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麻黄汤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麻黄汤对小鼠的发汗作用,探讨方中诸药君臣佐使的地位,阐明麻黄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为发汗量的评价指标,观察麻黄汤给药后30min对小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汤组、麻黄加桂枝组、麻黄组、桂枝组、杏仁组、甘草组、空白对照组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的内径分别为(3.298±0.122)μm,(3.778±0.183)μm,(2.965±0.153)μm,(0.763±0.104)μm,(0.515±0.104)μm,(0.523±0.098)μm,(0.508±0.111)μm。其中麻黄加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麻黄、桂枝具有发汗作用,杏仁、甘草无发汗作用。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3.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神经调节机制。方法:手术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观察麻黄汤给药30min后对大鼠左侧足趾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结果:通过左右两侧的对比,发现左侧足趾汗腺的发汗作用消失,而右侧足趾皮肤汗腺的发汗作用正常存在。结论:麻黄汤的发汗作用通过神经而起作用,如果切断坐骨神经,足趾的发汗作用消失。  相似文献   

4.
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皮肤电阻反射的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大鼠在给麻黄汤前及给后15min、30min、60min时的皮肤电阻的变化,结果给麻黄汤后大鼠皮肤电位的幅度明显增高,而潜伏期无明显的改变,麻黄汤还能明显降低耳朵温度、舌下温度。表明麻黄汤发汗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降,通过神经途径使汗腺分泌增加,从而使体温下降。  相似文献   

5.
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方法:以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作为发汗强度的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观察麻黄汤及其效应成分对小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汤及其所含效应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及桂皮醛对小鼠腋窝部皮肤汗腺导管内径均有扩张作用,且呈量-效关系.结论:麻黄碱、伪麻黄碱、桂皮醛是麻黄汤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但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不是单体效应成分作用的简单相加.  相似文献   

6.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 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7.
黄芩煎剂对四氯化碳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黄芩煎剂对四氯化碳 ( CCL 4)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CCL 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 ,设黄芩煎剂大、中、小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 ,通过测定各组动物血清谷丙转氨酶 ( AL T)、山梨醇脱氢酶 ( SDH)活性及肝糖原、肝脏系数和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以评价肝脏损伤程度和药物的保护作用。结果 :黄芩煎剂各剂量组大鼠血清 AL T、SDH活性及肝脏系数均降低 ,肝糖原合成增加 ,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 ,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 :黄芩煎剂对 CCL4致动物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麻黄汤及其拆方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的发汗作用差异,为配方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体重随机将小鼠分为19组,分别为饮片汤剂组9组、配方颗粒组9组和空白组1组。通过比较各组小鼠腋窝皮肤汗腺导管内径的大小,比较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发汗作用是否有差异。结果: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所有给药组小鼠腋窝皮肤汗腺的导管内径都增大(P<0.01),都有较强的发汗作用。②麻黄汤全方组的发汗作用强于其他配伍组,且麻黄汤全方传统汤剂组相比配方颗粒组有更好的发汗作用,两者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含麻黄的各配伍组的小鼠汗腺高管内径都比不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大。结论:麻黄汤配方颗粒与传统汤剂对小鼠都有发汗作用,但麻黄汤全方传统汤剂组作用优于颗粒组,麻黄汤中药配方颗粒完全替代传统饮片仍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张保国  刘庆芳 《中成药》2007,29(3):415-422
麻黄汤源于《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传统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所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等症。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学家以现代医学观点对该方及其加减方进行了药理药效及临床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要认识麻黄汤治里作用远大于发汗治表作用,必须重新认识麻黄汤组成中的用药及用量,打破原有理论思维框架,从用药用量中认清麻黄汤的基本作用和扩大作用,从麻黄汤中仔细分析各自用药用量的特点,以正确地合理地运用麻黄汤辨治各科诸多疑难杂病。  相似文献   

11.
小青龙汤和麻黄汤抗组胺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组胺皮肤试验了解中药抗组胺机理,比较中西药抗组胺作用的异同。方法将45例健康志愿者分为小青龙汤组,麻黄汤组,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各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5,24h进行不同浓度的组胺皮肤试验,皮试后15min观察并记录风团及红晕的面积,绘制剂量-反应曲线。结果风团和红晕面积比较,小青龙汤、麻黄汤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雷他定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青龙汤和麻黄汤不能直接抑制组胺,而可能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减少组胺的分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13.
从主症病机、药后调护、禁忌证等方面对桂枝汤与麻黄汤进行辨析,并从致病邪气、营分卫分、类方、相关脏腑等方面阐述了对两方证的新认识,对临床应用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是传统中医方剂,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味道较苦,小儿顺应性差,服用困难。我们研制麻黄汤栓剂应用于临床,解热效果很好,现报道如下。麻黄汤栓剂的制作方法栓剂基质Hosco H-15在50℃~60℃融化,备用;麻黄汤免煎颗粒微粉化,过100目筛,倒入熔融基质,55℃搅拌20min,灌  相似文献   

15.
刘要武 《光明中医》2016,(13):1954-1956
麻黄汤出自于《伤寒论》,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是医圣张仲景为太阳伤寒表实证而设。在临床上使用麻黄汤,主要依据方证相应,常用本方加减治疗由风寒外束肌表所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之证,不论现代医学何种病名,只要符合太阳伤寒表实证之病机,均应用麻黄汤或其类方治疗,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Chinese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states that lung dominates qi,regulates breathing,and governs Xuanfa(dispersing)and Sujiang(descending).Clarifying this theory with moder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knowledg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therapy.Previous studies found that most Xuanfa drugs contained pharmacodynamic ingredients related to adrenergic receptors(ARs)signal transduction.The association of Xuanfa,with the control of breath movement,nutrient transfer,spreading heat to regulate temperature,and helping the heart control blood circulation,coincides with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organs dominated by ARs-regulated sympathetic postganglionic fibers.Therefore,we hypothesize that Xuanfa is closely related to ARs-regulated signal transduction.By modern biological knowledge,we tried to evaluate and expou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odern physiology or pathology and Xuanfa or Sujiang theory.Ultimately,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drugs should fully expect the guidance from Chinese 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 will guide the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refractory diseases caused by a change in environment,climate,or lifestyle.  相似文献   

17.
李春香  陈进成  丁芳  王亮  孙琦 《中医杂志》2011,52(6):515-516
目的比较桂枝与桂枝汤对大鼠的发汗作用,为揭示桂枝汤的配伍机制提供可能依据。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桂枝组和桂枝汤组,每组20只。分别给大鼠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桂枝、桂枝汤,30min后观察大鼠后足跖肉垫汗腺分泌着色点数和分泌量。结果桂枝组大鼠足趾汗腺着色点数及足趾汗腺分泌量明显多于桂枝汤组及空白组(P<0.01)。结论桂枝对大鼠足趾汗腺分泌作用明显优于桂枝汤。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共有13首方剂用麻黄,而且皆要求先煎麻黄。在先煎的要求上,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先煎一二沸或再沸;另一类为先煎麻黄减二升。通过比较两类先煎麻黄的方法发现,先煎麻黄时间与其方剂的发散力有正比的关系。由先煎麻黄时间的长短去控制发散力的大小,时间短则避免过汗伤正,时间长则可确保顺利祛邪,两者都是出于保胃气的思想而行的。  相似文献   

19.
配伍及煎煮方法对麻黄汤中桂皮醛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麻黄汤中桂皮醛的含量 ,分析煎煮方法及配伍对桂皮醛含量的影响。方法 :用GC MS法测定桂皮醛含量。实验条件 :DB 17弹性石英毛细管 (30m× 0 5mm ,0 2 5 μm) ,载气He ,无分流进样 ,柱初温 12 0℃ ,以8℃ /min升至 2 5 0℃ ,进样量 1μl。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桂皮醛在 0 0 136~ 0 136mg/ml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精密度RSD =1 0 2 % ;2 4h内稳定性RSD =2 5 7% ;重现性RSD =4 2 0 % ;平均回收率为 10 1 30 % ,RSD=1 5 6 %。桂皮醛的含量 :麻黄汤分煎合液 (Ⅱ ) >麻黄汤合煎液 (Ⅰ ) (P <0 0 5 ) ;桂枝煎液 (Ⅲ ) >Ⅰ (P <0 0 5 ) ;Ⅱ>Ⅲ (P >0 0 5 )。结论 :配伍可能是影响桂皮醛溶出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