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书评     
人类进入21世纪后,由于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类别迥然不同的新型药物和生物技术产品不断问世。同时,由于发现了COXⅡ抑制剂类非抗心率失常药物所致的Q—T间期延长;中药马兜铃酸及其功能代谢产物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基因治疗产品导致白血病等新的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如何科学地预测和评价新药、中药及生物技术产品,以及其他新的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危害的可能,提供它们的应用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安全影响的科学依据,即系统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实为决定新药能否进入市场、应用于人类的前提与决定性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药新药处方发现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新工具一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并详细阐述应用此方法进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建立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快速筛选出中药核心组合;对筛选出的中药核心组合进行专家判断,从而确立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此方法的应用将为中药新药处方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药新药处方发现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新工具一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并详细阐述应用此方法进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建立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快速筛选出中药核心组合;对筛选出的中药核心组合进行专家判断,从而确立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此方法的应用将为中药新药处方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的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研究思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对中药新药处方发现模式及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新工具-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并详细阐述应用此方法进行中药新药处方发现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建立病证方剂数据库;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快速筛选出中药核心组合;对筛选出的中药核心组合进行专家判断,从而确立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此方法的应用将为中药新药处方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分子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物学技术为中药的研究提供了诸多的技术手段 ,使中药在保留整体、宏观优势的同时取得现代科学的微观分析 ,从而推动了中药研究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虽然基因工程技术诞生的时间短 ,但其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都已被生命科学各相关学科 (包括药学在内 )广泛应用。中药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同样可借鉴其新观念和新技术 ,从基因角度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和毒理以及用基因芯片技术来筛选中药新药。现将现代分子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做一综述。1 基因组学与中药开发人类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与中药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药物靶标的发现与验证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靶标的发现和验证是新药研发的第一步,也是药物筛选及药物定向合成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以及RNA干扰、噬菌体展示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药物靶标的发现和验证技术日新月异.该文综述了在基因水平、转录水平、蛋白水平药物靶标发现和验证的各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7.
用分子中药组学技术研究四物汤补血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药复方的多重作用及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出发,作者提出“分子中药组学”的概念,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分子中药组学的关键技术是化学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用分子中药组学策略发现了四物汤补血的物质基础是多糖、川芎嗪、阿魏酸和芍药苷, 补血作用的分子机理是影响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用分子中药组学技术研究四物汤补血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药复方的多重作用及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出发,作者提出“分子中药组学”的概念,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分子中药组学的关键技术是化学组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用分子中药组学策略发现了四物汤补血的物质基础是多糖、川芎嗪、阿魏酸和芍药苷,补血作用的分子机理是影响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点及常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是新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新药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中药,主要包含新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以及复方制剂等。其中,有效成分新药的药用物质基本清楚:与化学药类似,不同点是:中药有效成分中的杂质大多为主成分的结构类似物,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大多相似,故对限度控制的要求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钱会南 《中医杂志》2003,44(3):167-169
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发展的启示,中医体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思考,中医体质研究展望等方面,探讨了中医体质研究与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的相关联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提出借鉴基因组学及蛋白组学研究成果,利用其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尝试从新的视觉系统,深化对体质特性及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预防及个体化诊疗的认识,对推动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谢组学是全局性研究小分子代谢物的一门科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复杂体系。代谢物是药用植物代谢合成的产物,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随着本草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中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将会迎来蓬勃发展。该文介绍代谢组学技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及药用植物代谢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药用植物鉴别和质量评价,品种选育和抗逆研究,代谢途径解析,代谢网络、代谢工程研究及合成生物学研究。通过整合本草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最终为药用植物品种选育、创新药物研发和质量安全性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金莲花由于其清热解毒作用在中药及蒙药中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药食两用药物,金莲花已经引起了生药学家、药理学家、天然药物学家、营养学家等的广泛兴趣。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发展较快,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有效成分的归属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金莲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结合本研究组对金莲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几十年有关金莲花的研究报道,对金莲花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文章采用文献回顾、归纳总结法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工作者红外光谱法在药物(化学药物和中药)定量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在简要回顾红外光谱法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红外光谱法合偏最小二乘法、一阶导数、二阶导数、神经网络等法进行各种药物的无损分析,并与传统方法UV法、HPLC法等进行比较,相关系数好,准确度高。文章还指出红外光谱法在食品、农药、气体、共聚物、化学化工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法除应用于定性分析外,基于其自身诸多优点,也能作为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化学计量学是一门新兴的化学分支学科,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的各个领域。它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优化化学量测过程,通过解析化学测量数据,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物质系统的化学信息及其他信息。近年来,中药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中药研究中,如何阐释多样的化学组分与其药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点难题,严重制约了中药现代化发展。化学计量学将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引入化学研究,为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该文就近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在中药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展开综述,详细介绍了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BP神经网络、径向基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包括基本原理、 研究内容以及优缺点,最后,简要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从中药配位化学的提出和配位化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药新药开发及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论述了配位化学在中药研究中的特殊作用。从而提出现代中药研究必须打破传统的中药研究模式,树立整体观思想,从配位化学的视角来研究中药配合物的形成机制、稳定性、药动学过程等,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16.
郭立玮  付廷明  李玲娟 《中草药》2011,42(11):2165-2172
鉴于中医药复杂巨系统求解过程在数学上的不可描述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化学与粉体材料科学理念与方法,以由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物质组成的复方丹参制剂处方为模型药物,采集有效部位物料体系的物理化学特征参数(有关化学成分的熵、焓、表面能、电性等)、相关复合工艺特征参数(操作温度、搅拌速度、包覆时间等)及目的产物复合粒子性能特征参数(微结构参数与生物药剂学性能)等数据,建立中药复合粒子设计与制备工艺小型数据库,应用中药学、计算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中药粒子复合技术"的规律,探索中药复合粒子制备工艺微/纳米尺度有序组合机制,尝试以现代物理化学手段调控中药多元组分微结构及性能。为中药复方体系实现"表征参数检测—工艺过程参数筛选—目的产物性能优化"提供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7.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hemistry of taxol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anticancer drug taxol (1) is briefly described, and recent studies of its chemistry and tubulin-binding conformation are then presented.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side chain attachment to baccatin III (3a), the effect of oxygenation of the taxane ring system on bioactivi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oxetane ring for bioactivity, the synthesis of a C-6/C-4 bridged analogue, and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side chain when taxol is bound in a complex with polymerized tubulin.  相似文献   

18.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经验的载体,其配伍规、组方原则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方剂药理研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方剂的研究难度很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加以研究对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对方剂加以研究分析时应注重,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运用现代系统论思想,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由简到繁,由宏观到微观,促使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科学结合,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近年来对于方剂药理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方研究、拆方研究、同类方剂对比研究、方剂剂型研究、煎服法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将方剂药理研究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复方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效的推进了方剂学发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及优势,但有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整体观念、现代技术研究脱离中医理论存在局限性,整体与局部脱节,宏观与微观脱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等,因此通过对以上实验研究方法加以探讨总结,明确中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以期促进方剂研究更加合理有效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避免局限性,促进方剂药理研究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药物开发的新领域--芋螺毒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毒素是很有价值的药物或药物导向化合物,芋螺毒素是生物毒素中迅速发展的新领域。由于芋螺毒素的高丰度、化学多样性、强专一性作用等突出特点成为创新药物发展的宝库,芋螺毒素可以区分、识别许多离子通道与神经受体的不同亚型或异型结构体,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芋螺毒素作为镇疼药物、抗癫痫药物已进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0.
动物药是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制药业的发展,制剂新技术的运用,许多动物药突破了自身理化性质的限制,充分发挥药效,预示着动物药的广阔发展前景。对动物药的历史概况、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