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朱文珍王承缘周义成漆剑频胡军武冯定义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为神经鞘膜肿瘤,约占20%~35%[1]。笔者报告43例经病理证实的神经源性肿瘤,探讨其MR成像技术及诊断。材料与方法43例中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37岁... 相似文献
2.
骶椎神经源性肿瘤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骶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良性肿瘤17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3例),其中位于S1-3者11例,位于S2-5和S3-5者分别为2例和4例;14例累及骶孔,骶孔有扩大;16例为实性,T2WI呈略低-低信号,T2WI呈较高-高信号、病变的实性部分均有显著强化;1例为囊性。神经节和神经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成神经细胞瘤和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前两者位于骶孔,后两者分别累及S2-5和S1-5,均有骨质破坏。结论:MRI可清楚地显示神经源性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对其中多数肿瘤可以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4.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征像分析与脊膜瘤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场强MR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并与脊膜瘤的MR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总结本病的MR表现特征及与脊膜瘤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23例及脊膜瘤18例患者行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节段19例,所有病例均位于椎管两侧,肿瘤呈长圆形12例,15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病灶平均长度3.42cm,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17例,长T1信号5例,短T1信号1例,等T2信号2例,长T2信号21例,病灶发生斑点状坏死5例,斑片状坏死8例,明显囊变2例,15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均匀强化8例。18例脊膜瘤病灶位于颈段6例,胸段12例,肿瘤位于脊髓前或后方11例,病灶直径平均1.89cm,椎间孔均无扩大改变,病灶信号均匀13例,呈等T1信号17例,等T2信号9例,略长T2信号9例,仅1例病灶内可见斑点状坏死,明显均匀强化14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特征性的MR表现,与脊膜瘤MR表现有明显不同点,两者可资鉴别。 相似文献
5.
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3例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包括神经鞘瘤28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3例。26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3例同时行MRI和CT扫描。结果:颈部外周神经源性肿瘤因发生在特定的解剖部位,易于辨认,依据肿瘤引起的骨质缺损或附近间隙,肌内,血管等移位方向,还可推测出它来自于哪一组神经。神经鞘瘤病理上有不同成分组成,故在影像学上多呈不均匀低密度(低信号)肿块,增强后不均匀现象更明显。根据这一现象可作出定性诊断。结论:CT和MRI扫描是诊断该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以便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2例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肾上腺区或沿交感神经链分布。良性肿瘤16例,肿块平均直径为3.6±1.4cm,形态规则;恶性肿瘤6例,肿块平均直径为9.4±1.2cm,形态不规则。成神经细胞瘤T2WI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内夹杂低信号的网格影、血管包埋;嗜铬细胞瘤T2WI有脑脊液样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神经鞘膜瘤常合并囊变。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MRI信号强度的价值不大,而肿瘤的形态及大小更有意义。结论结合腹膜后神经性肿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MRI可对多数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6例(5例Ⅰ型、1例Ⅱ型),副神经节瘤1例,节神经细胞瘤2例,其中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为Ⅱ型神经纤维瘤术后复发恶变),2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神经鞘瘤中2例为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结论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且可以评估手术及预后,辅助手术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性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材料与方法:神经源性肿瘤27例(男13例,女14例;年龄7-68岁),经病理证实其中神经鞘瘤18例,神经纤维瘤9例,所有病例最初均经采用快速SE T_1加权和T_2加权序列行MR成像,其中5例还附加作了增强扫描。结果: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在T_1加权像上未见特征性表现,但在T_2加权像上多数表现为有短T_2低信号的包膜内有长T_2信号或混杂信号,长T_2信号强度与脑脊液者相似。同时,还通过MRI找出了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等。结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都有赖以增强的MRI可证实的恒定的增强与形态特征,因此MRI,尤其是增强的MRI可用于判定神经源性肿瘤的性质与位置。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4例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行MRI检查,包括Gd-MTPA增强扫描(10例),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磁共振泌尿道造影(MRU)(6例)。10例手术切除,4例手术探查后取活检。将MR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价MR的诊断价值。结果:多数肿瘤(12/14)位于脊柱两侧和肾上腺区,良性者多数(5/7)T1WI信号均匀,伴有明显出血坏死和侵犯椎体、椎管则强烈提示为恶性。MRA和MRU能很好地显示肿瘤与重要血管和输尿管的关系,为外科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增强扫描肿瘤实体均有中等以上明显强化。结论:MRI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小儿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组织学特性,很好地显示肿瘤与邻近器官和重要结构的关系,是目前诊断此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继发性卵巢腺癌的CT和MR影像学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有明确病理诊断的继发性卵巢腺癌29例,其中有完整CT资料者21例,有完整MR资料者8例。CT采用常规四期扫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范围包括肝顶部至耻骨联合下水平。MR采用常规轴、矢、冠平扫及增强扫描。体线圈、呼吸门控技术。影像征象与病理结果相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灶为胃癌的10例,结肠癌12例,直肠癌6例,胆管癌1例。双侧卵巢腺癌13例,单侧卵巢腺癌16例,共42个病灶。其中I型占14.3%、Ⅱa型占4.7%、Ⅱb型占9.5%、 c型占28.6%、Ⅲ型占42.9%。肿块多数分界清楚(71.4%),出现瘤内囊19%,腹水征34.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9%等。结论:继发性卵巢腺癌为单侧或双侧卵巢发生的Ⅱc型或Ⅲ型肿块。囊实性分界清楚或肿瘤内出现瘤内囊;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高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合并少量或无明显腹水等征象均为其特点。掌握并擅于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势,将达到对疾病的更加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胆道造影在胆道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目的:通过MRI胆道造影(MRcholangiography,MRC)与CT、US、经皮穿刺胆道造影术(PTC)或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手术、病理的对照研究,评价MRC显示胆道梗阻部位,确定梗阻原因的能力。材料与方法:30例梗阻性黄疸的患者在GESigna1.5T超导系统上进行了MRC检查,并与PTC或ERCP、CT、US、手术及病理对照。结果:本组资料中,MRC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准确性达100%,优于有损伤性的PTC或ERCP。MRC确定梗阻原因的准确性达70%,类似于PTC或ERCP、CT、US。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损伤性的MR胆道造影在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和定性上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对于梗阻性黄疸,特别是行ERCP失败和不宜行PTC或ERCP的病人是最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磁共振全身类PET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WB‐DWI)基础上于原发部位追加常规扫描对恶性肿瘤局部及全身情况综合分析的意义。方法收集恶性肿瘤病例36例,行磁共振类PET成像及原发部位常规磁共振扫描,并对病变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类PET成像对所有转移灶的诊断中,假阳性3例,漏诊1例。原发部位手术病理证实病例21例,类PET成像仅对7例原发灶周围侵犯情况作出准确评估,而常规磁共振扫描则对17例作出准确评估。结论在M R全身类PET成像的大范围扫描技术及其发现病变敏感性的基础上,于原发部位追加磁共振常规扫描对恶性肿瘤进行综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30例脑梗死患者行MR的T1WI、T2WI、DWI与SWI扫描,分析T1WI、T2WI、DWI和SWI对出血性脑梗死检出率的差异和SWI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SWI检出出血性脑梗死45例,T1WI检出20例,T2WI检出28例,DWI检出31例。结论 SWI较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可检出更多的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可早期发现脑梗死中的出血灶,明显优于MR常规序列(T1WI和T2WI)和DWI序列;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出血性脑梗死检查的一线方法或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9.
_目的:探讨 MRI 对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综合诊断为胎盘植入的17例孕产妇的MRI 表现。结果:17例患者子宫均不同程度增大,结合带低信号影变薄或中断;胎盘不规则增厚,植入区域子宫壁明显变薄,两者分界不清,9例 T2 WI 上低信号的子宫肌壁内可见高信号的胎盘植入灶。DWI 上12例病灶呈明显高信号,且显示较 T2 WI 清楚,3例未见明显高信号,2例运动伪影较重,不能评价。17例 MRI 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显著强化,与子宫肌层强化程度类似,边缘强化明显,呈“花环”、“花瓣”样强化,中晚期持续、明显强化,5例病灶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论:MRI 平扫结合 DWI 能明确诊断胎盘植入及判断肌层受侵情况,动态增强扫描则有利于明确血供及鉴别诊断,因此 MRI对于诊断胎盘植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