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意义。方法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157例患儿通过临床观察、心电图、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及心肌肌钙蛋白I的测定进行分析。结果 34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引起心肌损害157例(45.91%);心肌损害患儿中,CK-MB增高125例(79.6%),HBDH增高135例(85.9%),心肌肌钙蛋白I增高110例(70%),心电图改变60例(38.2%)。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部分患儿可引起心肌损害,存在血清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I和心电图异常,应早期进行护心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徐飞  杨凡  廖永晖  贾伟  杨磊  千年松  赵宏 《海南医学》2014,(8):1114-1117
目的探讨闭合性心脏创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将75例心脏创伤区患者用院前评分中的创伤指数(TI)量化伤情分为轻中度伤(36例)、重度伤(23例)、危重伤组(16例)。胸片、心电图、彩超、血清学检查均在伤后24h内进行,重点观察患者24h内、1d、3d、5d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心肌肌钙蛋白T(eTnT)、血清心肌酶(CK-MB)的动态变化,严密监护及控制心律失常,视病情选择治疗方案。结果本组病例痊愈70例,死亡5例。ECG与血清cTnI、cTnT和CK-MB含量的变化比较,ECG在预测心肌损伤时具有很高的灵敏性,cTnI、cTnT异常时则对心肌损伤具有很高特异性。结论心脏闭合性创伤易误诊、漏诊,eTnI、cTnT、CK-MB和心电图结合影像检查可以大大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伴随的心肌损伤情况与诊断指标。方法肠炎患儿90例,经病原学诊断,54例为轮状病毒性肠炎,36例为非轮状病毒肠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用免疫亲和层析法测定血清肌钙蛋白值,并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 5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中,33例(61.1%)存在心肌损伤,患儿的血清谷草转氨酶(67.98±12.73U/L)、肌酸磷酸激酶(55.12±11.09U/L)、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289.26±23.18U/L)均升高,且明显大于非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的升高有高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伴随有心肌损伤情况,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作为近期心肌损伤的诊断指标比其他几种生化指标的敏感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西宁地区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海拔2260m)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早期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分析西宁地区18例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胸部创伤合并心肌挫伤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心脏损伤。正确认识心肌挫伤,采取正确的诊治方法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结论:西宁地区的环境条件使胸外伤致心肌挫伤较常见,但由于症状不典型,常被合并伤掩盖、容易漏诊。强调及时确诊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血清肌钙蛋白T(CTnT)是近年来发现的一项反映心肌损伤及心肌细胞坏死的标志物,其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早期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越来越重要。因此对我科2005—2006年收治的3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AOPP)早期CTnT测定进行分析.对早期有心肌损伤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并与此前我科治疗的同等情况下3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比较.观察其有无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艳彬 《中外医疗》2014,(21):23-25
目的:对骨骼肌疾病患者血清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测定的诊断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整理分析2012年9月1日-2013年9月1日该院经检测血清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含量升高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40例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以上163例临床标本可分为骨骼肌损伤组(41例)、心肌损伤组(42例)、肝细胞损伤组(40例)、健康对照组(40例)四组。分别检测其血清转氨酶和肌酸激酶的含量。结果心肌损伤引起的AST变化最大,阳性率为73.16%,明显高于另外骨三组的阳性率,39.02%、45.00%、0.00%;肝损伤组的ALT含量变化最大,其阳性率为80.00%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的31.70%、28.57%、0.00%;而骨骼肌损伤组引起的AST、ALT、CK含量变化都较为中等,其中CK的阳性率为80.95%高于其他各组的36.59%、5.00%、0.00%。轻度、中度、重度骨骼肌损伤可使得CK的含量达(876±572)、(9875±3420)、(20341±4597)U/L明显高于无损伤的正常人,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骼肌损伤、心肌、及肝细胞损伤性疾病都能导致血清中转氨酸酶及肌酸激酶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CPK(血清肌酸磷酸酶)变化及心电图改变。方法:对78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血清CPK含量在伤后10天内作动态观察及心电图改变,来判断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结果:脑外伤早期即出现CPK含量升高,1天达到高峰,且重型组血清酶含量明显高于轻中型组。三组间心电图均有改变,且重型组心电图发觉的发生率远高于轻中型组。结论:脑外伤后有一定程度的心肌损害,表现为血清CPK含量的活性改变,也可诱发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引起心电图改变,通过观察CPK变化及心电图改变可判断损伤的程度及预后指标估计,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脏创伤的临床特征及抢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创伤的临床特征及抢救处理原则。方法;对1988年9月-2000年8月我们收治的16例心脏创伤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创伤16例,包括心肌挫伤5例,心脏穿透伤11例,即时诊断符合率68.75%,(11/16),延时诊断5例,分别为:心肌挫伤4例,其中并发迟发性血心包2例;心脏穿透伤1例,全组治愈14例,死亡2例。结论:心脏损伤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出血体克型;心包填塞型;迟发出血型;心肌挫伤型。强调应警惕临床并不少见的迟发出众型及心肌挫伤型的发生。心脏穿透伤抢救的关键是快速诊断和手术止血,心包穿刺,x线检查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心脏穿透伤的诊断,根据物理检查及创口行程可适当放宽心包探查或剖胸探查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心肌钙蛋白I及心电图(ECG),评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程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即刻血清cTnI、24h血清cTnI,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TnI正常组(61例)与cTnI升高组(19例),入院即刻及24h行18导心电图检查;入院时NIHSS评分和第14、60天改良Rank’s评分,记录60d内临床死亡终点事件。结果第60天两组改良Rank’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nI升高组心电图异常率100%,cTnI正常组心电图异常率5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电图缺血样改变的比率cTnI升高组显著高于cTnI正常组(P〈0.05);第60d血清cTnI升高组的病死率(36.84%)高于cTnI正常组(8.20%)(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伴发cTnI升高的发生率较高,心肌钙蛋白I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急性脑梗死伴发心肌损伤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电图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探讨ST段下降率在判定其早期心肌再灌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值( CK-MB),据其判断心肌灌注情况,同时观察ST段偏移峰值及ST段下降率。并比较分类所有患者心电图表现。结果:根据CK-MB结果,其中治疗后心肌再灌注42例、低心肌灌注13例、心肌无复流55例,。治疗前ST段偏移峰值均无明显差异,心肌再灌注组ST段下降率显著高于低心肌灌注组及心肌无复流组(P<0.05、P<0.01)。所有心电图中,正常26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者94例,其中:T波改变78例、ST段改变56例、等位性Q波36例、急性损伤阻滞52例、窦速32例、窦缓26例、房室传导阻滞18例。结论:ST段下降率能够良好的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能早期、准确的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一氧化碳( CO)中毒病人早期血清心肌酶与心电图变化,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4例急性CO中毒患者治疗过程中心肌酶谱与心电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急性CO中毒患者心肌酶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不同程度CO中毒者血清心肌酶检测差异非常显著( P <0.01),中毒程度越重血清心肌酶越高。结论:CO中毒病人早期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心电图有不同程度改变。通过观察CO中毒患者心肌酶与心电图改变有助于了解心肌损害程度及损伤是否继续存在,对指导制定抢救措施意义重大,并可作为药物治疗的观察指标,为判断疗效和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CK-MB和CTnT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文 《华夏医学》2006,19(3):545-546
心肌酶学检查作为心肌损伤的指标,在小儿心肌炎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临床上常以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异常增高作为诊断心肌损伤的一个要指标之一.但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中常遇见血清(CK-MB)增高,而心肌损伤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的病例.近来有报道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T)对判断心肌损伤更具特异性和敏感性[1].笔者对我院85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同时行血清CK-MB和CTnT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挫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提出早期的诊断指标并评价相关指标的真实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撞击法制备心前区闭合性损伤模型。测定伤前及伤后1、6、12、24、48 h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漂浮导管、肌钙蛋白Ⅰ、CK-MB改变,依据病理结果,将创伤动物分为心肌挫伤组和非心肌挫伤组,比较上述诊断指标最早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及其真实性和诊断价值。结果:心肌挫伤后1 h心电图出现ST-T改变等非特异性改变且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75%,阴性预测值为56.2%。伤后1 h超声心动图提示EF下降、室壁异常运动、肺动脉估测压差升高等,伤后6 h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78.6%,阴性预测值为91.7%。漂浮导管检测提示,伤后1 h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明显升高且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阴性预测值为100%。伤后6 h肌钙蛋白Ⅰ明显升高且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2.3%。伤后6 h CK-MB明显升高,12 h血清CK-MB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66.7%,阴性预测值为80%。结论:漂浮导管、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均能较早检测出心肌挫伤,而肌钙蛋白Ⅰ和CK-MB则稍晚。漂浮导管检测心肌挫伤的真实性和诊断价值最好,其次为肌钙蛋白Ⅰ和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估测压差的检测,CK-MB和心电图真实性和诊断价值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莱姆病心肌损伤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初步筛查湘南莽山林区莱姆病血清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莱姆病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120名林区居民中,莱姆病患者72例,患病率为6.4%,男女莱姆病患病率分别为6.2%和6.7%,男女患病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居民莱姆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莱姆病心肌损伤患者14例,发生率为19.4%,其中男女心肌损伤比为3∶1。各年龄组莱姆病患者心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损伤出现于红斑后21d(中位数),以房室传导阻滞常见。结论莱姆病患者心肌损伤发生于早期,心肌损伤有性别差异,损伤类型以传导系统功能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伴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指导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方法:对36例重症肺炎伴心肌损害患儿进行分析。结果: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InI),心肌酶谱及心电图的异常。CInI升高33例(91.67%)。心电图异常中,室性心动过速26例(72.2%),T波改变8例(22.2%),还伴有各种早搏,束支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心肌酶谱均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有心肌损害。早期检测CInI,心肌酶谱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心肌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手术中所致十二指肠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1990年~2004年随机抽取76例肝外胆道手术病例中,有18例造成十二指肠损伤临床分析.[结果]全组有8例为十二指肠后壁损伤;10例十二指肠前壁损伤;全组病例中造成十二指肠损伤18例,发生率为23.7%(18/76);术后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5.2%(4/76);死亡2例,死亡率2.7%(2/76).[结论]肝外胆道手术对十二指肠损伤不可忽视,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损伤,应积极采取适当合理的术式,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测定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心肌轻微损伤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测最终确诊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于胸痛发作2、6、8、12、24 h采静脉血进行hs-cTnT检测,分别对UAP组与稳定型心胶痛(SAP)组及健康对照组低、中、高危险组间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UAP患者胸痛2 h既有阳性标本出现,UAP组血清阳性率为53.3%,高于SAP组的13.3%和对照组的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患者中、高危险组阳性率为78.9%和93.7%,明显高于低危险组的5.3%(P〈0.05)。结论血清hs-cTnT测定是反映患者心肌早期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对UAP患者轻微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在腹部损伤患者手术中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手术指征和手术方式,对2007年9月~2010年9月以来收治腹部损伤患者中58例腹膜后血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手术52例(89.7%),未手术6例(10.3%)。结果显示:58例腹膜后血肿手术患者死亡2例(6.3%),其余均痊愈,6例未手术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提示稳定型腹膜后血肿多见于腹膜后挫伤,可密切观察;扩张型、搏动型腹膜后血肿多见于血管损伤,进展快、范围大,多发性腹膜后血肿应及时切开血肿进行探查、止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心电图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中早期识别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入选86例术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值正常、接受择期PCI治疗单支血管的冠心病患者,通过冠脉内导丝记录患者PCI术中冠脉远端心电图,依据其是否发现有意义的心电图ST段改变分为变化组和对照组.测定患者术后8 h、24 h的cTnT、CK-MB.比较两组患者问cTnT、CK-MB水平及患者术中、术后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86例患者PCI治疗术中30例(35%)出现有意义的冠脉内心电图改变(变化组),其余56例(65%)未见有意义的冠脉内心电图变化及体表心电图改变(对照组).变化组患者术后cTnT和CK-MB明显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意义的冠脉内心电图改变对预测心肌损伤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94%,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86%.术后4周内变化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5).结论 冠脉内心电图ST段的改变有助于即刻识别PCI术中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孙希炎  迟燕燕等 《前卫医药杂志》2001,18(3):167-168,,17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全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44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恢复良好9例(20.5%),中残8例(18.2%),重 残6例(13.6%),死亡21例(47.7%)。结论 MRI检查能明显提高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是降低死残率的关键;促神经细胞代谢活化剂能明显降低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