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孔内镜手术两组不同穿刺的定位方法的穿刺定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向足端和向左右倾斜角度选择合理的穿刺进针角度,B组不倾斜随机选择穿刺进针角度,比较两组穿刺效果。结果:A组2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B组一次穿刺均失败,且A组穿刺耗时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正确的C臂机定位和合理的穿刺进针角度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和C臂X线引导下建立经皮肾取石通路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完成的经皮肾镜手术,排除上尿路解剖异常,超声引导定位穿刺30例(超声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12)岁;C型臂X线定位穿刺30例(X线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13)岁。结果两组建立通道所需时间分别为(13±3)min和(22±4)min(P〈0.01),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3.3%(P=0.554),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6.7%和60.0%(P=0.02)。结论超声引导定位建立经皮肾取石通路较X线优越,且无放射伤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B超与C臂X线两种定位方式在引导建立PCNL手术通道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B超与C臂X线两种定位方式建立经皮肾镜通道治疗上尿路结石75例,其中B超引导40例,C臂X线引导35例,比较两种定位方式的穿刺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等指标.结果:B超引导组:B超组穿刺定位时间(2~15)min,平均8.3 min,术中出血量(20~450)ml,平均83.0 ml,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 (2/40);X线引导组:穿刺定位时间(1~12) min,平均7.8 min,术中出血量(20 ~400)ml,平均79.1 ml,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6% (3/35),两组在穿刺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与C臂X线两种不同定位方式各有优缺点,选用哪种方式定位取决于术者的个人习惯及操作X线、B超设备的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与C臂透视引导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宜春新建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6例胸腰椎骨折并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6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于C臂透视引导下进行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观察组于多层螺旋CT引导下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评估2组置钉准确率,比较椎弓根定位时间、椎弓根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及患者椎体高度压缩度、椎管面积比、脊柱后凸程度,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置钉准确率为97%高于对照组82%(P<0.05);观察组椎弓根定位时间、椎弓根置钉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1±0.5)min,(2.9±0.6)min,t=6.163,P<0.01;(4.1±1.2)min,(5.7±1.3)min,t=5.236,P<0.01;(79±9)min,(90±11)min,t=5.878,P<0.01];手术后,2组椎体高度压缩度、脊柱后凸度较手术前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22±5)%,(28±5)%,t=5.179,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旋转C臂机定位穿刺法在经皮肾通道建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9月采用旋转C臂机穿刺法建立皮肾通道的96例101侧,对其出血量、穿刺精确性、建立皮肾通道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旋转C臂机定位穿刺法均成功建立皮肾通道,皮肾通道建立时间3~8 min,平均时间(4.6±1.3)min,均能穿刺到目标区域,穿刺建立皮肾通道出血量为3~20 mL。结论:旋转C臂机定位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能精确穿刺点、穿刺角度及深度,改变了传统C臂机定位穿刺法依靠经验确定穿刺角度、深度的不足,做到精确建立经皮肾通道,减少出血及副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19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96例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穿刺置管。观察并记录两组穿刺总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种类和例数。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及次数分别为(4.8±2.6)min、(2.25±1.42)次,穿刺总成功100例(100%),首次穿刺成功94例(94%);对照组穿刺时间及次数分别为(6.7±2.2)min、(4.01±1.15)次,穿刺总成功78例(81.25%),首次穿刺成功58例(60.42%),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局部血肿6例(6.25%)、误穿颈动脉2例(2.08%)、气胸2例(2.08%)、血胸2例(2.08%),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两组患者穿刺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明显缩短穿刺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心脏手术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套管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1个月至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联合套管针组(D组)使用便携式超声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实时引导下先置入套管针,再置入颈内静脉导管;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颈内动脉搏动点的外侧为标志,采用Y形中心静脉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失败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D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均为100%,高于C组(P〈0.01),失败率为0,低于C组(P〈0.01),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分别为(1.11±0.2)次和(4.65±1.5)min,少于C组(P〈0.01),误穿颈动脉为0,低于C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联合套管针技术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降低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波定位与C臂X线定位在建立经皮肾镜碎石术通道中的价值。方法将106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患者按肾积液情况分为轻、中、重度积液组,每组随机再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超声波定位和C臂x线定位的方法建立经皮肾镜碎石术通道,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造瘘时间,计算BMI。结果肾轻度积液患者超声波和C臂X线定位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造瘘时间分别为(1.18±0.41)次、(8.27±4.67)min、(16.36±1.43)min和(2.09±1.22)次、(17.18±4.40)min、(16.55±1.37)min。肾中度积液患者分别为(1.19±0.48)次、(7.41±3.27)min、(14.56±1.74)min和(1.93±1.24)次、(15.85±4.43)min、(16.63±1.36)min。肾重度积液患者分别为(1.07±0.26)次、(6.87±1.46)min、(13.80±0.94)min和(1.47±0.92)次、(13.93±3-15)min、(13.93±0.79)min。结论超声波与C臂X线定位在建立经皮肾镜碎石术通道中安全有效,超声波定位法可以缩短操作的时间、更容易掌握,更适合在经皮肾镜碎石术通道建立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在剖宫产大出血产妇中临床应用。方法 76例剖宫产大出血产妇,分别采用传统体表定位动脉留置针行颈内静脉穿刺(A组,22例)、超声引导中心静脉导管行颈内静脉穿刺(B组,26例)、超声引导动脉留置针行颈内静脉穿刺(C组,28例),比较3组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出血量、静脉通畅及并发症。结果 A、C组穿刺时间短于B组(P<0.01),出血量少于B组(P<0.01);B、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1);A组并发症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置管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是剖宫产大出血产妇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颖  韦天全  欧连春 《海南医学》2011,22(16):76-77
目的观察锁骨上切迹定位法在剖宫产大出血产妇紧急颈内静脉穿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紧急行颈内静脉穿刺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产妇30例,随机分成两组(n=15):传统穿刺组(A组)和锁骨上切迹组(B组)。A组采用传统前侧径路法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甲状软骨水平、颈动脉搏动外侧处向同侧乳头方向进行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60°角进针约1.5cm。B组在锁骨上切迹上方1~2cm处垂直锁骨进行穿刺,穿刺针与皮肤呈25°~30°角。记录穿刺成功例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误入动脉例数及其他并发症例数。结果 B组与A组在穿刺成功例数、定位时间、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误入动脉例数及其他并发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在剖宫产大出血产妇紧急颈内静脉穿刺时的快速定位、穿刺时间及成功率均优于A组。结论锁骨上切迹定位法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产妇颈内静脉穿刺时较传统前侧径路法具有定位明确快捷、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剖宫产大出血产妇颈动脉搏动微弱不利于颈内静脉穿刺定位时,利用锁骨上切迹定位法能快速准确进行紧急颈内静脉穿刺,及时抢救产妇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于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分为两组:A组(桡动脉径路组)35例,B组(股动脉径路组)55例,比较两组临床基础资料、穿刺成功率、病变特征、PCI术成功率、术后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及事件主要心血管(MACE)。结果两组基础资料相似,A、B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1%vs 100%,穿刺时间为(3.0±1.5)min vs(2.5±1.1)min,手术成功率为94.2%VS98.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卧床时间A组(4.5±1.1)h明显短于B组(13.5±3.4)h,术后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TR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成功率与经股动脉(TFA)途径相似,并发症少,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纤维环法诱导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大白兔10只,以腰5—6椎间盘为模型,18G穿刺针体表定位下,经皮穿刺损伤腰5—6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X线摄片确认穿刺针头位置,随后将其处死,留置穿刺针位置不变,解剖确定穿刺路径以及针尖位置。结果:①X线摄片示穿刺针均位于椎间隙内;②解剖发现,经皮穿刺针均穿刺到椎间盘纤维环而未进入椎管,未损伤神经根,未刺穿腹膜伤及腹部大血管。结论:本实验可为椎间盘退行性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损伤小.感染机会小,动物存活率高,操作时间短的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齐刺针法组)和对照组(一般针刺组),每组各43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均能明显降低VAS积分(均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VAS积分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为8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愈的患者所需平均疗程(22.0±2.0)d,明显短于对照组治愈的患者所需平均疗程(28.0±2.0)d(P〈0.01)。结论:针灸齐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高、取穴少、疗程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经皮腰椎间盘造影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病变椎间盘分型,以便选择腰椎间盘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不同方法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8例,局麻下后路穿刺椎间盘。C型臂下侧位示针尖位于椎间盘的中心或中后1/3交界处,根据腰椎间盘造影将病变椎间盘分为3型:(1)包容型行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与三氧溶核术;(2)突出型采用突出物处射频消融术与三氧溶核术;(3)破裂型盘内注射胶原酶600U溶核。每组都经椎间孔注射三氧(30μg/m1)5~10ml。术后随访2年,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为100%。造影术分型结果为:包容型占33.6%(43/128例),突出型39.8%(51/128例),破裂型26.6%(34/128例)。治疗后随访2年,优良率包容型为93.0%(40/43例),突出型为88.2%(45/51例),破裂型为82.4%(28/34例);总优良率为88.3%(113/128例)。结论经皮腰椎间盘造影术能够显示椎间盘的病理形态,可确定病变椎间盘分型,根据分型选择椎间盘突出症微创介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轻比重单侧腰麻在下肢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选择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中医院拟行下肢手术且ASAⅡ~Ⅲ级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于L2-3或L3-4间隙分别向蛛网膜下腔注射0.167%轻比重布比卡因溶液3m1(A组)、0.25%轻比重布比卡因溶液2ml(B组)、0.375%轻比重布比卡因溶液2ml(C组),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5min,给药后5、10min的收缩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感觉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下肢运动阻滞起效及持续时间、Bromag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与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三种不同浓度轻比重布比卡因均可产生单侧阻滞的麻醉效果,效果评定A组优25例,良5例;B组优24例,良6例;C组优26例,良4例,三组优良率均为100%;A、B组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0.0%、13.3%,与C组(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感觉恢复时间及运动恢复时间[A组:(132.5±25.4)、(110.6±23.6),in;B组:(135.5±26.9)、(115.7±25.3)min]明显短于C组[(178.3±28.3)、(153.4±31.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麻醉有效镇痛时问C组明显高于A、B组。结论:轻比重单侧腰麻应用于下肢手术具有麻醉起效迅速、阻滞效果理想、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孙喜家  马虹 《当代医师》2014,(6):757-759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镇静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心脏外科手术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Ⅰ组(右美托咪定组),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缓慢静点;Ⅱ组(对照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缓慢静点。观察给药后10、20、30 min患者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给药5 min进行桡动脉动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穿刺,同时监测心输出量(CO)、每搏量变异度(SVV),记录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SBP、DBP、HR、CO、SVV,以及给药后30 min CO、SVV。并且在给药30 min时进行镇静及疼痛评分。结果给药后10、20、30 minⅠ组SBP、DBP、HR、BIS值低于Ⅱ组( P <0.05);Ⅰ组动脉穿刺后即刻及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SBP[(124.9±15.5)mmHg vs (138.7±17.8)mmHg;(128.9±17.8)mmHg vs (140.3±19.3)mmHg, P <0.05]、DBP [(69.4±10.2)mmHg vs (80.1±11.2)mmHg;(70.5±11.8)mmHg vs (87.7±13.6)mmHg, P <0.05]、HR[(65.3±9.4)次/min vs (78.8±10.9)次/min;(68.2±10.8)次/min vs (80.9±13.3)次/min, P <0.05]、BIS(84.5±5.7 vs 95.4±3.7;87.8±7.7 vs 95.3±4.7, P <0.05)低于Ⅱ组( P <0.05),CO、SVV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Ⅰ组中心静脉穿刺后即刻及给药后30 min镇静评分高于Ⅱ组(3.4±1.5 vs 1.2±0.4;3.9±1.7 vs 1.4±0.5, P <0.05),疼痛评分低于Ⅱ组(2.1±0.7 vs 3.8±2.1;1.9±1.5 vs 4.1±2.1, P <0.05)。 SpO2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0.5μg/kg负荷量右美托咪定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镇痛、镇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C型臂X线机引导下侧隐窝阻滞与骶管阻滞治疗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单侧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N=30):C型臂X线机引导下患侧腰椎旁侧隐窝阻滞治疗组(C组)与骶管阻滞治疗组(D组).用药均为0.66%利多卡因加复方倍他米松,7 d注药1次,最多3次.记录注射次数及治疗前、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与术后3个月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1个月时的VAS评分下降(P〈0.05);与D组相比,C组治疗后3个月时疗效评定更好(P〈0.05),且注射次数少(P〈0.05),两组均未见并发症.结论 与骶管入路阻滞法相比,C型臂X线机引导下侧隐窝阻滞治疗可更好更快地缓解单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18.
MIS-TLIF内固定治疗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腾辉  杨欣建  顾洪生  陈扬  余铮 《医学综述》2014,(14):2642-2644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患者进行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B组采用MIS-TLIF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部位切口长度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引流量、并发症发生率、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A组,手术部位切口长度显著小于B组(P<0.05);B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引流量显著显著少于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疗效肯定,优于传统开放TLIF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项光恒  徐华梓  徐晖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3):101-103,111
目的 探讨脊柱定位尺在胸腰椎后路手术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因胸腰椎疾病行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93例,其中胸腰椎骨折42例,胸腰椎椎管内占位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41例.患者均采用克氏针或脊椎定位框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定位.记录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定位时间、C臂透视次数、定位节段及定位准确率.结果 脊椎定位框定位法组与克氏针定位法组的定位时间分别为1.63±0.93、3.00±1.49min,透视次数分别为1.25±0.49、1.68±0.73次, 脊椎定位框定位法少于克氏针定位法(P<0.01); 定位准确率分别为 97.5%、9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椎定位框联合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胸腰椎手术术前定位在脊柱微创手术中,特别是多节段后路手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制开发经皮椎弓根穿刺辅助定位装置,用带软组织的脊柱标本验证该装置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对新鲜保留软组织的脊柱标本行CT扫描,在CT片上的画出理想穿刺线和过棘突的矢状线(棘突线),在距离棘突实际距离为5、10 cm处建立两个冠状位虚拟平面。以棘突线与两平面的交点为原点,过原点的冠状线和垂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2个平面坐标系,确定穿刺线与这两个平面交点的方位。利用研制的辅助装置,构建体外坐标系,确立穿刺线与平面坐标系交点在辅助装置中的方位,利用这确定的在两个平面坐标系上的交点便可引导穿刺进行。被穿刺椎弓根随机分为2组:一侧采用自行研制的经皮椎弓穿刺辅助装置组(辅助装置组),对侧为“徒手”穿刺组(徒手组)。两组均在C型臂影像增强系统辅助下进行穿刺,置入克氏针,C型臂X线机证实穿刺成功。比较两组的穿刺耗时和X线曝光次数。结果:定位器组和徒手组的穿刺平均耗时分别为(15.36±4.21)min和(27.21±3.89)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器组和徒手组接受X线辅助次数分别为7次/椎体和16次/椎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行研制的经皮椎弓根穿刺辅助装置可有效减少手术耗时和C臂X线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