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78例2型糖尿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观察组进行连续3个月糖尿病教育。结果:观察组第3个月末糖化血红蛋白、胆周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每周主动运动和监测血糖的频次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糖尿病人进行糖尿病教育可有效提高病人自控水平,有利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与高血糖、高胰岛素、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对56例糖尿病合并胆结石患者与56例糖尿病不伴胆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患者BMI、胰岛素、C肽及餐后2小时血糖显著高于不伴胆结石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不伴胆结石组(P〈0.01),而两组糖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TCL、LD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低HDL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结石的易患因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及早纠正以上因素势必减少胆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然疗法对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加用自然疗法 ,定期复查空腹血糖 ( FBG)、餐后血糖 ( 2 h PBG)及糖化血红蛋白 ( GHb A1c) ,以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疗效。结果 :完成 FBG检测者 76例 ,FBG从 1 0 .1 7± 2 .84mmol/L降至 6.49± 0 .1 9mmol/L,P<0 .0 0 1 ;完成 2 h PBG检测者 47例 ,2 h PBG从 1 5 .0 2± 0 .5 1 mmol/L降至 9.45± 0 .2 9mmol/L,P<0 .0 0 1 ;完成 GHb A1c检测者 36例 ,GHb A1c从 9.5 6%降至 6.93% ,P<0 .0 0 1。口服降血糖药用量减少 7.2 2 %。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自然疗法治疗 2型糖尿病疗效好、无副作用、方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前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的掌握。方法:建立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病史、既往有无高血压、高血脂、有无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有无低血糖的发作,对药物治疗有无了解,血糖监测的频率及是否检查过糖化血红蛋白进行调查;入院后对所有患者完善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检测。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饮食控制和糖尿病教育的不足50%;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知晓率为27.7%;曾经查过糖化血红蛋白的占38.2%,其中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的占59.1%;存在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占58.3%;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和餐后血糖大于7.8 mmol/l的各占39.6%和49.7%。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缺乏及对慢性并发症的知晓率低,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难以治疗达标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长沙市10个社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个,共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48人为研究对象。干预组予以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对照组予以常规社区教育,干预期均为一年半。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予以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FPG,2hPG,HbA1c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P<0.01)。干预组FPG,2hPG,HbA1c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FPG改善不明显(P>0.05),2hPG,HbA1c改善较明显(分别P<0.01,P<0.05)。结论: 系统性自我管理教育能有效改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何兴华 《西部医学》2006,18(2):199-199
空腹血糖检查能发现漏治的中晚期糖尿病患者,这也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但有相当多的糖耐量减低者症状尚不明显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却难免漏诊。因糖尿病早期虽然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受到了轻度损害,但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由于进餐后饮食被胃肠道消化吸收,血中葡萄糖含量显著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对胰腺功能受损或缺陷,胰岛储备功能减弱,胰岛素分泌量不足以代谢体内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的人,餐后血糖水平就会较正常人升高。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mmol/L时,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诊糖尿病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后就诊于天津北辰医院的168例初诊糖尿病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并测定两组的空腹、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计算均值,将HbA1c按照5%~8%、8%~11%、11%~16%分组,应用SPSS13.0 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检验各组与FPG及2hPG的相关性.结果168名研究对象中,空腹、餐后2h血糖、及HbA1c均值分别为为10.47mmol/L、10.42 mmol/L、8.56%,空腹、餐后2h血糖均与HbA1c成正相关,P值分别为0.474、0.457,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5%~8%组,HbA1c与餐后2h血糖相关性更大,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68例初诊糖尿病患者的HbA1c与空腹、餐后2h血糖均呈正相关,当HbA1c相对不很高时(5%~8%),受餐后2h血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糖代谢紊乱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200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成年住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分布和糖代谢的检测现状。方法 以空腹血糖(FBG)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BG)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检索参数,通过HIS系统提取2006年非内分泌科出院的所有成年住院患者(≥18岁)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出院诊断,FBG,2hPBG,HbA1c等。根据出院诊断将研究对象定义为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FBG,2hPBG和HbA1c的检测率分别为83.5%,3.3%和5.0%;在非糖尿病患者中,联合检测FBG和2hPBG,糖代谢异常检出率为45.7%,其中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分别为16.5%和29.2%;其中>60岁组的糖代谢异常者占55.3%,明显高于≤60岁组的37.7%( =27.7,P<0.05)。结论 大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常规对这些患者同时进行FBG和2hPBG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11.
1病例报告 患者女.62岁,因四肢无力10天,尿频,全身酸痛,发热4天于2004年6月7日入我科。该患者2003年10月24日因吞咽困难、呛咳就诊后以“脑干梗死”一直保留胃管鼻饲饮食,以米糊类食物为主,很少食蔬菜、水果、肉、蛋。有时可经口少量饮水(约5~10ml),不呛,可吃小块饼干。平常自觉双腿无力,下蹲、站立费力。入院10天前步行3~4km后突然瘫倒在地,不能站立,双臂不能上抬。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40~70岁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共9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来自新华医院体检中心的年龄与性别匹配的471例非糖尿病人群(non-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on-T2DM)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血清CEA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年龄、血压(blood pressure, BP)、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餐后2h血糖(2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h-PG)、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 FC-p)、餐后2h C 肽(2h postprandial C-peptide, 2h C-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HOMA-I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糖尿病病程与血清CEA的相关性,探讨无恶性肿瘤的T2DM患者血清CEA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患者血清CEA异常者约占11%,Non-T2DM组血清CEA异常者约占4%,T2DM患者组血清CEA水平明显高于Non-T2DM组[2.62(1.82,3.83) vs 2.14(1.51,2.96)ng/mL,P<0.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EA与年龄、HbA1c、FBG、2h-PG独立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HbA1c、FBG、2h-PG是血清CE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的OR值和95%CI分别为HbA1c: OR=1.338,95%CI(1.198~1.495), FBG: OR=1.102, 95%CI(1.016~1.195), 2h-PG: OR=1.065, 95%CI(1.009~1.123)。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将HbA1c≤7%时血清CEA水平作为参考,当8%≤HbA1c<9%时,血清CEA升高的风险是参考的3.459倍(95%CI: 1.373~8.713)。当HbA1c≥9%时,其OR值是5.084(95%CI: 2.230~11.589)。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EA水平明显升高,年龄、HbA1c、FBG、2h-PG是其独立危险因素,HbA1c对CEA的影响最大,提示血糖控制越差,血清CEA水平越高,当HbA1c≥8%时,T2DM患者血清CEA升高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基层综合护理方法 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社区医院门诊2019年7月—2019年11月的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FPG、2 hPG、HbA1c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生化指标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9月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2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9.87±2.15)mmol/L,餐后2 h血糖(17.61±2.75)mmol/L,糖化白蛋白(32.72±3.45)%,糖化血红蛋白(9.96±2.32)%,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4.80±0.62)mmol/L,餐后2 h血糖(6.15±0.74)mmol/L,糖化白蛋白(12.31±1.28)%,糖化血红蛋白(4.72±0.61)%,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空腹血糖检出率为82.81%,餐后2 h血糖检出率为92.19%,糖化白蛋白检出率为84.38%,糖化血红蛋白检出率为95.31%,四项生化指标联合检出率为100%。观察组中,糖化血红蛋白<7.0%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糖化血红蛋白7.0%~8.0%时,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糖化血红蛋白8.0%~9.0%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餐后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社区干预的意义.②方法 将社区管理在册的4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为7.1~11.1mmol/L和>11.1mmol/L中的62例为干预组,开展健康行为指导,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供适宜个体的饮食、运动处方,进行血压(SBP、DBP )、体质指数(BMI)、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跟踪1年后进行对比,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③结果 干预前后血压的变化与血糖变化之间没有必然关系,血压没有受到餐后血糖波动影响;干预前后体质指数(BMI)变化不同;干预前后2HPG、GHbA1C、TG、TC及血流变学指数较前好转(P<0.05).④结论 糖尿病患者必须重视对餐后血糖监测.长期餐后高血糖可以更敏感反映糖代谢紊乱,更加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加重了胰岛β功能障碍,逐渐发展为空腹及餐后血糖都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100g馒头餐试验,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值进行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采用稳态模型(HOMA-β和HOMA-IR)进行计算。结果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与HOMA-IR(分别r=0.364,P<0.01;r=0.312 P,<0.01)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r=0.358,P<0.01;r=0.344,P<0.01)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分别r=-0.442 P<0.01,r=-0.311 P<0.01)。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814 P<0.001)。结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对空腹血糖有着较大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口服降糖药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至今已公开发表的关于比较瑞格列奈和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应差异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取临床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7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空腹血糖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Z=0.28,P=0.78,WMD=0.04(-0.25,0.3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餐后2小时血糖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Z=5.54,P<0.00001,WMD=-1.91(-2.58,-1.2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糖化血红蛋白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Z=1.33,P=0.18,WMD=-0.19(-0.47,-0.0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低血糖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Z=3.63,P=0.0003,WMD=0.24(0.11,0.52)。结论瑞格列奈与格列齐特相比,降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的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可使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降得更低,同时降低低血糖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2006~2008年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37例,男14例,女23例;年龄28~80岁,平均58.54±11.41。其中60岁以下28例,〉60岁9例。病程2~20年,平均9.45±5.73年。空腹血糖10.60~19.18mmol/L,平均13.87±3.0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20~24.20mmol/L,平均16.50±3.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7.2%-10.12%,平均8.37%±0.74%。体重指数24~28kg/m2。接受治疗时间11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探讨其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某三甲医院4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运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自我管理行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并了解其相关性。结果:本组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与空腹血糖(r=-0.172,P<0.01)、餐后2 h血糖(r=-0.099,P<0.05)、糖化血红蛋白(r=-0.188,P<0.01)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低,临床上可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进而达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检测在糖尿病诊断、治疗、血糖控制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122例作为治疗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及HbA1c。结果:治疗组PBG、2 h PBG和HbA1c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bA1c与FPG及2 h PBG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相关性。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及治疗方案调整均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糖尿病患者应常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