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浅叶手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对1998~2012年收治的21例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行保留腮腺浅叶手术切除肿瘤,并对手术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采用保留腮腺浅叶手术治疗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21例患者术后无明显面部畸形、腮腺分泌功能良好,无Frey综合征;1例面神经损伤1个月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积液,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对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行保留浅叶腮腺深叶肿瘤切除术,术后面部畸形不明显,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其他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19例病人通过括脂刀(liposhaver)切除额下脂肪进行面部整形术。通过括去皮瓣下的脂肪和纠正鼻唇稻的深度。所有病人的手术均较成功,术后面部轮廓匀称,而且没有皱折。手术的时间类似于常规的脂肪吸除术。选择括脂刀套管大小及其装置需测定。没有病人面神经损伤,也没有术中出血增多及术后即刻出现血肿的情况。有一例术后五天出现小血肿,用针抽吸和加压包扎得到有效治疗。套管的大小和摆动速度可由手术者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经验进行选择。许多术者一致指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切除脂肪似乎比其他软组织容易,但也确实有可能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不同切除方式及其远期疗效,手术并发症的评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2006年手术治疗腮腺肿瘤患者病历资料75例.根据患者病变情况分别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全切除,全腮腺切除.术后随访5~10年.结果 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者术后瘢痕、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耳垂麻木的发生及腮腺功能均优于浅叶全切及腮腺全切除术.3种手术方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手术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界限清楚,直径小于2.0cm的浅叶良性肿瘤,应尽量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腮腺多形性腺瘤首次行腮腺次全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由于单纯肿瘤摘除术后复发率高达48.6%,目前大多数作者倾向于腮腺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由于腮腺与第W对颅神经平和分支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术后发生暂时性和持续性面神经功能障碍在所难免。该作者分析了24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人。其在术前均无面神经功能障碍,手术采用腮腺次全切除术及单侧颈外动脉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部轻瘫和面部麻痹的发生率分别为63.l%和5.2%。暂时性面瘫的发生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的位置、肿瘤与面神经干或分支的解剖关系、多形性腺瘤分化程度、肿…  相似文献   

5.
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全切术已成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标准术式.术后遗留面部凹陷畸形及常见的局部味觉性出汗情况,对患者的心理、工作生活和社交带来负面的影响.作者对2004~2005年采取了保留腮腺咬肌筋膜的腮腺切除术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治疗的1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切除腮腺肿瘤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保留腮腺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面部畸形的最佳方法。方法:将我院收治确诊的31例腮腺肿瘤患者分为2组,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20例(浅叶组),肿瘤包膜外0.5~1.0cm部分腺体连同肿瘤切除术11例(部分切除组)。结果:随访1~3年,浅叶组口干1例,部分切除术组无口干;两组分别有一过性额支症状1例和下颌缘支症状1例;浅叶组面部均不同程度出现凹陷畸形,部分切除组面部畸形不明显;两组随访期内均无复发。结论:肿瘤外0.5~1.0cm肿瘤与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安全可行,面部畸形不明显,腮腺功能保留良好。  相似文献   

7.
在腮腺手术中常觉掣肘者为面神经,多数腮腺手术实为这一神经的解剖术。50年前保存这一神经的方法为等待肿瘤达到一定体积,然后进行囊内解剖。25年以前,常建议找出其周围支(常为下颌支),然后向中央分离至神经干。近年则多从茎乳孔早期暴露其主干。作者提出以下手术步骤较切合实用。 1.手术时病人头部稍高于心脏以减少静脉出血,不需结扎颈外动脉。应使下颁闭合。 2.暴露半面部,以便观察前额、眼、鼻唇及颏部微小抽搐的出现。 3.作“Y”形切口,向前翻转皮瓣盖于腮  相似文献   

8.
显微镜下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显微镜下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镜下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42例。该术式较传统术式改良之处主要有:全程显微镜下手术直观准确;切口改良、美容;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和腮腺导管;只解剖暴露面神经的部分分支;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腔等。结果 42例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3例(7.1%),损伤均为暂时性;出现Frey综合征者1例(2.4%);发生涎瘘者0例;5例(11.9%)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和耳郭背部皮肤感觉减弱;术后局部凹陷不明显,患者对颜面部外观满意。术后随访1~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显微镜下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又可取得良好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改良面部除皱切口联合腮腺套在功能性腮腺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我科对32例腮腺浅叶肿物采用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实施功能性腮腺外科手术,其中4例肿瘤切除后术区缺损较大,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全部术后使用腮腺套加压包扎。探讨该入路的术野暴露、美观程度,以及面瘫、面侧凹陷等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使用腮腺套预防涎瘘的效果。结果 所有病例术野暴露良好,均能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足够的腮腺组织。术后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4例(12.5%),暂时性耳垂麻木8例(25%),均在2~3个月后缓解。Frey′s综合征3例(9.4%)。全部病例均无涎瘘发生。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对术后切口的平均客观美容满意度评分9分。4例术中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的患者术后1年复查,术区面侧与健侧相比无明显不对称性凹陷。随访24~50个月(中位随访期:3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改良面部除皱切口联合腮腺套应用于腮腺浅叶肿瘤手术,具有术野暴露良好、切口相对隐蔽、美容效果良好、切口I期愈合快、无明显并发症优点,符合功能腮腺外科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5月~2008年9月我院治疗的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患者127例,其中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48例,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79例。所有患者随访1~5年,对比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腮腺浅叶切除术组面部畸形明显,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7.7%(14/79),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44.3%(35/79),唾液瘘发生率2.5%(2/79)。腮腺部分切除术组患者术区面部畸形较轻,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4.2%(2/48,P〈0.05),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10.4%(5/48,P〈0.05),本组无唾液瘘发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面部畸形小等优点,是腮腺浅叶下极良性肿瘤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们认为大网膜能抗炎。带血管的游离大网膜移植可用于头颈部重建手术,如治疗半面萎缩(Romberg氏病),在上颌骨重建术中为移植的肋骨提供血运;还可用于充填感染的额窦腔及其它死腔,促进创口愈合。作者们共行带血管的游离大网膜移植重建头颈部手术18例,其中12例为半侧面部的整形术,详细报告了手术方法: 术前一天,给病人灌肠,全流饮食,冲洗消毒腹、面及颈部。术前1小时给病人适当抗生素。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使用两个器械台。头颈部的切口和腮腺切除术的切口大致相同,需向耳周颞部头皮延长。可选用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和面后静脉等作为接受血管。腹部的手术行腹正中或旁正中切口。从左向右,将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分离,制作大网膜瓣。通常以胃右网膜血管为蒂,因其较长,可避免损伤脾脏。在手术放大镜下游离、结扎、切断  相似文献   

12.
根治性腮腺切除适用于腮腺的高度恶性肿瘤及伴有面神经侵犯的复发性良性肿瘤患者,术中须将全部腮腺连同面神经一起切除,术后必将带来面部功能障碍和美容问题。为恢复术后面部功能,于1979~1996年对12例根治性腮腺切除患者进行了神经移植面神经重建。患者中男5例,女7例,手术时年龄15~38岁。术中先作耳前切口,再绕至耳垂下方,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延长,掀起面部皮瓣,寻找并切断穿出腮腺的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及面神经主干,各分支远端加上标记,将腮腺、肿瘤及其中的面神经作整块切除。若肿瘤已侵犯面神经主干则进行乳突切除术,游离和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在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实施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部分(或腮腺浅叶)切除术35例,观察该入路的术野暴露、美观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病例术野暴露良好,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面神经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14.3%),暂时性耳垂麻木6例(17.1%),均在1~3个月后缓解;无涎瘘;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客观美容满意度评分8.5分,所有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随访24~60个月(中位随访期:4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改良面部除皱切口应用于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野暴露良好、切口相对隐蔽、术后美容效果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二次手术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2003~2009年收治入院的6例腮腺混合瘤初次复发应用区域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再次复发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后随访2~8年。结果 6例患者均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其中1例行腮腺浅叶加部分腮腺深叶切除,1例行区域性腮腺浅叶加区域性腮腺深叶切除术,4例采用区域性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前2例有术后暂时性面瘫,3月内均恢复;前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腮腺混合瘤二次手术,瘤体2~4 cm大小的患者,区域性切除术仍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保留腮腺主导管腮腺浅叶切除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可行性.方法对45例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肿瘤及浅叶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1月、12月随访,45例中出现涎瘘1例,无复发、无患侧面部凹陷畸形、无口干症状.结论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涎瘘、患侧面部凹陷畸形及口干症的发生,是一种改良的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无注气内镜辅助下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注气内镜下利用超声刀逆行法行腮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切口取下颌角后下(第一切口)和耳垂后上(第二切口)两小切口各约2.0~2.5 cm,于颈皮瓣下分离建立手术空间和用小拉钩维持手术空间,使用高频超声刀采用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法切除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结果 18例肿瘤直径1.5~3.0 cm的腮腺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出血量10~20 ml,平均17 ml,手术时间20~90 min(平均110 min).术后1例出现暂时性轻微口角偏斜,1个月后恢复;1例发生涎腺积液,1个月后恢复.结论 无注气内镜下腮腺部分切除术创伤小,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直径<3.0 cm的良性肿瘤的一种新术式供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两种面神经解剖方法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选择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对照组(30例)选择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耳周麻木及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率分别为(33.57±21.44)min、(31.14±28.36)ml、6.25%、12.50%、15.63%、6.25%和6.25%,对照组分别为(47.31±18.52)min、(44.22±23.82)ml、6.67%、10.00%、20.00%、16.67%和6.67%。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耳周麻木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面神经麻痹、涎瘘、Frey综合征及面部凹陷畸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沿下颌缘支的逆行法相比顺行法可缩短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其中混合瘤15例,腺淋巴瘤5例。术中总干法寻找面神经,向远心方向解剖面神经颈面干、颞面干及周围支,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并转移胸锁乳突肌瓣充填腮腺缺损区。分析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没有出现涎瘘及Frey综合征,无影响容貌的瘢痕,术区无凹陷畸形。结论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切口隐蔽、面神经解剖简单,可同时行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组织缺损,具有美容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神经监测对手术并发症影响。方法 将30例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面神经监护下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叶切除及面神 经解剖术,B组行无面神经监护下腮腺浅叶或腮腺全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术。术后经0.5~3年随访,观察并发症和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情况。结果 术后并发症中皮下积液或涎瘘:A组0例(0%),B组1例(7.1%);面瘫:A组0,B组2例(14.3%)。Frey综合征:A组0,B组0,出血量:A组(50.3±2.4)ml,B组(75.8±2.6)ml。手术时间:A组(1.3±0.2)h,B组(1.8±0.2)h。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面神经监测,对面神经走形准确判断,减少手术操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减少,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否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成叶成全切除术,传统上采用改良Blair“S”形切口,但该切口形成面都显著原痕而影响美容。Appiania(1967)首先将整形外科的除皱术切口应用于腮腺切除术。方法为:耳后切口起自耳轮附着平面上方1cm处,沿耳后经呼垂下方至耳前,耳前切口沿耳轮前缘向下至耳轮与耳屏之间,经耳屏前方向前下延伸,再绕过耳垂附着处与目后切口相连,另在耳后切口起点向乳突部作4cm长的水平切口(如图)。皮瓣分离至腮腺咬肌筋膜浅面,前方到顿部以暴露腮腺前缘。其余手术步骤按常规方法进行。传统“S”形切口形成胸锁乳突叽前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