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我国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发病率较高的国家。而HBV和HC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状况,并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HCV重叠感染相互之间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对726例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血清抗-HCV检测和HBV标志物检测。结果:726例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阳性率为10.47%,男性阳性率为15.78%,女性阳性率为1.87%,年龄组以31—40岁阳性率最高为24.64%,不同人群以吸毒人员阳性率最高为78.89%。结论:HBV、HCV重叠感染通过注射是主要感染途径;HBV、HCV重叠感染者血清抗-HBe阳性率高于HBV携带者,显示HBV、HCV重叠感染使HBV的复制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病的常见原因,相当一部分HBV和/或HCV的慢性感染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可并发肝细胞癌(HCC).HBV和HCV双重感染的病人常可造成更为严重的肝病和增加HCC发生的危险性.合并感染的病人表现为不同的病毒复制和免疫状态.现就近年来对于HBV和HCV合并感染临床特征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运用巢式聚合酶锭反应检测36例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HCC)2的肝癌组织或癌周组织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并检测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来显示HCC患者中HCV和HBV的感染情况。,同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结果表明36例HCC2中,HCV感染者13例(36.1%),HBV感染者30例983.3%),两者重叠感染者12例(33.3%),并发现HCV、HBV重叠感染者较仅HB  相似文献   

4.
PCR法与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比较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R与ELISA2种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和惭型肝炎病毒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标本300份,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ELISA法检测抗-HCV和HbsAg,用RT-PCR检测HCV-RNA和HBV-DNA。结果:抗-HCV阳性标本26例阳性率为8.7%,经RT-PCR检测,HCV-RNA均为阳性,抗HCV阴性的标本中有2例HCV-RNA为阳性。HCV-RNA的阳性率为16%,2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份标本中HBsAg阳性和HBV-DNA阳性比率分别为11.3%和12.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一定的漏检现象,应用RT-PCR检测HCV-DNA利于早期诊断,也是筛选献血员是否携带丙型肝炎病毒的较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乙,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徐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情况。方法 对徐州地区2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进行血清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及丙型肝炎病毒(HBV、HCV)重叠感染与单纯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徐州地区HBV、HCV重叠感染率为12.96%(32/247)。(2)重叠感染者的年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PCR与ELISA 2种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标本300份,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ELISA法检测抗-HCV和HbsAg,用RT-PCR检测HCV-RNA和HBV-DNA.结果:抗-HCV阳性标本26例阳性率为8.7%,经RT-PCR检测,HCV-RNA均为阳性,抗-HCV阴性的标本中有2例HCV-RNA为阳性.HCV-RNA的阳性率为16%,2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份标本中HBsAg阳性和HBV-DNA阳性比率分别为11.3%和12.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存在一定的漏检现象,应用RT-PCR检测HCV-DNA利于早期诊断,也是筛选献血员是否携带丙型肝炎病毒的较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庄辉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38-140
病毒准种是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病毒准种的存在可能与患者持续性感染、肝损伤、抗病毒治疗和免疫预防有关,因此,对肝炎病毒准种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5型肝炎病毒中,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常引起慢性感染。因此,对该两型肝炎病毒准种的研究较多。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不引起慢性感染,至今尚未见关于该两型肝炎病毒准种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对21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2例非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在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阳性率为11.1%,慢性活动性肝炎为17.2%,肝硬化为34.0%。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率为17.1%(36/210)。抗-HCV阳性者80.5%有输血史。未发现HCV感染对HBV复制有抑制的现象.HCV和HBV重叠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生化指标与单纯HBV感染肝硬化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重叠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甲型肝炎病毒 (HA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重叠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ELISA法分别对 2 83重叠感染者检测血清抗 -HAV、抗 -HCV和HBV -M ,并比较各型临床类型各型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的感染率最高 86.9% ,HAV和HBV的重叠感染最多 42 8% ,HBV和HCV重叠感染次之 3 2 9%。结论 甲、乙、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重叠感染 ,以HBV的感染为主 ,重叠感染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B淋巴母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在体外建立HBV感染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LCL),并鉴定其HLA-A基因亚型.方法 利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使之永生化,用环胞菌素A(Cys A)抑制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活性;用PCR-SSP法检测血样本的HLA-A基因亚型.结果 成功建立了HBV感染者的永生细胞株16株,其中急性乙肝4例,慢性乙肝10例,携带者2例.所有的细胞株冻存后复苏的成功率为100%.细胞株的HLA-A基因亚型包括1101、0201、0101、2403等.结论 转化后的LCL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既可能作为人源单抗的来源,也可作为体外研究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永生化细胞HLA-A基因亚型的鉴定有可能使其成为异体相应亚型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刺激细胞和靶细胞.  相似文献   

12.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性行为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估高危性行为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及某些高危性行为与HBV、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PCR方法对本院性传播疾病(STD)门诊中的173名就诊者进行HBV、HCV检测,并对被调查者的年龄、初次性生活年龄、3个月内性侣数、终身性侣数、性生活方式、既往STD史等作调查。既往有吸毒史及受血史者不纳入调查范围。结果 HCV感染在高危性行为的人群中尤其在STD人群中常见,并与既往STD史呈正相关。3个月内性侣数超过4个是HBV、HCV感染的危险因素。HBV、HCV感染在梅毒患者中最多见。结论 HBV、HCV经性接触传播的途径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30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五种指标的显示情况及既往罹患史.结果显示:PHC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70%.显著高于阴性率及对照组.而抗HBs的缺乏,说明体内未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抗HBc-IgG的阳性率为73.33%,也显著高于阴性率,表明:HBV感染是PHC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IgG型核心抗体在慢性感染过程可能存在的时间更长,与PHC的关系更具特异性.所以对有过乙型肝炎病史,而HBsAg、抗HBc—IgG长期阳性,缺乏抗HBs的患者,应予以重视,以期能早期诊断PHC,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80例,比较乙肝病毒感染的NSCLC和非乙肝病毒感染的NSCLC两组肝转移的发生率.结果乙肝病毒感染组同时、异时肝转移发生率为分别为13.2%和5.9%,非乙肝病毒感染组同时、异时肝转移发生率为21.6%和9.5%,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乙肝病毒感染的NSCLC肝转移发生率比非乙肝病毒感染组低,前者很少发生肝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恶性淋巴瘤发病的关系。方法检测69例淋巴瘤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5项,随机抽取了69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原发肝细胞肝癌及伴有肝转移患者除外)和69例初次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析。结果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为26.09%,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11.59%,P=0.029)和健康对照者(8.70%,P=0.007)。HBsAg阳性的淋巴瘤患者化疗诱发的肝功能异常率33.33%(6/18),明显高于HBsAg阴性的淋巴瘤患者26.83%(11/41),本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瘤患者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和普通对照人群,有关淋巴瘤HBV携带者的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需要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供血清中的HBV病毒能进入体外培养的滋养层细胞(HPT-8)的依据。方法用HBV阳性血清体外感染HPT-848h,设感染组和对照组。ELSI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和细胞中HBVDNA,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中HBsAg、HBcAg,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VDNA的含量。结果ELISA检测PBS洗8次后第1、2代感染细胞的培养上清的HBsAg、HBeAg均呈阳性;PCR在感染细胞第1、2代的培养上清中检测到HBVDNA特异的片断;第1、2代感染细胞中检测出了rcDNA,第1代感染细胞中检测出了cccDNA;免疫组化检测感染组第2代细胞中HBsAg阳性;荧光定量PCR检测感染细胞第1、2代培养上清中HBVDNA的滴度分别为8×104拷贝/ml和4.6×103拷贝/ml,第3代<103拷贝/ml。结论血清中的HBV病毒能进入HPT-8,但在HPT-8内很难复制、繁殖。  相似文献   

18.
陈军  李丽萍  杨春 《医学综述》2007,13(13):961-96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近来的研究表明,HBV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各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讨论其免疫应答,防治策略以及HBV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PHCC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建立了90236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其中HBsAg(+)14338例,HBsAg(-)75898例,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10ml,检测HBsAg及其它相关研究指标,每年随访1次队列成员的生命状况至2003年终止。比较两组人群PHCC死亡密度和PHCC发病年龄的差别。计算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BsAg(+)在PHCC发生中的风险率比(H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PHCC死亡密度比较RR=15,63,AR:725.32(1/10万人年),AR%=93.60%,男性HR:22,3,95%CI为18.7~26.6,女性HR:37.2,95%CI为19.1~72.5。PHCC年龄组死亡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感染HBV可促使PHCC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检测HBV标志、preS1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306例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6%和58.8%;preS1-Ag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29.2%,HBV-DNA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9%、34.6%,以HBV-DNA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reS1-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87.8%、95.2%、96.3%、84.5%和90.8%;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Ag的检出率,但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eAg阳性、HBV-DNA阳性呈高度相关,PreS1-Ag可与HBeAg、HBV-DNA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