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症的技术要点,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经椎弓根脊柱内固定系统,辅以椎体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最近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29例均获随访8~47个月,平均19.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为57.2±13.21,术后6个月为29.4±16.42,末次随访为32.13±14.12。患者侧凸Cobb角术前为26.2°±11.21°,术后6个月为14.1°±6.43°,最近随访为17.4°±6.72°;腰椎前凸角术前为28.4°±5.92°,术后6个月为43.2°±5.37°,最近随访为37.9°±5.31°。患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对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症患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矫形、固定、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并测量术前和术后患者X线上腰椎冠状面Cobb's角和矢状面的前凸角.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术后冠状面Cobb's角为5°~20°,平均12.5°;腰椎前凸角为-45°~-20°,平均-31.5°.结论 采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并能重建腰椎序列及稳定脊柱,对巩固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13例DLS患者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狭窄区腰椎管减压和需融合节段的后外侧植骨融合。结果术后X片示Cobb角平均减小10.6°,所有病例术后下肢原有疼痛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8年,参照O tan i评定标准,术后优11例,良2例,可1例,差0例。结论椎弓根钉-棒固定是维持退行性腰椎侧凸矫正后状态的有效方法,后路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和后外侧植骨融合同时应用,具有手术操作相对安全、减压与内固定一次完成、术后能达到即刻稳定和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17例患者均行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4年,平均21.5个月,17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疗效评价:优14例,良2例,可1例,融合区均骨性融合,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椎管减压和椎间植骨融合是退行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及是否伴有椎管狭窄,对不同类型24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分别采用A: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术;B:后路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及横突间植骨术;C:后路椎间盘摘除,全椎板切除术;D:后路椎间盘摘除,全椎板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结果:经过6个月至7年,平均3年零2个月随访,优良率91.67%。结论:应根据患者年龄及是否伴有椎管狭窄来决定手术方式。明显骨质疏松者应采用石膏背心外固定,避免应用椎弓根钉系统。腰围是稳定脊柱简易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后路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9年10月,治疗症状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42例,平均年龄为64.3岁,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32°,采用腰椎后路减压,辅助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后外侧融合或椎间融合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采用JOA29分法对术前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结果42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9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治疗效果满意,生活质量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1.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1分,改善率平均为83.3%。术后平均矫正角度平均为16°,骨融合率达到100%,无神经损伤及翻修病例。结论腰椎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志  沈晓钟  陈刚  马建武 《四川医学》2019,40(10):1039-1042
目的探讨两种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手术治疗的88例DL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长节段组)、44例患者采用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短节段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减压节段数目、固定节段数、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骨性融合率。结果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固定节段数均显著的大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长节段组患者的手术减压节段数目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腰椎前凸角、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侧凸Cobb角低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长节段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JOA评分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12个月,长节段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与短节段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2个月,长节段组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与短节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需要实施相同减压节段的情况下,DLS患者采用长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较短节段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能更好的改善术后Cobb角、固定节段数目更多,但是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29例,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时间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效果良好,术后腰腿痛基本缓解,可长时间步行,所有29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26例患者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8.3%,其中3枚螺钉松动、1例螺钉断裂。结论: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开窗间盘切除,横突间植骨融合术;腰椎不稳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症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融合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DLS)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治疗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共8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短节段组41例采用短节段减压固定术,长节段组42例采用长节段减压固定术。对比两组患者腰椎侧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的并发症情况。结果:长节段组术后1年的ODI指数、腰椎侧凸Cobb角、腰痛VAS评分均低于短节段组(P<0. 05);长节段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短节段组(P<0. 05)。结论:长节段与短节段固定治疗均可改善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长节段固定治疗对腰痛及后凸Cobb角的改善效果较好,但临床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0.
周大凯 《中外医疗》2016,(19):48-49
目的:分析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LS)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0年3月—2013年7月收治的DLS患者54例,均采取经后路责任阶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结果显示JOA评分、VSA评分、矢状面腰椎前凸角、冠状面Cobb角、矢状位失衡及冠状位失衡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责任节段减压、长节段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效果较好,并发症较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应用PLIF(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进行神经根管减压、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36例,其中单节段滑脱28例、双节段滑脱8例。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原有的神经压迫症状消失,其中间歇性跛行28例、下肢放射痛24例均消失,有8例遗留慢性腰痛,其疼痛程度较术前减轻。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复查显示椎间高度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有1例术后15个月出现融合器下沉,1例出现植骨块吸收。结论后路腰椎神经根管减压、滑脱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效果满意,正确安全彻底的神经根管减压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37例,包括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57.6±5.8)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ODI功能评分。结果本组病例都获得了临床随访,随访(18.5±5.5)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自诉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ODI功能评分(59.6±12.5)分,术后(34.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评分(36.3±6.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25.3±5.7)°矫正至术后(11.4±6.3)°,改善率平均为84.5%;骨融合率达到100%,无椎间融合器移位、椎间隙塌陷、断钉断棒等发生。结论后路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矫形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degenerativelumbarspinalstenosiswithscoliosis,DLSSS)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LSSS患者15例。结果术后随访3~4年6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后1年、3年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3%。结论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脊柱侧凸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李华  曹贞国  魏东 《海南医学》2011,22(22):81-82
目的分析椎板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除腰椎失稳、滑脱、侧弯及广泛减压小关节破坏的患者需要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外,一般依据患者椎管狭窄的情况,分别单纯采用开窗减压、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结果本组共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岁;随访时间6~82个月,平均46.6个月。术按改良腰椎功能障碍指数(MODI),优43例,良12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91.7%,后疼痛完全缓解率为86.5%(32/37),跛行改善率为84.6%(11/13),28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17例(60.7%),部分恢复8例(28.6%),无明显恢复3例(10.7%)。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依据狭窄的情况单纯采用开窗减压、半椎板减压、全椎板减压的手术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 1997年 3月~ 2 0 0 4年 2月 31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经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X线表现。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年 7个月 (6个月~ 5年 ) ,所有患者的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临床疗效 :优 2 3例 ,良 5例 ,可 4例 ,优良率为 87.1%。 结论 :腰椎管减压、横突间或椎体间植骨脊柱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定的疗效肯定 ,且应把恢复该节段的稳定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程度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采用不同术式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自1998年5月至2002年11月手术治疗31例成人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55.8岁(45~71岁).全部患者共分4组:A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较轻、矢状位畸形明显者13例;B组为腰椎冠状位畸形明显、矢状位畸形轻微,行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C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均畸形严重,行后路椎管减压、冠状位原位融合、矢状位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者5例;D组为腰椎冠状位、矢状位轻微畸形伴腰椎管狭窄,行单纯减压者8例.所有病例术后至少随访5年,收录临床结果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术后1年和5年所有患者完成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结果 30例患者全程随访,平均随访74个月(60~94个月).内固定组患者术后1年较术前冠状位、矢状位Cobb角显著改善(q=10.125,P<0.05),术后1年和术后5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031,P>0.05);术后5年,单纯减压组(D组)腰椎冠状位Cobb角较术前呈增大趋势(q=3.071,P>0.05),矢状位Cobb角呈减小趋势(q=0.928,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OD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12.4±7.69比56.8±13.2,q=6.453,P<0.05);术后5年较术后1年略有反弹,但仍显著优于术前(24.9±5.3比12.4±7.69,q=8.148,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为彻底减压、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力学平衡.尽管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临床情况复杂多变,按照不同患者具体畸形情况、根据个体化原则,合理选择术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耐受性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0月年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例,其中16例行单或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术,21例采用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16例次,经对症及内科联合处理后好转。Oswestry评分从术前(61.02±6.49)分改善至(26.91±7.91)分,主观满意度达83.8%;单纯减压组与内固定组比较,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积极控制并存疾病的基础上,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在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有限减压术组)31例和观察组(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JOA评分优良率及治疗前后的滑脱率、Prolo评分、VAS评分。结果:B组中不同滑脱度者的JOA评分优良率均高于A组,治疗后的滑脱度、Prolo评分、VAS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观察短节段固定联合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 L 3 退变性 Ⅰ 度滑脱伴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 疗效。方法 对 39 例不稳定性 L 3 退变性 Ⅰ 度滑脱伴下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 L 3~4 短节段固定及下腰段椎板成形 术治疗,观测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 , JOA )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定期观察术后内固定位置、植骨融合情况以及病变节段滑脱情况。 结果 观测指标如下:手术失血量( 400. 0±80. 6 ) mL ,手术时间( 133. 0±28. 4 ) min ,术中硬脊膜撕裂并发症 2 例;本 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明显, JOA 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定期随访钉棒系统位置满意,椎间融合器无下沉及移 位,滑脱无加重;除 1 例出现假关节外, 6 个月复查时均融合。结论 L 3~4 短节段融合固定联合下腰段有限单纯减压 治疗不稳定性 L 3 退变性 Ⅰ 度滑脱,手术创伤更小,保留了部分脊柱活动度,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