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晓彬 《河北医学》2012,18(1):61-64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16排CT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52例脑血管病变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49例,脑内动静脉血管畸形(AVM)3例.52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并且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也清晰显示了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它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脑血管病变的16排CTA检查资料,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脑血管影像表现进行评价。2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与CTA检查的结果进行对照。69例手术所见与CTA结果对照。结果 86例患者中诊断为动脉瘤68例,动静脉畸形(AVM)18例。86例16排CTA的VR、MIP和MPR重建图像对脑血管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96%(83/86)。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及载瘤动脉关系。也清晰显示了18例AVM的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由于它安全、方便、快速,重建图像质量高,辐射量明显减少,定性、定位明确,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资料,可作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邵奎志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94+96+161-94,96,F0003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应用计算机自带后处理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13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CTA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是一种十分快捷、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对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320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头颈部320CTA检查的诊断,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栓塞治疗结果对比;了解320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结果:320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出血情况,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诊断标准,320CT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8.4%(62/63),准确性为95.2%(60/63)。结论:320CTA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快速、无创、准确的检查手段,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检查及复查方法的首选,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CTA表现、检出率以及好发部位。方法对经64排128层CTA诊断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畸形的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327例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24例(7.3%),共计25处;10例位于椎动脉,8例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大脑前-前交通动脉区;大脑中动脉1例;1例为前交通区与基底动脉2处多发。裂隙型10处,凸透镜型13处,重复型2处。3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同时合并AVM及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能够无创地清楚显示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性病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TA检查拟诊为颅内动脉瘤42例,分别运用常规法及减影法进行CTA成像,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常规法15例中检出动脉瘤12个,由于瘤体邻近颅底骨骼遮盖重叠而漏检3个大脑前动脉瘤;减影法27例中,4例因弹簧圈和支架影响瘤体欠清楚外,检出31个动脉瘤(4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减影法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常规法图像后处理时间约为30 min,而减影法约为15 min.结论 CTA减影法3D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像效果优于常规CTA,但对检查支架和弹簧的图像显示不如常规CTA扫描清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颅脑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7月我院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已接受CTA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总结颅内动脉瘤CTA影像学特点,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112例患者,CTA检出110例,2例阴性,阳性率为98.21%;CTA数据采集所需时间为(3.8±0.3)s,图像重建时间为(10.1±0.5)min;112例动脉血管瘤中,检出动脉瘤125个,动脉瘤多发10例,载瘤动脉:前交通动脉50个,后交通动脉41个,椎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23个,颈内动脉9个,小脑下动脉1个,2个动脉瘤漏诊;形态:27个为梭形,80个呈囊状,14个呈不规则表现,1个为夹层动脉瘤。结论64排128层CT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大小、形态及特点,准确测定瘤体直径,且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廉,配合后处理技术,可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血管解剖关系,为术前评估提供参照,可将CTA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对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16层螺旋CT对 18例病人行CTA检查 ,应用VR和MIP法重建 ,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 2例动脉瘤与DSA对照 ,2例动脉瘤和 2例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CTA脑血管主干其主要分支显示率 10 0 % ,大脑中动脉 5级分支显示率 94.44 %(17/18) ,清晰显示了 4例动脉瘤瘤体、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颅骨之间的空间关系。清晰显示了 2例AVM畸形血管团 ,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高 ,快速、无创 ,可以作为脑血管病变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临床怀疑AVM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处理技术分别为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70例患者中,17例发现AVM,24例发现脑动脉瘤和3例发现烟雾病,26例CTA和DSA检查阴性.17例AVM患者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图像上均见到典型的畸形血管团,16例发现供血动脉(94%),15例可见引流静脉(88%).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AVM检出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在AVM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头颅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的患者42例,这些患者都进行过头颅CTA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详细记录颅内血管病变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及斑块性质情况。结果:在4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头颅CTA共检测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13例、动脉狭窄27例、动脉闭塞1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动脉膨大处多见、并多为两侧同时受累,其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处和颈内动脉。结论: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病变血管的阳性检出率较高,颈部血管彩超可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部位、斑块性质、管腔狭窄情况。2种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2.
朱晓娥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5):146-148,F0003
目的探究外周血管超声联合CT血管造影(CTA)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LEASO患者(315段病变血管)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数字血管减影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外周血管超声、CTA及二者联合评估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差异。结果 315段LEASO病变血管中,轻度狭窄89段,中度狭窄96段,重度狭窄76段,闭塞54段。三种方案诊断符合率比较,外周血管超声联合CTA[85.40%(269/315)]>CTA[79.05%(249/315)]>外周血管超声[71.43%(225/3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335,P<0.001)。结论外周血管超声联合CTA应用于LEASO能明显提高病变血管狭窄程度诊断的符合率,可准确为临床诊治策略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诊断脑动脉瘤的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例完成64层螺旋CT模板扫描和CTA增强扫描后进行数字减影,将减影和常规CTA原始图像分为2组(DSCTA组和常规CTA组),比较2组后处理时间,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 DSCTA组较常规CTA组后处理时间明显缩短:2组对Willis动脉环及其远段脑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而对Willis动脉环近段动脉的重建图像质量及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DSCTA明显优于常规CTA;常规CTA对血管外病灶显示清楚.而DSCTA与DSA均未能显示。结论 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简单、无创、去骨效果良好,综合常规CTA与数字减影CTA全面分析脑血管情况,效果优于DSA检查,是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与DSA结果对照,分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出73个动脉瘤,其中单发43例,1例漏诊;15例多发(30个),漏诊1例多发动脉瘤及多发动脉瘤中瘤体直径较小的1个动脉瘤,CTA检出颅内动脉瘤数目与DSA符合率为93.59%;CTA、DSA测定颅内瘤内动脉瘤最小径、最大径及瘤颈宽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不同重建方法中以VR重建图像质量评分最高。结论采用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价格低廉,图像质量高,与DSA诊断准确率相近,临床应用价值高,但对部分直径较小、CTA无法明确诊断者,需配合DSA筛查。  相似文献   

15.
李建  鹿红军 《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19-820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怀疑动脉瘤破裂病人行CTA检查,分别用后处理软件VR、MIP、MPR进行成像,并与同期进行的DSA检查8例图像及1例手术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2例CTA共发现动脉瘤25个,其中大脑前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瘤7例。3例为多发动脉瘤。DSA共发现9个动脉瘤,7例与CTA相符。1例患者行动脉瘤手术夹闭。结论CTA用于脑动脉瘤诊断,快速准确无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技术,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2008年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所得数据用包括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技术重构三维立体图像。对图像展开分析。结果CTA三维颅内血管影像显示动脉瘤病理特征和血管解剖形态清晰。结论CTA扫描具有无创、有效、安全、快速的特点,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可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和指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方法选取DSA诊断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51例,进行CTA头部血管成像扫描,根据CTA诊断的检出率以及图像品质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和质量控制技术要点。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其中达Ⅲ级18例、达Ⅳ级标准41例;CTA诊断出动脉瘤30例、动脉狭窄11例,动脉畸形6例,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病诊出率为49例(96.1%)。结论 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价值较高;通过适当控制扫描条件与参数,选择合适的图像后处理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判断肿瘤侵犯纵隔血管的准确性。方法:对28例术前诊断有血管受累的纵隔及肺部肿瘤病人行螺旋CT横断增强检查,进行曲面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并经工作站将数据分析后,将病例分为两组分析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血管准确性的差并。结果: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0.01<P<0.025)。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检查纵隔血管受累情况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