中等3例为复合韧带重建者。探讨了合成纤维型人工韧带的类型、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技术。认为人工韧带具有足够强度、长度,手术简便,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重建韧带的材料来源之一,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征。  相似文献   

18.
尤壮志 《医学综述》2011,17(18):2819-2821
膝关节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损伤后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使膝关节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性受损,从而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磁共振成像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在交叉韧带损伤的检查中被认为是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对交叉韧带损伤的磁共振诊断进行了大量研究。现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交叉韧带的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及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收治的89例ACL损伤患者治疗方法。结果关节镜手术是前交叉韧带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re is currently no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best graft type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patellar and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on long-term knee func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Methods This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ological guidelines outlined by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An electronic 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was performed and all trial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1966 and August 2011 comparing knee function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patellar tendon grafts with knee function after reconstruction with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were pooled. Six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meta-analysis. Result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resulted in greater pain upon kneeling than reconstruction using patellar tendon grafts (P = 0.001). However, both grafts resulted in similar levels of anterior tibial translation, and similar results regarding isokinetic extension/flexion tests, Lysholm scores, and the stair-hop test (P > 0.05). Conclusions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patellar or hamstring tendon grafts results in similar long-term knee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