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尿微量蛋白测定对肝硬化早期肾损害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尿微量蛋白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对尿常规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肾损害诊断的价值.方法:41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体检正常者,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尿免疫球蛋白G值,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尿NAG的活性.结果:肝硬化组各种尿微量蛋白值及NAG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随肝功能Child分级逐步升高,其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均P<0.01).结论:尿微量蛋白值及NAG活性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存在,并且能反映这种随肝功能下降而加重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肾功能改变.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1例肝硬化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以下简称尿微量蛋白)进行了检测,并采用脲酶法测定了血尿素氮.结果 所测尿微量蛋白在肝硬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其浓度在肝功能Child A,B,C级各组中依次升高.血尿素氮仅在肝功能Child C级组中升高(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肝功能越差肾损害越严重;尿微量蛋白能早期发现肝硬化肾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尿常规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肾损害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35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体检正常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结果:肝硬化组各种尿微量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均高于对照组,且随肝功能Child分级逐步升高,数值逐步升高。ChildB、C组的UmALB及RBP与Child A组及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尿微量白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损害的存在,并且能反映随肝功能下降而加重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尿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卓华  余向东  蒋文 《医学综述》2001,7(2):127-128
目的 :研究 2型糖尿病 (DM)患者 5种微量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 36例 2型DM患者采用酶标免疫的方法测定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清蛋白 (ALB)、免疫球蛋白G(IgG)、转铁蛋白 (TRF)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尿N 乙酰 β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结果 :1 36例 2型DM患者尿 5种微量蛋白的阳性率均高于尿常规蛋白的阳性率 (P <0 0 1 )。尿常规蛋白阳性的尿RBP、ALB、IgG、TRF均比尿常规蛋白阴性的阳性率高 (P <0 0 1 )。不同病程DM随着病程的延长尿 5种微量蛋白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联合检测DM患者系列尿微量蛋白有助于早期预防和诊断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狼疮性肾病尿微量蛋白类型和含量的临床价值。 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 2 6例、狼疮性肾病组 2 4例和对照组 (健康者 ) 3 0例的尿微量白蛋白 (μ AIb)、尿IgG(μ -IgG)、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尿α1 -微球蛋白 (α1 -MG)、血Tamm -Horsfall糖蛋白 (THP)和血 β2 -MG水平。 结果 两组肾病患者 μ -AIb、μ -IgG、尿 β2 -MG、尿α1 -MG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两组患者则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μ -AIb、μ -IgG、尿α1 -MG三者呈相关 (P <0 0 5 ) ,与尿 β2 -MG无相关。 结论 尿微量蛋白类型和含量不能作为区别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狼疮性肾病的依据 ;两种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双重损害 ,尿微量蛋白类型和含量与肾小球和肾小管病理损害一致 ;肾病综合征患者早期动态监测尿微量蛋白类型和含量 ,有助于早期了解患者肾脏损害的部位和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肾损害尿微量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测定肝硬化患者尿液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量球蛋白(β2-MG)、α1-微量球蛋白(α1-MG)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尿液四项微量蛋白呈梯度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A、B、C级肝功能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A级时尿微量蛋白增高标志着肾小球、肾小管结构与功能存在病理性损害。随着肝硬化病程的发展,进入B、C级时肾功损害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7.
尿微量蛋白检测诊断早期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检测尿微量蛋白水平并探讨其对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 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尿、空腹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测定尿微量白蛋白 (micro albumin ,MA) ,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 ,并测定血尿素氮 (BUN)、肌酐 (Cr) ,肾联合检查阳性为尿微量白蛋白、尿 β2 微球蛋白中任意一项指标高于正常值。结果 :单项指标阳性率 :尿微量白蛋白 5 8 6 3% ,尿 β2 微球蛋白 6 9 15 % ,肾联合检查阳性率 88 72 % ,均高于尿常规(15 31% )和尿素氮、肌酐阳性率 (2 8 73% ) ,呈显著差异 (P <0 0 1)。原发性高血压病 3级 (极高危组 )患者尿微量蛋白肾联合检查总阳性率 10 0 %。结论 :尿微量蛋白检测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诊断有帮助 ,是诊断肾功能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马丽佳 《吉林医学》2012,33(20):4301-4302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探讨肝硬化患者尿微量蛋白检测意义。方法:将入选患者按Child肝功能分级分为A级35例,B级40例,C级30例,对各组患者进行肝功能及尿微量蛋白检测,并对各组肝功能与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随着肝脏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尿微量蛋白越来越增加,各组尿微量蛋白指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积分与的尿微量蛋白各指标值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与尿微量蛋白有明显的相关性,对肝硬化患者尿微量蛋白检测能一定程度上反应肝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探讨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在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诊断中的意义。②方法 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 ,检测了 1 2 2例高血压病人和 1 1 0例正常人的尿RBP、尿微量清蛋白 (AER)、尿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和尿转铁蛋白 (TRF)的变化。③结果 高血压病人Ⅰ、Ⅱ、Ⅲ期组的RBP、AER、β2 MG和TR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t=4 .88~ 94 .6 5 ,P <0 .0 1 ) ,Ⅱ期组较Ⅰ期组、Ⅲ期组较Ⅱ期组上述指标明显升高 (t=5 .5 0~ 32 .35 ,P <0 .0 1 )。高血压病人尿RBP与AER、β2 MG和TRF均呈正相关 (r =0 .5 39~ 0 .95 6 ,P <0 .0 1 )。④结论 高血压早期会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 ,尿RBP可作为诊断高血压肾脏早期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对尿常规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肾损害诊断的价值。方法:45例肝硬化患者及20例体检正常者,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尿β2-微球蛋白值。结果:肝硬化组β2-微球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β2-微球蛋白值随肝功能Child分级逐步升高,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β2-微球蛋白活性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肾损伤,并且能反映这种随肝功能下降而加重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癌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2000年4月间诊治的肾结石并肾癌的病人7例。结果 7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肾结石合并肾癌者仅2例,余5例术前仅做出肾结石的诊断,而在手术取石时发现肿瘤。结论 肾结石合并肾癌时对肾癌的诊断较为困难。应仔细分析病人的症状,B超图像。对可疑病例行CT检查及穿刺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贝伐珠单抗及不同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对小鼠肾脏的损害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及贝伐珠单抗组、低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各10只)。4周后处死小鼠,收集尿液、血清,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取肾脏组织,HE染色后光镜观察肾脏组织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免疫复合物IgM、IgG、IgA沉积,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gM、IgG、Ig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Nephrin表达,电镜观察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结果贝伐珠单抗组、低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及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尿MA、血清Cys-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贝伐珠单抗组和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血清BUN、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血清BUN及Cr水平与贝伐珠单抗组、低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贝伐珠单抗组免疫荧光IgG+~++;高剂量鼠源贝伐珠单抗组免疫荧光IgM++,免疫组化VEGF表达下调,电镜见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结论贝伐珠单抗引起肾脏损害的机制可能是下调VEGF的表达,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足突融合,损害肾小球滤过膜,最终导致蛋白尿的形成及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B型超声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50例其中包括肾癌37例,肾盂癌13例。B型超声诊断符合率,肾癌为92.1%,肾盂癌为76.9%。与X线肾盂造影进行对比分析,B型超声诊断对于肾癌优于X线造影,对肾盂癌则不及X线逆行造影。阐述了肾肿瘤的声象图特点,分析了B型超声诊断漏诊与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肾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100例肾肿瘤患者,时间均集中在2010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总耗时、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总耗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总耗时为(107.89±2.89)min、术中出血量为(156.89±2.89)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4.98±2.98)h、住院总耗时为(5.68±1.78)d,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00%和2.00%,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但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保留肾脏手术治疗肾肿瘤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LN)活动程度与肾脏受损程度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SLEDAI计分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LN并发肾功能不全与同期LN肾功能正常患者治疗前后SLEDAI计分,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免疫学变化的差异。③结果 肾功能减退组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白蛋白、ds-DNA阳性率、C3、C4、IgG下降;治疗后SLEDAI计分较治疗前整体水平下降,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④结论 LN并发肾功能减退者临床活动指数增加,抗ds-DNA阳性率降低,IgG、C3、C4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6.
刘宁  黄雯 《医学综述》2007,13(19):1509-1511
高血压与肾脏关系密切。肾脏疾病本身可以导致高血压。高血压参与各种肾脏病肾功能的恶化。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统称肾实质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大多数比较严重,而且并发症多,发病机制复杂。本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以及钙拮抗剂这3种药物对肾实质高血压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陆旭辉  林伯贤 《上海医学》2004,27(6):384-385
目的 通过对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 2年的随访 ,探讨分侧肾静脉肾素测定对肾血管性高血压术后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单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患者 4 2例 ,分别行肾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置放术或血管重建术。术前检测血肌酐和肾血流 ,术中测定分侧肾静脉肾素水平。记录患者术前、术后 1周内、6个月、2 4个月的血压。血压明显改善的标准 :收缩压 (SBP)及舒张压 (DBP)均下降≥ 2 0mmHg(1mmHg =0 .133kpa) ;或DBP下降≥ 10mmHg ,且血压 <14 0 / 90mmHg。 结果  4 2例患者中 ,术后双侧肾静脉肾素测定比值≥ 2 .0有 19例 ,1.5~ 1.9有 11例 ,<1.5有 12例。术后 1周内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9例 ,1.5~ 1.9有 8例 ,<1.5有 6例 ;术后 6个月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7例 ,1.5~ 1.9有 6例 ,<1.5有 4例 ;术后 2 4个月血压明显改善者中 ,肾素比值≥ 2 .0有 15例 ,1.5~ 1.9有 5例 ,<1.5有 2例。结论 测定肾素比值对单侧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患者近期 (术后至 2年 )血压的改善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85年1月至1994年8月,采用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严重肾损伤、肾错构瘤破裂和肾穿刺活检引起的重度肾出血15例,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组获得远期随访10例,平均随访38.3个月,其肾功能和血压均正常、我们体会,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对肾外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和恰当的治疗方法,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肾实质与肾功能。对栓塞术的适应证,肾外伤的CT与肾动脉造影特征,合并症、栓塞材料和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8):118-120+123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高血压肾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肾血管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肾动脉造影诊断且确诊,均接受超声检查方法;以肾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分析高血压肾血管病变超声检查结果及检查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超声检查结果可知,肾动脉狭窄占55.00%(55/100),肾动脉发育不良占11.00%(11/100),肾小动脉硬化占31.00%(31/100);超声检查准确率为97.00%。结论 在高血压肾血管病变中,实施超声检查方法,检出率较为准确,可以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辅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窒息后肾损伤监测指标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反映窒息新生儿肾损伤指标的敏感性。方法 测定48例窒息新生儿(重度25例,轻度23例)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与尿NAG、GGT、β2-MG和尿常规的变化。结果 重度窒息组各项指标的异常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重度、轻度窒息组内尿NAG、GGT、β2-MG的异常发生率(83.3%和50%、83.3%和50%、83.3%和70%)高于血清BUN、Cr、Ua、(33.3%和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