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2.
微转移是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尚处于临床不可探测阶段的微小转移灶,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微转移与胃癌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胃癌微转移检测可用于指导胃癌的分期诊断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现就胃癌微转移检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 60例胃癌患者的 2 187枚淋巴结应用抗上皮细胞膜 (E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被检病例的 61 7% (3 7/ 60 ) ,淋巴结的 3 6% (79/ 2 187)存在淋巴结内癌的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P <0 0 5)。微转移阳性组的 5年生存率(2 8 6% )明显低于阴性组 (79 8% ) (P <0 0 5)。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参与了胃癌的发展过程 ,并与胃癌的部分生物学行为有关 ,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循环RNA测定与肿瘤外周血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发和转移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血液等成分正常情况下不表达上皮细胞的组成成分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s)和上皮膜抗原(EMA),以编码特异性上皮性蛋白的mRNA作为靶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RT-PCR)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可提高肿瘤病理TNM分期的正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用常规 HE和免疫组化 CK1 9检测 10 0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0 0例胃癌中 ,76例淋巴结明显转移 ,6例淋巴结微转移 ,18例无转移。在 P2 7Kip1 和 P5 3表达及 5年生存期上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相反 ,微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因子 P2 7Kip1 和 P5 3蛋白表达和 5年生存期影响不大 ,依据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方法敏感可行 ,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胃癌患者的年死亡率为25.53/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2005年预计胃癌死亡率将上升到26.3/10万,因此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而影响其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与肿瘤是否完全根治有关,但许多患者在行标准R2式根治术后仍死于远处复发,这可能是肿瘤微残留或发生了微转移,因此肿瘤微残留或微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微转移是指临床未发现转移者,一旦周围血或淋巴组织、骨髓等出现肿瘤靶分子标记,即表明可能出现微转移。目前主要应用细胞学、免疫组化技术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来检测患者的骨髓组织、淋巴组织、腹腔冲洗液或外周血中的肿瘤标记物,以发现肿瘤有无发生微转移,以便更好地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并指导治疗。本文对胃癌微转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癌微转移检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微转移检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已证实胃癌微转移与胃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但胃癌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却研究较少。本文就胃癌微转移的概念、检测方法及两个主要指标细胞角蛋白及癌胚抗原在淋巴结、血液、腹腔及骨髓中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探讨胃癌微转移与预后有助于更科学的进行胃癌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LCmRNA预测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SLCmRNART—PCR方法、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常规病理学方法检测2003—2006年间手术的35例胃癌病人的523个淋巴结。结果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发现325个淋巴结转移的标本,SLCmRNA测定均明显减弱,而SLC还发现14例(40%)胃癌可能有63个淋巴结(12%)存在隐匿性转移(SLCmRNA表达减弱,但免疫组化和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证实淋巴结转移),低分化腺癌微转移发生率高于高分化腺癌。结论将淋巴结的SLCmRNA与细胞角蛋白特殊免疫染色以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合起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胃癌病人的预后和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联检在诊断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癌抗原CA72-4(TAG-72)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5例可切除性胃癌患者的38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阳性表达检测,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结果:三种单克隆抗体联检出17例(26.2%)胃癌的33枚(8.6%)淋巴结有微转移。弥漫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度(38.9%)明显高于肠型胃癌(10.4%)。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侵袭胃壁深度有关。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65.3%)明显低于无转移者(87.4%),预后较差。结论:单克隆抗体联检可以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度,提高临床病理分期准确性,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AF131784在胃癌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134例组织样本(包括104例胃癌组织和30例胃黏膜异型增生组织)中AF131784的表达量。结果 AF13178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较成对的癌旁组织降低2.1倍(P=0.000)。AF131784在早期胃癌组织及胃黏膜异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量也显著降低。结论 AF131784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并且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筛查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世界范围内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病理过程。近年来,随着对胃癌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变体、基因组印记的缺失等,其中胃癌相关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最为重要,其改变能使抑癌基因失活、原癌基因激活,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A199、CEA、CA242、CA125、CA153五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胃、结直肠癌诊断和随访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检测165例胃、结直肠癌患者和82例胃、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及160例健康人血清中5种肿瘤标志物的水平。结果肿瘤组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组(P<0.01)。肿瘤根治术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显著下降;术后未降至正常者,复发或转移率为71.05%,而术后再升高者复发或转移率为76%。结论上述多种肿瘤标志物对胃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和随访监测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的价值。采用平行检测法,可以提高检测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采用系列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早期诊断率低。近年来,胃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作为肿瘤的辅助诊断工具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泌素17、MG7抗原、其他蛋白类抗原及基因甲基化标志物等,成为胃癌筛查的一个重要途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现针对胃癌早期筛查的血清学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胃癌诊断标志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在早期诊断困难,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寻找一个简单又无创的诊断方法是目前关注的焦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简单又无创,但目前尚未发现既特异又敏感的胃癌肿瘤标志物,本文就临床常用的胃癌外周血诊断标志物进行归纳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