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非球面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 idgas-permeable contactlens,RGPCL)矫正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03/2009-12验配非球面高透氧性RGPCL的特殊屈光不正的患者53例99眼,分为:(1)高度近视组6眼;(2)高度散光8眼;(3)屈光参差组15眼;(4)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组(近视≥-6.00D或散光≥-2.00D)10眼;(5)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屈光参差组8眼;(6)圆锥角膜组(确诊为圆锥角膜的患者)48眼;(7)混合散光2眼;(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角膜屈光手术后)2眼。观察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定期复诊,记录矫正视力、镜片配适及配戴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戴框架镜(试镜架)的等效球镜度数为(-8.10±5.38)D,而RGP度数为(-6.50±4.13)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7.499,P<0.01)。戴RGPCL后的视力矫正视力(LOGMAR)为(0.02±0.09),低于戴框架镜的最佳矫正视力(0.14±0.20)。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t=7.03,P<0.01);戴镜3~6mo后,出现10眼角膜上皮擦伤,3眼镜片丢失。结论:应用非球面RGP可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其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透氧性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矫正高度与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4年7月-2006年11月验配高透氧性RGPCL的患者94例(154眼),观察各组(高度近视散光组,圆锥角膜组,特殊屈光不正组)验配RGPCL后的矫正视力,并与框架镜的矫正视力比较。通过患者的评分评估配戴舒适度及清晰度。定期复诊,观察有无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高度近视散光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56眼(83.58%)、35眼(52.24%),圆锥角膜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63眼(88.73%)、33眼(46.48%);特殊类型屈光不正组配戴RGPCL和配戴框架镜后视力≥4.9的分别为11眼(68.75%)、10眼(62.50%)。配戴高透氧性RGPCL后舒适度评分为80-95,而戴原RGPCL的评分为60-85。戴镜1年后有4例出现结膜充血,1例角膜上皮擦伤。结论对于高度近视散光、圆锥角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度屈光不正,高透氧性RGPCL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镜,并有较高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青少年复杂性屈光不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矫正青少年复杂性屈光不正的效果。方法对37例70眼7~18岁青少年出现的复杂性屈光不正给予验配RGP,并观察配戴患者的依从性,并矫正视力。其中,屈光参差10例,高散光10例,高度近视9例,近视发展较快6例,圆锥角膜2例。结果RGP矫正视力0.88±0.20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77±0.27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RGP镜片能有效提高特殊屈光不正患者的矫正视力,促进青少年视觉功能发育;同时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治屈光不正的效果、使用安全程度及舒适度.方法:对38例(76眼)来我院验配RGPCL的患者,根据其屈光度、角膜曲率和配适情况选择合适的镜片.定期观察其配戴RGPCL的矫正视力、适应性及舒适度.结果:配戴RGPCL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尤其对高度近视、散光及圆锥角膜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P=O.005).RGP镜片屈光度均低于框架眼镜屈光度.戴镜1mo后均感觉较为舒适,镜片中心位置及活动度好,未见有严重角结膜并发症.结论:RGPCL对屈光不正有良好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框架镜,且安全有效容易被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配戴高透氧半硬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患者进行矫正,通过与框架镜的矫正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配戴后的视力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来本中心进行验光配镜检查的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患者36例(58眼)进行系统屈光检查,包括他觉屈光检查、测量角膜曲率、测量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前节情况,检查角膜内皮情况及角膜厚度,同时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然后进行自觉屈光检查,并记录矫正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根据各项检查结果试戴RGPCL,待情况稳定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将框架镜及RGPCL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后进行分析。结果 36例(58眼)的近视度数-8.00~-18.00,散光度数-2.50~-5.00。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19眼)占32.8%,0.6~0.7(34眼)占58.6%,0.8~1.0(5眼)占8.6%。RGPCL最佳矫正视力,其中0.3~0.5(3眼)占5.2%,0.6~0.7(16眼)占27.6%,0.8~1.0(39眼)占67.2%。0.8以上的矫正视力提高了58.6%(34眼)。根据不同的矫正方法所得矫正视力分为两组,经F检验,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屈光不正,RGPCL的矫正效果优于框架眼镜的矫正效果,即RGPCL对于高度近视合并高度散光的矫正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治疗弱视三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使用硬性透气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RGP)在三年中的视力矫正效果以及在屈光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visual evokedpotential,P-VEP)方面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对23例年龄≥12周岁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男10例15眼,女13例17眼,平均年龄为(15.26±2.01)岁]在实验配戴RGP始末分别测定屈光度、矫正视力和P-VEP;所有RGP实验对象配戴镜片周期>50周,且与同期20例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框架镜验配者作对照。结果23例实验患者RGP验配适应时间为2~6 d不等。至实验结束,近视球镜度RGP组增加-0.36 Ds,柱镜度下降0.12 Dc;框架镜对照组球镜度加深-0.81 Ds;柱镜度无显著变化。实验末两组球镜度值比较,组间差值为0.55 Ds(配对t检验P<0.05)。矫正视力:RGP组与框架镜对照组实验前后自身对照,分别上升0.52±0.22和0.12±0.05(五分对数视力)。P-VEP检测:实验始末两组自身对照,P100波振幅无显著变化,P100波潜伏时两组分别缩短13 ms和8 ms,差异有显著性(配对t检验P<0.01)。结论年龄≥12周岁青少年屈光不正性弱视可选择性地使用RGP,以提高弱视眼的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7.
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手术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弱视患者141例(188眼),包括单纯中低度近视21例(24眼)、单纯高度近视36例(44眼)、复合近视散光84例(120眼),回顾性观察这些患者的LASIK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单纯中低度近视、单纯高度近视、复合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10眼,27眼,77眼;超常率分别为41.7%,61.4%和64.2%。部分患者LASIK术后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对单纯高度近视和复合近视散光类患者效果最佳。结论:LASIK手术能有效的治疗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8.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矫正圆锥角膜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4~2010年视光门诊应用RGP矫正的63例圆锥角膜患者,男41例,女22例.年龄16-35岁,平均年龄(24.6±7.81)岁.双眼57例,单眼6例.对散光度明显增大,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下降的患者应用电脑验光仪、角膜地形图仪、角膜内皮镜检测,筛查圆锥角膜病.对确诊及疑似圆锥角膜患者根据角膜圆锥程度采用普通RGP镜或特殊设计圆锥角膜镜进行矫正.测量RGP矫正视力及戴镜验光.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框架眼镜矫正视力、RGP矫正视力、及配戴RGP前后球镜度、散光度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本组病例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均值:0.56±0.29,RGP矫正视力均值:0.93±0.20,(t=-14.627,P=0.000),RGP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矫正视力.(2)配戴RGP前散光均值:(-4.16±2.19)DC,配戴RGP后散光均值:(-0.77±1.2)DC,(t=-14.585,P=0.000),配戴RGP散光度明显降低与配镜前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3)其中22只眼平均观察3.5年,其中1只眼角膜混浊加重,施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余21只眼角膜散光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矫正圆锥角膜不规则散光明显提高矫正视力,改善视觉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圆锥角膜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配戴RGP镜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配戴RGP镜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年来观察配戴RGP镜片48例(94眼)7-12岁屈光不正儿童。分析配戴前检查、验光、基弧设计,正确配戴健康教育及护理。观察配适、视力矫正效果和并发症。结果94眼屈光类型以复性近视散光居多,占59.5%。屈光度≥±10.00D的极重度屈光不正占25.5%。94眼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首次配戴RGP镜片矫正视力对比,RGP镜片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框架眼镜(P<0.01)。94眼戴框架眼镜被诊断为弱视者有44眼。首次配戴RGP镜片矫正视力≥0.8者32眼(76.2%),其中有19眼(45.2%)配戴RGP镜片矫正视力在1.0以上,否定了弱视诊断。一次性配戴成功占89.6%。在3个月内丢失镜片占12.8%。无角膜上皮擦伤或角膜溃疡等并发症。结论RGP镜片矫正视力良好,特别是高度屈光不正,高度散光,高度屈光参差能获得较好矫正视力,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更好的矫正。儿童适合配戴RGP镜片,安全有效。安全性关键在于镜片良好的配适及配戴教育。镜片基弧的设计,配适的评估与成人有差异。要重视复诊时的体征,适当调整基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es.RGP)在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矫治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配戴RGP的28例(28眼)9~16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作为RGP组,并以配戴框架眼镜的28例(28眼)条件相似的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辅以正规弱视综合治疗,观察6mo,分别对RGP组首次配戴RGP前后的矫正视力及两组1,3,6mo后的视力变化、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观察RGP组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RGP组的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平均为4.38±0.41,首次配戴RGP当dRGP矫正视力平均为4.60±0.22,差异有显著性(t=10.11,P<0.01);经弱视治疗后1,3,6mo后,RGP组视力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总有效率RGP组分别为68%,82%,86%,对照组分别为7%,21%,28%,两组同期疗效比较均具显著性差异(P<0.01,χ2检验)。在随访期间,未发现角膜上皮损伤或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RGP矫治大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与框架镜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为弱视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快速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11.
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难治性弱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小燕  张然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7):1337-1339
目的:研究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RGP)在难治性弱视患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治疗难治性弱视 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对98例98眼难治性弱视患者,根据自愿原则给以配戴RGP镜及继续配戴框架眼镜,并继续予以正规弱视训练6mo,观察两组的弱视治疗效果(当天,1,3,6mo矫正视力)及RGP组并发症。 结果:RGP组同期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组提高明显;治疗6mo后,RGP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框架眼镜组,且RGP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治疗难治性弱视患者,配戴RGP比配戴框架眼镜能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颖  刘焰东  雷澄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246-2245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5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0d"就诊,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VOD:0.6,VOS:0.4,双眼前节(-),眼压正常,眼底:右眼视乳头色红,边界清晰,C/D=0.3,视网膜各象限可见线状及点状出血,沿血管分布,视网膜静脉增粗,迂曲,黄斑反光欠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右眼视乳头呈强荧光,晚期荧光渗漏,视网膜散在荧光遮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不同部位和程度角膜穿通伤后角膜瘢痕致不规则散光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外伤性角膜瘢痕患者框架眼镜矫正视力差、除外重要眼底病变者44例(44眼)。方法 患者每日至少戴RGP 8小时。戴RGP前及戴6个月后进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瘢痕部位分角膜中央(26眼)、周边(16眼)及角膜缘(2眼)三组;根据瘢痕程度分为云翳(11眼)、斑翳(24眼)和白斑(9眼)三组;根据晶状体状态分为有晶状体眼(17眼)、人工晶状体眼(8眼)和无晶状体眼(19眼)三组。各组角膜地形图显示的角膜散光值无统计学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患者戴RGP前框架眼镜最佳矫正视力与戴RGP 6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主要指标 LogMAR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戴RGP后6个月,角膜中央、周边及角膜缘三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0.34)、(0.21±0.28)、(0.18±0.04),与框架眼镜视力进行比较前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2.907,P=0.003)、(t=2.213,P=0.011)、(t=0.772,P=0.052)。戴RGP后6个月云翳、斑翳和白斑三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8±0.22)、(0.36±0.33)、(0.37±0.36),与框架眼镜视力进行比较斑翳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1.232,P=0.261)、(t=2.251,P=0.025)、(t=0.663,P=0.507)。戴RGP后6个月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三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8±0.36)、(0.39±0.31)、(0.23±0.25),与框架眼镜视力进行比较各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2.021,P=0.022)、(t=2.718,P=0.009)、(t=2.059,P=0.017)。结论 与框架眼镜矫正相比,非角膜缘部位的角膜瘢痕更适合RGP矫正,角膜斑翳比云翳、白斑更适合RGP矫正。(眼科, 2020, 29: 350-354)  相似文献   

14.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2-03/2014-05期间我院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78眼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90眼和对照组60例88眼,观察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分析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对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散光程度无差异(P>0.05);术后1,2,3,4wk时,观察组患眼视力高于对照组(0.49±0.09 vs 0.34±0.07,0.76±0.11 vs 0.42±0.04,0.95±0.14 vs 0.59±0.08,1.09±0.18 vs 0.74±0.10),散光程度低于对照组(0.96±0.12 vs 1.85±0.28,0.68±0.08 vs 1.51±0.23,0.54±0.08 vs 1.23±0.19,0.42±0.07 vs 0.91±0.14);年龄≧45岁、室内工作、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3~5 mm患者的视力水平更高、散光程度更低。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有助于改善视力水平和散光程度,且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受到年龄因素、工作环境以及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距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朱江  黄振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99-2102
目的:运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 OQASⅡ)评价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泪膜及视觉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6/08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儿童23例39眼。观察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球镜度数、柱镜度数、Schirmer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me,BUT)、客观散射指数( object scatter index,OSI)、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 modulate transter function cut off,MTF cut off)及客观泪膜质量的变化。
  结果: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UCVA分别为0.23±0.10、0.81±0.23、0.99±0.11、1.01±0.09、0.95±0.14,戴镜后较戴镜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36,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球镜度数分别为-2.83±1.34、-0.63±0.82、-0.12±0.20、-0.03±0.10、-0.10±0.30D,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0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柱镜度数分别为-0.12±0.21、-0.13±0.22、-0.12±0.21、-0.14±0.26、-0.21±0.2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5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 时的Schirmer I试验结果分别为19.05±3.67、19.13±4.60、17.60±3.39、17.51±2.86、17.56±4.40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88,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1wk, 1、3、6 mo时的BUT试验结果分别为11.15±1.81、8.90±1.93、8.31±1.84、7.00±1.78、5.95±1.49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1,P<0.01)。戴镜前及戴镜后1wk,1、3、6mo时的MTF cut off分别为40.89±7.04、33.47±8.61、33.48±7.38、33.08±8.88、33.24±10.31c/deg,OSI值分别为0.40±0.15、0.76±0.38、0.76±0.32、0.86±0.32、0.83±0.51,客观泪膜质量分别为0.80±0.23、1.25±0.51、1.28±0.47、1.29±0.53、1.40±0.65,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F=6.16、19.23、10.62,P<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快速降低球镜度数,提高UCVA,对泪液基础分泌无影响,但可以缩短泪膜破裂时间,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影响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比较青少年近视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的变化情况。

方法:选取10~16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240眼,根据屈光矫正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对照组(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120眼,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mo的调节反应。

结果:共有113例患者226眼完成该研究,其中试验组54例108眼,对照组59例118眼。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的调节反应均表现为调节滞后,且调节滞后量随着配戴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mo的调节滞后量分别为(1.22±0.47、0.91±0.39、0.77±0.40、0.65±0.32、0.51±0.22)D、(1.23±0.48、1.05±0.41、0.90±0.49、0.83±0.46、0.69±0.33)D; 测量时间对各组调节滞后量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F=195.229、142.361、 323.484,P<0.05),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调节滞后量的影响也有统计学意义(F=11.222,P<0.05),但眼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调节滞后量的影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F=0.025、0.023,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戴镜前调节滞后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P>0.05),试验组戴镜后1、3、6、12mo的调节滞后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7、 -2.241、 -3.522、-4.587,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和配戴框架眼镜都能改善调节反应,减少调节滞后量,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要优于配戴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