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乳腺癌术后蒽环类药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85例乳腺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43)。2组均采用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TEC方案)。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稳心颗粒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脑钠肽(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值及治疗后心电图异常、心电异常(ST-T改变、Q-T间期延长、房性/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Q-T间期延长发生率,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及ST-T改变、房性/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K、CK-MB和血浆cTnⅠ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长期口服稳心颗粒可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监测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的比值(E/A)、心电图以及肌酸磷酸激酶(CPK)的变化,探讨常规超声心动图(ECG)监测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肿瘤科首次确诊为乳腺癌患者109例,所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病史,无心脏病史,病理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未行放射治疗。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后根据患者情况采用ACT(即环磷酰胺+吡柔比星4个周期,多西他赛4个周期)、CAF(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6个周期)或TE(表柔比星+多西他赛6个周期)方案化疗,对其化疗前、后的心电图、CPK、常规EC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监测化疗前基本正常94例,化疗后基本正常77例,化疗过程中出现改变37例;CPK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常规ECG监测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LVEF、LVFS较化疗前下降(P<0.05);化疗后E/A较化疗前下降(P<0.01)。结论 ECG可作为评价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有价值的临床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参芪扶正液抗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液抗蒽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8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参芪扶正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仅1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P<0.05),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参芪扶正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是较好的心肌细胞保护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别采用以阿霉素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用检测超声心动图的方法来观察不同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的毒性并加以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霉素组和表阿霉素组,各为60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在接受不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2个周期6、个周期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在化疗2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10%(6/60)和8.3%(5/6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60)和10%(6/6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早期检测中有重要的意义,且表阿霉素所引起心脏毒性较阿霉素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nae,DEX)对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2例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6周期,DEX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1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通过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V),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第1个周期开始cTnI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I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VE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副反应没有差异.两组生存及无进展生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PI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DEX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联用抗葸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1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仅2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12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均值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均值(P<0.01),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并比较不同蒽环类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血清脑钠肽(BNP)水平,评价血清BNP水平在化学治疗药物对心脏毒性方面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80例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环磷酰胺(C)+多柔比星(H)+长春新碱(O)+泼尼松(P)(CHOP)治疗组和环磷酰胺(C)+表柔比星(E)+长春新碱(O)+泼尼松(P)(CEOP)治疗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6个周期后血清BNP水平。结果CHOP治疗组有效率为70.0%,CEOP治疗组有效率为75.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个周期后,2组间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4、6个周期后血清BN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蒽环类药物剂量的蓄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BNP水平逐渐升高,提示血清BNP水平在评价心脏毒性的危险分层、指导临床用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监测蒽环类药物的早期心脏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经胸冠脉超声心动图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分枝及冠脉血流储备(CFR),评价其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的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肺癌),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50例,根据病理种类,蒽环类药物剂量相同。每周期治疗前后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晚期流速峰值的比值(E/A)、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枝内径、心电图及CFR。结果本组治疗前LVEF、E/A、CFR无变化;治疗后第二周期即出现CFR值降低,随治疗周期越长,CFR值越低,第三周期出现E/A比值变化,第四周期出现LVEF下降及心电图变化。结论经胸冠脉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对心脏早期毒性作用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乳癌患者蒽环类药物(ATC)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至10月在本院住院的乳癌患者共72例,按是否接受化疗分为2组:对照组22例,未接受化疗;化疗组50例,又按化疗剂量分为2个亚组:低剂量化疗组25例,蒽环类药物化疗剂量≤150 mg/m2;中高剂量化疗组25例,蒽环类药物化疗剂量>150 mg/m2.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内径(dLA),左室内径(dLD),右室内径(dRV),右心房上下径和左右径,室间隔舒张末厚度(lIVS),左室后壁舒张末厚度(lLVP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期E峰、A峰速度之比(E/A),Tei指数.结果:各房室内径、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E/A<1为异常标准,对照组正常,低剂量化疗组、中高剂量化疗组分别有2例(8%)、8例(32%)有舒张功能指标E/A的异常.各组间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化疗组与对照组Te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评价乳癌患者ATC心脏毒性有价值的临床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Tei指数监测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6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ATc)疗的乳腺癌患者共32例,均采用治疗前自身空白为对照.所有患者均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每周期75 mg/m~2,共化疗6个周期.患者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前以及每1个治疗周期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Tei指数测量.结果 ATC化疗后,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LVEF逐渐降低,但高(66±3)、中(67±4)、低剂量组(68±4)与治疗前(68±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ATC累积剂量的增高Tei则逐渐升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高、中、低剂量组与治疗前Tei指数分别为:(0.50±0.11)、(0.45±0.11)、(0.40±0.07)、(0.37±0.03).其中,中、高剂量化疗组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i指数比LVEF更能敏感地检测出ATC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对心肌、心功能的影响,该技术有望成为评价ATC化疗后早期心脏毒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对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2011-03-07至2013-06-30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乳腺与甲状腺科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8例。分别于化疗前和化疗3、6个周期后,对两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检查、肌钙蛋白T(CTnT)水平检测,并记录化疗过程中的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年龄和病理分期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两组心电图检查ST-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RS波群电压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两组ST-T异常、QRS波群电压下降、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过程中,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与左心房主动收缩充盈峰比值(E/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存在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3个周期后,两组CTn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两组CTnT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患者均发生了脱发现象;两组头晕/头痛、乏力、血压升高、恶心/呕吐、腹胀及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及心率减慢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可以降低含蒽环类药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的心脏毒性,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防治表柔比星心肌毒性的疗效。方法 11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4周期含表柔比星的AC化疗方案,试验组加用曲美他嗪20 mg 3次/d。比较两组患者心脏彩超、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及心房利钠肽(BN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LVEF、cTNI、BNP水平等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心电图异常的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0%vs 24.6%,P<0.05)。对照组LVEF较试验组明显下降,(56.21±2.03)%vs(51.19±1.67)%,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化疗后cTNI水平(0.42±0.04)μg/L vs(1.07±0.05)μg/L,P<0.05;及BNP水平(320.5±12.3)pg/mL vs(873±15.5)pg/mL,P<0.05,两者均降低。结论曲美他嗪可降低表柔比星的心肌毒性,对化疗期患者的心脏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HNC)所致的心脏毒性。方法将7个肿瘤中心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诊的、同意化疗的154例HNC患者,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的方法,按患者意愿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分为含氟尿嘧啶类药物组(观察组)和不含氟尿嘧啶类药物组(对照组),观察两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发生心脏毒性时的化疗周期数。结果可评价142例,其中观察组78例(PF方案67例,TPF方案11例),对照组64例(TP方案38例,GP方案26例)。观察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而LVEF减低和心肌酶升高少见。观察组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VEF减低、心肌酶升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和QT间期延长,多数发生在化疗3个周期后且常表现为多种心电图异常同时出现。氟尿嘧啶相关心脏毒性在疾病诊断上最常见的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冠心病,在严重程度上主要为Ⅰ级和Ⅱ级。结论氟尿嘧啶治疗HNC所致的心脏毒性多为轻度,主要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病变及心律失常,而对心肌破坏和射血功能改变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205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3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10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其心功能的变化,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浆BNP、LVEF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治疗后LVEF均增加(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增加更明显(P<0.01)。他汀组总有效率(82.4%)高于对照组(69.9%,P<0.05)。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莺 《当代医学》2021,27(22):159-160
目的 探讨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治疗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靶向药物心脏毒性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两组均予以蒽环类药物进行化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T(CTnT)及心电图异常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LVEF、CTn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VEF均降低,CTnT均升高,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治疗靶向药物心脏毒性效果优于传统丹参注射液治疗,可减缓心功能受损,减少心电图异常变化,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 3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并计算相对定量值。并于每一周期治疗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蒽环类药物治疗一周期后 ,2 3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1)。其中 11例吡喃阿霉素、6例表阿霉素和 6例米托蒽醌治疗的患者 ,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蒽环类药物治疗多周期后的 10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较治疗前下降 (P <0 .0 5 )。 9例患者的心肌相对定量值 (最大累积剂量为 2 0 0mg/m2 )与一周期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10例患者治疗前及多周期治疗后LVEF均 >6 0 %,且化疗前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能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 ,且较左室射血分数敏感 ,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优越 ,有利于指导蒽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益气活血养心方对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心脏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肿瘤医院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蒽环类药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自拟益气活血养心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期。观察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 Tn I)水平,心电图QT间期延长情况及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T)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后cTnT、c Tn I值,超声心电图LVEDD、LVESD、LVET较化疗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周期后QT间期延长1-2级有7例,3-4级0例;对照组cTnT、c Tn I值、LVEDD、LVESD值化疗后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T值化疗后和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周期后QT间期延长1-2级有18例,3-4级2例,其中1-2级较观察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养心方在预防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方面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N端B型脑钠肽(NT-proBNP)三种心肌生化标志物以及心电图在监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心脏毒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8例恶性肿瘤患者分成两组,A组(24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化疗,B组(24例)单纯化疗,每治疗周期的d0、d15,检测心电图,以及血清CK.MB、cTnT和血浆中NT-proBNP水平,共观察2个治疗周期.结果A组每个治疗周期结束后CK-MB,cTnT和NT-proBNP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明显升高(P<0.05),B组组内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基线)CK-MB,cTnT和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每个周期治疗后A组CK-MB,cTnT和NT-proBNP水平与B组相比均有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组内不同治疗时间心电图异常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周期治疗后心电图异常率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存在确切的心脏毒性.CK-MB、cTnT和NT-proBNP可作为预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心脏毒性的心肌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探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缓解措施,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60 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分析其心电图及心脏保护药使用情况,比较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的心脏保护疗效。结果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2%,结果显示,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2 种心脏保护方案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保护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有致心脏毒性的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合理使用心脏保护药物是预防或减缓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任红军  崔秀洁 《中外医疗》2012,31(15):106+108-106,10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6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化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联合化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人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脏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