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白细胞介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梁敏  汤树洪 《医学综述》2013,(20):3689-3692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同种白细胞介素在不同损伤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其对颅脑损伤引起的继发性脑缺血有加重损伤作用,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炎症、外伤、自身免疫、局部缺血的机体防御反应,可通过抗炎和抗凋亡作用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白细胞介素参与颅脑损伤是近年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其在颅脑损伤后的作用己经被证明.  相似文献   

2.
<正>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最常见的机械性损伤,继发脑组织缺血、缺氧及炎性反应是颅脑损伤后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1]。颅脑损伤的差异蛋白组学是通过寻找颅脑损伤引起的中枢神经蛋白质表达差异,以解释细胞生理和病理机制,笔者旨在对颅脑损伤的差异蛋白组学和细胞因子研究进展进行概述。1差异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差异蛋白组学包括双向电泳、SELDI蛋白质芯片技术,用  相似文献   

3.
炎性反应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严重创伤、感染、中毒、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ECC)等常可以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lung injury,ALI)。研究认为,ALI的实质是一个炎性反应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综合征。各种原因导致的多种炎性细胞激活,引发体内过度或失控性炎性反应,称为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种炎性细胞的激活和一系列炎性介质的释放,造成机体的损伤,同时激活更多的炎性细胞,释放更多的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使机体损害信号进一步放大和加强,形成炎症瀑布效应,其中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就是肺脏。SIRS现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了解SIRS和ALI的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泊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0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丙泊酚组。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对照组采用依托咪酯、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血清白介素-6(IL-6)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组各时间段3种炎性因子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能够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中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从而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在缺血性卒中中,约30%患者为腔隙性梗死,其中25%~35%患者在首发症状出现后的几小时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并且病人预后不良。现已知一些临床因素与进展性腔隙性梗死有关,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过去几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炎性反应参与了卒中诱导的脑损害。动物实验也证  相似文献   

6.
血糖控制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控制血糖对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于入ICU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显著降低了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有利于减轻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0 引言 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已有较多文献报道 [1 ,2 ] ,但脑出血后的相关研究则很少 .为了提高脑出血的治愈率 ,明确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脑出血后不同时间出血灶周围的炎性反应 ,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 - 1β(IL - 1β)和 6(IL- 6 )在脑出血后 2 4h出血灶周围的表达进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正常雄性 SD大鼠 8只 ,体质量 2 30~ 2 5 0 g,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图 1 脑出血后病灶周围的 TNF- α免疫阳性表达Fig1  Expression of TNF- α…  相似文献   

8.
尹岸民 《吉林医学》2011,32(27):5682-5682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中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检测24例活动期(活动期组)和18例缓解期(缓解期组)UC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IL-1β、IL-6、TNF-α及TGF-β等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而TGF-β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UC活动期患者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增高,而抑炎细胞因子水平降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在UC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重度颅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主要炎性反应介质的研究,探讨重度创伤伴失血性休克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7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多发伤的患者,其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均≥16分。根据是否伴有失血性休克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创无休克组(B组)和重创伴休克组(C组);另外,随机选取1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A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入院后的第1天(T1)、第3天(T2)、第5天(T3)、第14天(T4)晨间空腹抽取静脉血6~8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介素一2(IL-2)、白介素一6(IL-6)和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在实验组中TIL-6的血清水平峰值出现在伤后第3天,IL-10的峰值出现在第5天,之后渐降低,二者峰值较对照组(A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二者在C组各时点的水平往往高于B组同时点的水平;IL-2的水平则是降低的,最低点出现在第5天。结论:在实验组中IL-6的血清水平峰值均出现在伤后第3天,IL-10的峰值出现在第5天,之后渐降低,二者峰值较对照组(A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二者在C组各时点的水平往往高于B组同时点的水平;IL-2的水平则是降低的,最低点出现在第5天。  相似文献   

10.
11.
脑外伤炎性反应在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作为体内重要的炎性介质,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在脑损伤后的炎症级联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内皮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IL-16等是几种主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3等是抗炎性细胞因子,两类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创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及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2.
李民涛 《医学综述》2013,19(8):1365-1367
创伤性脑损伤与凝血系统的功能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两者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颅脑创伤后的高凝状态、低凝状态可导致微血栓形成或加重颅内出血,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继发损伤。为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组织因子的释放、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亢进和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该文针对颅脑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诊治和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风 《医学综述》2012,18(1):13-15
在颅脑损伤后判断受损伤的程度和预测预后,一直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当脑损伤时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NSE便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由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NSE从脑脊液进入血液循环,这为NSE成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敏感性标志物提供了基础。动态监测NSE对于颅脑损伤疗效观察及预后的早期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朱炬 《医学综述》2012,18(12):1815-1817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常可发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胰岛素抵抗(IR)。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严重的IR可使机体供能减少,高血糖持续存在,影响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颅脑损伤后IR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对颅脑损伤后IR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叶俊华 《医学综述》2013,19(13):2376-2379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顽固性颅内压增高,传统的药物、物理治疗方案无确切疗效。去骨瓣减压术能显著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和氧分压。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DC)作为对传统去骨瓣减压术的扩展与补充,在救治难控性颅内压增高的颅脑损伤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BDC的适应证、并发症以及能否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远期预后仍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6.
星形胶质细胞和颅脑外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爽  于荣国 《医学综述》2013,19(3):389-392
星形胶质细胞是人脑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胶质细胞,被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后会转变为反应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尽管目前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颅脑外伤中的具体作用尚未完全阐述清楚,但已有的证据表明其对颅脑功能有巨大影响。该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在正常CNS中的功能及其在颅脑外伤后所起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叶继业  刘绍明 《医学综述》2012,(20):3350-3352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在众多创伤性疾病中最易引起患者残疾和死亡。如何客观、快速、准确、早期对TBI做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对TBI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作用。颅脑损伤标志物在损伤早期就可出现在血清和脑脊液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往往比影像学检查更具优势。现就常见的TBI标志物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罗同青  李兵 《医学综述》2008,14(8):1130-1132
成功的实验研究,有赖于一个成功的动物模型的建立。骨折合并脑损伤骨折愈合加速是骨再生研究的热点,模型的建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文章将脑损伤动物模型、骨折模型及骨折合并脑损伤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行综述,并对骨折合并脑损伤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有望找出重复性好、稳定性高、有对照意义的骨折脑损伤复合模型,为骨折脑损伤模型研究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9.
侯浩涵 《实用医技》2007,14(36):5039-5039
颅脑外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健康问题。颅脑外伤的术后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好的恢复并预防继发性损害。术后护理分为病房护理、健康指导以及饮食护理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