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即刻评价封堵疗效,并于术后45天,90天随访观察左心耳和房间隔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及双盘式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即刻封堵效果满意,房缺封堵器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无残余分流,WATCHMAN封堵器符合PASS原则,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填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13例患者无新发脑卒中者;未发现心功能恶化者;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未发现左心耳封堵器残余分流加重及器械表面血栓。其中1例患者自行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近、中期的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6岁,(平均26.6岁).选用封堵器直径为26~34mm(平均为30.4mm)封堵,术后给予抗生素、肝素、阿斯匹林等.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成功.1例术中发现微量左向右分流,其余4例无残存分流.术后7天出院,无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500例使用Amplazt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5年5月5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08 例,女292 例,年龄2-65岁(平均15.5岁),室间隔缺损88 例,房间隔缺损300 例,动脉导管未闭106 例,肺动脉瓣狭窄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3 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 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S,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术前的筛选,术中监测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结果 总成功率96.8%,室间隔缺损 4例失败,房间隔缺损8 例失败,动脉导管未闭4 例失败,住院时间3-7天,全组介入治疗患者门诊行心彩超、心电图、胸部X片随访1-3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经皮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恢复快、疗效确切,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同时国产封堵器价格低,封堵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并发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时行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并发房颤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评估术中安全性及即刻手术疗效,并于术后的第45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同斌 《心脏杂志》2018,30(3):338-339
正1对象与方法患者女性,44岁,因"活动后气短1年半"于2017年3月10日入院。1年半前患者上楼2~3层即出现明显气短,无晕厥、紫绀、双下肢水肿。就诊于我院呼吸科,经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即给予口服"波生坦125 mg,2次/d、华法林3.125 mg,1次/d",治疗8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的根治手术已经建立了25~43年.晚近25年,约有50万以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经过内科和/或手术治疗而进入了成年.在美国,每年约有370万新生儿,每1,000名婴儿中约有8名患先天性心脏病,其中还不包括二尖瓣脱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孤立性肺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合在一起,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60%.约1/2~2/3的患者经过手术治  相似文献   

10.
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预激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27岁。间断劳力性呼吸困难,伴心悸、头晕、恶心等不适1年。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预激综合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遂对其行ASD、PDA封堵术和射频消融术,手术成功,术后随访,缺损部位已无残余分流,亦无心动过速发作。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 ,39岁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 (房缺 )修补术后 10年 ,发作性心悸 2年入院。患者于 15岁时体检发现“房缺” ,当时无特殊不适。 1989年在外院行心脏直视下房缺修补术 ,手术过程不详。术后 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 ,发现房间隔修补处撕裂 ,房缺修补术后再通 ,未做进一步处理。 1997年 3月起 ,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心悸、胸闷 ,多次心电图检查示心房扑动 ,呈 1∶1或 2∶1传导 ,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此次因拟行房缺经导管封堵术而入院。查体 :体温 36 4℃ ,脉搏72次 /min ,血压 10 5 / 70mmHg (1mmHg=0 133kPa)。神志清楚 ,自…  相似文献   

12.
房问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近年来,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已经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封堵术后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成为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命的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在3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中,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间隔缺损患者.女性、植入较大的封堵器、术后残余分流以及肺动脉压增高则是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封堵器结构、应用阿司匹林等相关.该文就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处理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35岁.4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短、腹胀不适,与活动无明显关系,于外院就诊,诊断"心衰",予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2月前来我院就诊.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于13年前曾因缩窄性心包炎行心包剥脱术,术后一般情况好,夜间能平卧,无憋醒.近2年来偶有胸闷、气短,下肢水肿.外科认为目前针对缩窄性心包炎没有外科手术指征,建议行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5.
正患者,男,62岁,农民,因"腹胀伴下肢水肿1年余,加重6d。"于2018-02-12入院。患者于1年前因饮酒后腹部胀满不适,双下肢轻度水肿,血糖升高,伴黄疸,在我院糖尿病科拟"2型糖尿病,黄疸性肝炎"住院治疗,经积极治疗后好转出院,住院期间CA125明显升高,经护肝,利尿等治疗后,CA125下降明显,之后未重视。6d前无明显诱因腹部急剧增大,腹胀难忍,饮食量减少,恶心,无呕吐,全身乏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1016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16例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手术方法和结果。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364例,房间隔缺损(ASD)199例,室间隔缺损(VSD)270例,肺动脉瓣狭窄(PS)10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8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2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侧支5例。结果技术成功率98.6%(1002/1016),全组无死亡。随访1~6个月,封堵器位置固定,无移位或破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低,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恢复快等特点,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理想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及长期疗效。方法研究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000年5月至2013年12月间经导管介入治疗的159例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D)、右心房横径(RALD)及估测肺动脉收缩压,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和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径结果选择适当的封堵器。结果入选159例患儿,其中中央型房间隔缺损143例,近上腔型房间隔缺损5例,近下腔型房间隔缺损11例。入选患儿中房间隔缺损合并其他畸形17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159例患儿中156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8.1%),未成功的3例均为缺损下腔静脉缘残端不足(小于5 mm)。患儿房间隔缺损最大径(10.2±2.5)mm,封堵器直径(11.7±3.6)mm,输送鞘8.5(7~10)F。导管操作时间(15.6±2.2)min。随访时间为(7.4±2.1)年,时间范围为1个月~13年,随访期间患者无封堵器脱落或移位,也无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随访过程中,4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1例患儿在术后第2天出现二度1型房室传导阻滞,予地塞米松治疗7 d后恢复窦性心律;2例患儿分别在术后的第1年和第5年发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在分别随访2年和4年中未发现进行性加重。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3例新发的三尖瓣轻度反流和7例少量残余分流(宽约1~2 mm),发现三尖瓣轻度反流患儿在分别随访的1年,3.5年及10年中未发现反流加重及右心扩大,发现残余分流患儿有2例在1个月后恢复,4例在3个月后恢复,1例在1.5年后恢复。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1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下降[(53±11.2)mm Hg vs.(32±4.8)mm Hg,P<0.01;1 mm Hg=0.133 k Pa],右心负荷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13.7±4.3)mm vs.(11.5±3.2)mm,P<0.01;右心房横径:(31.5±5.3)mm vs.(28.6±5.6)mm,P<0.01)。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婴幼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技术,长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46岁,(平均26.6岁)。选用封堵器直径为26-34mm(平均为30.4mm)封堵,术后给予抗生素、肝素、阿斯匹林等。结果:全部病例一次成功。1例术中发现微量左向右分流,其余4例无残存分流。术后7天出院,无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闭合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07~2008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114例,其中发生术中术后封堵器脱落6例;审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75例,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发生封堵器脱落患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进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王慧深,李渝芬自1967年Porstmann等[1]用导管法经股动脉置入塞子,成功堵闭第1例未闭动脉导管(PDA)后,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缺损的研究成为非开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