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于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有许多学说,但每种学说都不能完全说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具体机制。原发性青光眼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全身性及眼部因素,眼部因素包括眼压及非眼压因素。眼压虽然不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惟一因素,但仍然是青光眼最主要和最稳定的危险因素。另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最终共同通路,阻断视神经损伤通路和增强视神经存活机制的方法将成为一种重要的青光眼辅助治疗措施,目前这一领域主要包括抗凋亡途径、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青光眼药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是以特征性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为特点的一类疾病,病理性高眼压是主要危险因素。在青光眼治疗方面,既要降低眼压,又要保护视神经。视神经损伤的机制是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能阻止或延缓神经节细胞凋亡的方法称为青光眼的视神经保护治疗。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抗青光眼药物、热激蛋白、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及基因治疗和中医药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比较青光眼患者及健康个体几种不同抗眼部抗原(视网膜、视神经及视神经乳头)的所有IgG自身抗体的分布特征。方法:66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包括无任何眼部疾病的健康志愿者(CO,n=30),开角型青光眼患者(POA G,n=19)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NTG,n=17)。检测血清中抗视网膜、视神经及视神经乳头抗体。采用4-氯-1-萘酚进行免疫染色。自身抗体的分布特征经数字化处理后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抗视网膜、视神经及视神经乳头IgG抗体成分较为复杂。判别分析显示,3个研究组IgG抗体分布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采用这…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目前是世界第2位的致盲眼病,人们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使抗青光眼药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青光眼治疗不仅只局限于降低眼压,其最终目的是阻止视神经损害,保护视功能[1].  相似文献   

5.
随着抗青光眼手术的发展以及手术中抗纤维增殖药物的使用,使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解决了一些复杂性青光眼的治疗问题。但青光眼发展到绝对期,临床多只能采用眼球摘除术,暂无其他理想方法。1995—2003年,我们共收治37例青光眼绝对期患者,采用视神经离断的手术方式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周卫为  张庆平 《广西医学》2006,28(8):1243-1245
青光眼是以一种具有青光眼性特征的视功能损害的致盲性眼病.尽管青光眼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眼压水平仍是影响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眼压越高对视神经的损害越为严重.因此,在青光眼治疗中降低眼压尤为重要.目前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抗青光眼手术仍以滤过性手术为主.但滤过术后易产生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粘连,最终导致滤过泡瘢痕化,手术失败.本文就抑制滤过泡瘢痕形成的药物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该病是一种特殊的视神经病变,而眼压升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目前人们虽对青光眼的认识尚有许多未知的问题,但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飞跃,抗青光眼药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下面就青光眼的药物降眼压治疗和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做一综述。1降眼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可能的副作用眼压升高是青光眼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传统的抗青光眼药物主要依据机械学说,针对降眼压,以控制视神经进一步损伤。近年来,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降眼压药物也层出不穷,正确地认识这些降眼压药物的作用机…  相似文献   

8.
激素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改善新陈代谢等作用,近几年研究表明,任何给药途径均可引起眼压升高反应,其中以局部点眼最多见,部分患者出现了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导致激素性青光眼,严重者可致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不仅是一类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而且还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眼病或综合征群 ,目前对于该病的确切病因、病程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公认青光眼以眼压升高为特征引起视神经轴突损伤及典型的视野缺损。大量的研究表明 ,眼压增高只是引起青光眼的发展及进行性损害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高眼压并非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唯一因素。1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保护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发生机制与防护是当前青光眼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确切机制尽管尚未完全知晓 ,但有很多与眼压无关的因素可能在其中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青光眼基础研究近1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整体趋势与国外的研究一致,某些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与国外研究水平接近或同步。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大类:(1)青光眼发病机理及其改变的共同通路是研究的核心,即包括房水排出通道和视神经病变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青光眼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2)围绕青光眼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而发展出新的治疗理念和相关研究,如青光眼的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3)从青光眼临床治疗中的难题引出,通过基础学科的研究探求解决途径,例如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瘢痕化问题。目前PACG发病机制较为明了,如瞳孔阻滞、非瞳孔阻滞、混合发生机制;POAG发病机制则较为复杂,如相关研究集中在小梁网功能、TIGR基因突变型及其蛋白功能研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下降、自身免疫与视神经损害、外侧膝状体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研究及干细胞和组织工程技术的结合使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光明的前景。新型光动力疗法及RNA干扰技术对青光眼术区纤维化的调控研究有望寻找到新的“平衡点”,解决困扰临床医师多年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精准医学概念的内涵进行研究,理清个性化医学、分层医学、个体化医学、P4医学、精准医学等术语之间的异同,总结精准医学发展的脉络。方法:检索SCI核心合集和PubMed数据库,根据筛选标准选取核心文献从而理清概念之间的异同,并运用VOSviewer软件对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个性化医学与个体化医学的概念可以交替使用是一个涵盖性的概念,分层医学与精准医学含义近似是包含的关系,P4医学是一种体现病人的参与性的医学模式;肿瘤、化学疗法、细胞、糖尿病、药物基因组学、变异体等词是领域研究的热点,同时肿瘤、基因组学、公共政策方向具有一定的融合趋势。结论:我国精准医学领域发展需要国家顶层设计与科学决策并且整合科研体系和资源,同时根据我国疾病发病率的国情,行一步一步走战略,逐步攻克医学难题,并最终向实现个性化医学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12.
邓老认为:铁杆中医,不是中医与西医结合,而是中医与现代尖端科学结合。中医学就是尖端科学,两个尖端科学结合,那就是更高的医学。关于中医传承与创新,邓老说要学习好中医,就要从经典入手,因为经典是中医学之根,是后世各家学说之源头,必须下一番工夫才能学好。而要学习好经典,还必须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生命线,离开临床实践,中医就寸步难行。此外,中医也要与时俱进,西医的检查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用‘拿来主义’的办法,补充中医的不足,中医也是这么发展过来的。要发展中医,就必须把中医教育办好,要抓紧抢救老中医学术经验,办学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的价值一直未能获得国际上的广泛认同,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实现真正的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关键在于实现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评价,并做到中医药临床决策科学化。循证医学以科学证据为核心要素,能够促进中医药疗效的科学评价和临床决策的科学化,对中医药现代化有较大的价值。文章论述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阐述了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医疗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繁荣、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面向新世纪,国际临床医学领域正经历一场巨大变革,特别是我们的医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最为重要的特征是:由临床医学结合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互联网和社会学的循证医学观念,正逐渐取代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传统医学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循证医学日渐成为医学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人才素质、促进临床医学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所谓西药中药化,即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模式探讨西药,以中医药学的性能研究西药,这是医药学研究涉足甚少的领域。文章以氨茶碱为例,探析氨茶碱之西药中药化的方法和途径,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是中医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医教育步入现代教育序列的重要标志。同时,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培养方式简单,课程设置背离中医学发展规律等等,结果导致中医学人才大量流失,著名中医学家难以产生,名方名法日趋减少,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要扭转这一窘况,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坚决避免中医西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学临床研究生教育的原本目的,培养出真正的知名中医学家,使中医学能够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不同于西医也不同于中医,是取西医和中医之精华所形成的新学科,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和西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陈宝贵教授是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流派第三代传承人,文章主要从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中西医结合诊疗不足等角度阐释中西医结合形成的必然性,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强化中医临床能力培养 提高临床研究生教育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是中医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医教育步入现代教育序列的重要标志。同时,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培养方向模糊,培养方式简单,课程设置背离中医学发展规律等等,结果导致中医学人才大量流失,著名中医学家难以产生,名方名法日趋减少,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要扭转这一窘况,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加强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坚决避免中医西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医学临床研究生教育的原本目的,培养出真正的知名中医学家,使中医学能够更好地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合并用药偏滥、药源性疾病不断产生、医疗事故不断等现象是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用药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表现。本文根据临床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论述了合理用药的意义 ,从药物体外的相互作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与用药时间及半衰期的关系等方面说明了合理用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强调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以期使读者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从而避免药物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 ,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发挥药物的防病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中医界分化为传统中医、西化中医和系统中医三个主要流派,分别以整体论、还原论和系统论为认知模式,用以统摄各自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三派中有两种科学观,即狭义与广义科学观。传统中医和西化中医均持狭义科学观,系统中医则持广义科学观,不同的科学观对中医学的知识属性认识不同。传统派认为中医学是人文而不是科学,既不需要"科学化"也不需要现代化;西化派认为中医学是经验而不是科学,既需要"科学化"也需要现代化,具体路径便是将中医西医化;系统中医则认为中医是传统科学,不需要所谓的"科学化"但需要现代化,具体路径是中医学×系统科学。伴随时代变化,三派目前也在彼此相向而行,其中系统中医具有最强的学术整合功能。在理论方面,系统中医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与传统中医融合,通过形神合一的命题映射法与西化中医融合;在中医现代化战略方面,系统中医学可形成哲学、科学、技术、工程、产业通约的系统框架;在产业链建构方面,系统中医可改变目前的碎片、扭曲和断裂状况,实现不同环节之间的流畅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