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peptide ,NT-pro BNP)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患儿血浆中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通过测定25例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 BNP水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cTnI)水平,检查超声心动图,对照同期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析其变化及意义。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CRP及cTnI均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均降低;急性期冠状动脉损伤组(Coronary artery lesion ,CAL )血浆NT-pro BNP水平较非冠状动脉损伤组(Nocoronary artery lesion ,NCAL)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水平对诊断KD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急性期增高可能与心肌损伤及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3.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N端脑利钠肽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血清N端脑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5例确诊为KD的患儿急性期血清1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NT—pro BN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并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f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冠状动脉大小。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清NT—pro BNP水平为1690.3(65.0~22489.0)pg/ml,而对照组小儿血浆中NT—pro BNP水平为88.7(10.9~200.0)pg/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急性期血浆NT—pro BNP水平与患儿急性期CRP水平呈正相关(r=0.60,P〈0.05),与LVEF与无相关(r=-1.99,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有助于KD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血浆脑利钠肽在川崎病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在川崎病(KD)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意义及其在KD临床诊断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健康体检和住院病人KD及IKD患儿各10例(Ⅰ组、Ⅱ组),并随机选取10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Ⅲ组)。3组均于入院当日或接受相关治疗12~24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果:Ⅰ组KD、Ⅱ组IKD患儿急性期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血浆BNP、WBC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BNP与ESR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BNP水平与CRP及cTn I水平成正相关;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Ⅰ组、Ⅱ组急性期LVEF在恢复期有所升高(P<0.05),且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而血浆BNP与CI、LVDd及E/A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BNP在KD的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脑利钠肽用于早期诊断小儿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awasam 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由于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使本病的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增加了患儿冠脉损伤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对比KD患儿与普通病毒感染患儿血中脑利钠肽的水平,探讨脑利钠肽(BNP)与小儿KD及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小儿K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中N端脑钠肽(BNP)急性期、恢复期的变化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个月~7岁2个月,与同期住院感染患儿35例对照,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7个月~6岁2个月,患儿入院当天及3~4周后复查BNP,与感染患儿对照.结果:川崎病患儿血BNP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冠状动脉病变者更高,恢复期后BNP降低.结论:提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BNP增高,冠状动脉扩张者BNP增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对血浆脑利钠肽变化的影响,为KD预后评估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科住院患儿符合KD确诊患儿31例,对照组有完整心脏超声检查资料的患儿40例,且试验组及对照组均完善心脏彩超及脑利钠肽等检查,并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KD并冠脉损害患儿的血浆脑利钠肽的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疗中,遇到发热时间持续5d以上,年龄≤1岁,有WBC、PLT计数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脑利钠肽升高的患儿应警惕KD合并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与心肌损伤的影响情况。方法根据筛选标准,自2005年选取60例确诊为KD的患儿为研究组,同时选取60例正常同龄儿童为对照组。于入院治疗时、恢复期分别检测研究组患儿WBC、CRP、cTnI、BNP及测量冠状动脉内径。对照组患儿仅健康体检时检测1次。结果急性治疗期,研究组KD患儿WBC、CRP、BNP及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P〈0.05)。恢复期,研究组WBC、BNP水平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KD患儿的冠状动脉受累情况,无论从扩张百分比及冠脉内径厚度而言均低于不完全KD患儿(P〈0.01.P〈0.05)。结论BNP水平升高不仅作为KD的诊断标志物,也为临床预测冠状动脉及心肌损伤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和脑利钠肽(BNP)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分别测定51例KD患儿应用IVIG前、后及15例对照儿童(对照组)血浆NT-proBNP和BNP水平。结果 KD组、对照组血浆NT-proBNP、BNP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n=12例)血浆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患儿明显升高,BNP水平增高不明显。结论血浆BNP和NT-pro BNP可作为早期诊断KD较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ncomplete Kawasake disease,IKD)患儿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分析其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符合不完全川崎病诊断标准的28例I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同期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NT-proBNP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按冠脉损伤与否进一步将IKD患儿分为冠脉病变组及无冠脉病变组,比较两组NT-proBNP值.结果 IKD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IKD组恢复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相比急性期显著降低(P <0.001).冠脉病变组与无冠脉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重要指标,对IKD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果 63例KD患儿中,典型KD 41例,不完全KD 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K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KD患儿102例。根据患儿对IVIG治疗的敏感性,分为IVIG敏感组及IVIG无反应组。对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02例KD患儿中,有88例(86.2%)对丙种球蛋白敏感,14例(13.7%)无反应。IVIG敏感组血浆NT-proBNP水平为(830.91±748.08) ng/L,无反应组为(1820.67±1 454.13) ng/L,无反应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敏感组(P为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IG无反应组患儿WBC、CRP水平显著高于IVIG敏感组(P分别为0.019,<0.001),而前者血清钠(Na+)、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明显低于后者(P分别为0.001,0.021,0.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KD患儿血浆NT-proBNP浓度与CRP存在明显正相关(r=0.37,P=0.02),与Na+成负相关(r=-0.33,P=0.01)。血浆NT-proBNP浓度与WBC、血小板、血沉间未见相关性。当血浆NT-proBNP浓度为746.3 ng/L时,预测KD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是否敏感的灵敏度为0.917,特异度为0.674。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可作为预测KD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是否敏感特异性指标,特别是当血浆NT-proBNP浓度高于746.3 ng /L时,KD患儿发生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3.
罗碧莹  孔卫乾 《海南医学》2010,21(21):54-5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我科近6年(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 KD近3年(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患儿人数是前3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患儿人数的1.72倍(43/25),68例中男女比例为1.96:1(45/23),5岁以下患儿发病占94.1%(64/68),非典型KD占32.4%(22/68)。典型KD组和非典型KD组在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损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与非典型KD组在皮疹、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脱屑与硬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发病中非典型表现发生率有逐渐增加趋势,容易误诊,尽早做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对诊断K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川崎病(KD)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和可能机制。方法分别测定38例KD急性期患儿和30例正常体检小儿血浆NT-proBNP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WBC、ESR、CRP及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T)水平,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流速峰值(E/A)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KD急性期患儿血浆NT-proBNP、WBC、CRP、ESR、cTn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通过直线回归分析,KD急性期患儿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EF、E/A无相关性(r=0.56,r=1.20,P>0.05);而与WBC、CRP、ESR呈显著正相关(r=1.25、1.82、1.60,P<0.01),与患儿cTnT水平亦呈正相关(r=1.95,P<0.05)。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在KD急性期显著升高,可能与KD患儿急性期心肌炎性反应及炎性因子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的不典型临床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不典型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75例KD患儿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特点。结果:具备主要表现6项者42例(56%),5项23例(30.7%),4项7例(9.33%),3项2例(2.67%),2项1例(1.33%)。某些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淋巴结肿大为化脓性,皮疹结痂,可有脱指甲表现,病程中可一直无手足末端脱皮。另外发现惊厥、脑膜炎、胆囊炎、脊髓炎等各1例。71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47例(66.2%)冠状动脉有改变,其中冠状动脉扩张30例(42.3%),冠状动脉瘤17例(23.9%),其中巨大瘤2例。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某些主要表现可有例外,冠状动脉扩张较常见。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川崎病急性期的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 )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川崎病(KD)组(n=4 8)治疗前后及对照组(n=30 )患儿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D二聚体浓度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 KD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 5 ) ;KD组治疗3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 .0 5 ) ;CAL组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治疗后均高于无CAL组,(P<0 .0 5 )。结论 D二聚体浓度对KD患儿急性期CAL有诊断价值;阿司匹林治疗能有效改善KD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减少KD患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刘倩  范晓晨 《安徽医学》2020,41(4):389-392
目的 探讨血浆前清蛋白(PA)水平对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28例KD患儿(KD组)的临床资料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的体检资料。KD组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典型KD组98例和不典型KD组30例,根据是否合并CAL分为CAL组23例和nCAL组105例,记录各组患者PA、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血小板计数(PLT)、清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对各组间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PA的最佳截断值,计算PA判断KD合并CAL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治疗前KD组PA水平为(68.91±40.65)mg/L,低于对照组的(180.20±31.8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KD组PA水平(67.19±41.29)mg/L低于不典型KD组的(74.53±38.60)m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L组PA水平(53.30±24.73)mg/L低于nCAL组的(72.33±42.6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PA的截断值选为82.5 mg/L时,敏感度为87.0%,特异度为69.5%。结论 血浆PA水平有望作为KD患儿合并CAL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