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病机及辨治浅探顾再强蓝海珍(安徽省来安县中医院239200)关键词:糖尿病;病机;辨证论治中图法分类号:R255.4;R587.11病机糖尿病多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人把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上消多饮属肺,中消善饥属胃,下消多尿属肾,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3.
“饮一溲二”首见于《黄帝内经》,是“肺消”的主要症状,病机为心移寒于肺。后世医家对其所属病名莫衷一是,各以“上消”“下消”“肺消”或“肾消”称之;病机上亦有较多发挥,燥火、寒热相兼或虚寒是主要病性,心、肺、肝、肾是主要病位,如喻嘉言强调“心肺燥热”、郑钦安主张“厥阴风火”、张从正阐明“心肺寒热”、楼英揭示“肺肾寒热”、黄元御提出“水寒土湿”。通过分析各家理论和相关方药、医案,本文认为“饮一溲二”可归“肾消”,肺肾虚寒为其基本病机,同时,亦应充分考虑脏腑相传、虚实夹杂、寒热转化等问题。本文总结并梳理中医古籍中的“消”病理论,为现代防治糖尿病启发思路。  相似文献   

4.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5.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为特征的疾病。其病机始于阴虚,起于燥热。病变主要累及肺、胃、肾三脏。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一般是按上、中、下三消分型论治。此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变,病程较长,后  相似文献   

7.
消渴病是由体质因素、忧思郁怒、外感邪毒、劳倦内伤、嗜食醇酒肥甘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味、疲倦无力、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历代医家一般根据其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认为其病机主要是肺燥、胃热、肾阴亏虚,  相似文献   

8.
从肝论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  相似文献   

9.
从络病学说论治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古籍中并无关于糖尿病肾病(DN)独立病名记载,多在消渴病中依据其病机、症状描述为“肾消”、“消肾”、“下消”、“水肿”、“尿浊”、“关格”等。古人在描述该病的同时亦指出其为消渴病延日久,五脏所伤,穷必及肾的结果,故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谓:“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传变。”中医学认为“久病入络”,肾脏作为络脉聚集之所,其病变往往表现为肾络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常,故DN属肾络病变。1肾络及其功能西医学认为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中的毛…  相似文献   

10.
中医并无糖尿病病名,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从《黄帝内经》到《金匮要略》、《外台秘要》、《临证指南医案》等,对糖尿病的症状、病机、治疗皆有论述,散见于消渴、消中、三消等篇章中。传统理论认为消渴的中医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为大法;另本病为慢性疾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至阴阳两虚,故后期治疗往往治以滋阴补阳。  相似文献   

11.
试论阳虚消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临床对消渴的辨证多从"阴虚燥热"着手,治疗上偏重滋阴清热.通过查阅古代文献,发现阳虚消渴在消渴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用补阳法,往往收到较好的效果.试从有关文献的论述,对阳虚消渴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芪消渴方联合二甲双胍片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二甲双胍片口服,根据血糖结果酌情调整剂量;治疗组予黄芪消渴方汤剂口服,每日1剂,配合二甲双胍片。两组观察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测定空腹及三餐后血糖。结果治疗组二甲双胍片日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均衡性良好。治疗14 d、3个月后两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值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疗效评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消渴方联合二甲双胍片在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属于中医学“瘿病”“心悸”“自汗”“消渴·中消”等病症范畴.、文章总结导师倪青主任医师治疗甲亢的经验,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情志内伤、饮食失调、水土失宜、失治误治、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辨证论治宜整体把握,知常达变。、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临床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分上消、中消、下消及阴阳两虚、脾气虚弱、湿热中阻、瘀血阻滞等证型论治,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常兴  范晓璇  张庆祥 《中医学报》2020,35(3):584-587
张珍玉教授就消渴的临床治疗提出了"治消无分上中下,唯取都气加黄芪"的学术观点,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包括两方面:一者为阴津亏损,二者为燥热偏胜,并且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更甚。病变脏腑主要是在肺、胃、肾三脏,尤其以肾为关键。在治疗上时常遵循"唯取都气加黄芪"的治疗思想,将都气丸变汤剂加黄芪来治疗消渴,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消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对消渴的病因病机加以阐述,分析肾阳亏虚引起消渴的病机,并结合临床,对肾气丸在此证中的运用加以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应用注意方面总结和整理刘持年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证经验。刘老师根据临床经验,辨人识体,认为肾虚是该病的基本病机,肾气虚衰、肾阳不足、阴虚阳亢、脾虚湿盛、气虚血瘀为常见证型,灵活运用金匮肾气丸、益肾降压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建瓴汤等方剂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多以阴虚内热立论,但阳虚症状在消渴病人的病程中亦屡见不鲜。文章从消渴病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古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振昌教授出生身中医世家,擅长治疗慢性肾衰竭。赵老在临证过程中,注重探寻病因病机,注重虚实以及分期论治,提出本病病机关键是脾肾亏虚,湿瘀互结。治疗上主张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扶正重在补脾肾,祛邪重在化瘀利湿,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不仅口服汤剂给药,还常配以外用灌肠、静脉给药以及足浴等疗法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学的角度探讨老年人消渴合并严重痿证的相关病因、病机,通过对临床1例典型病例的描述,四诊合参,简要分析指出该例老年消渴合并严重痿证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证治类型,总结出合理的治疗方法,并根据该治疗方法进行潜方用药,并从历代医家对该病的数种治疗方法中,选取部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作以简明扼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