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Tp-Te)间期的差异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15例住院患者,同时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Holter检查结果进行分组,记录受试者12导联心电图,对其Tp-Te间期、Tp-Te/(RR)~(1/2)进行测定,从而评估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p-Te间期、Tp-Te/(RR)~(1/2)对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对于单纯性室性期前收缩无预测价值。结论Tp-Te间期、Tp-Te/(RR)~(1/2)可以作为临床上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健康人标准心电图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36~75岁健康人60例,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V2和V6导联的QT间期、Q-Tp间期(即QRS波的起点至T波顶点的时间间期),按QT间期减Q-Tp间期的差值计算Tp-Te间期,按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其比率,并分别比较2个导联以及不同性别之间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结果①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大于V6导联,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3±15)比(69±55)ms,P〈0.05;(0.24±0.04)比(0.17±0.06)ms,P〈0.05]。②V2导联的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均为男性比女性长(P〈0.05)。结论提供健康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重要信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Tp-Te间期、QTd、QTcd及其组合在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15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Tp-Te、QTd、QTcd值,计算它们及其组合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敏感度、特异性等指标.结果 病例组Tp-Te、QTd、QTcd均大于对照组(P<0.01).Tp-Te在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价值最高,其次为QTcd,其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46% vs 84.62%、92.5% vs 77.5%、92.0% vs 78.6%、89.2% vs 83.8%.Tp-Te与QTcd并、串联未能提高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论 与QTd、QTcd相比,Tp-Te是预测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指标,尤其当Tp-Te间期>148ms时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与心室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Tp-Te间期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已确诊为扩张型心病的92例患者入院时的心电图,男性5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8.46±13.19)岁,平均住院天数(12.86±4.81)d。测量所有实验者入院时第一份心电图V2导联Tp-Te间期值,同时采集实验者入院时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体表面积(g/m2)。结果:扩心病人V2导联Tp-Te间期(0.114±0.019)ms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78.69±22.52)g/m2呈正相关(Person相关系数r=0.654,P<0.01);扩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与V2导联Tp-Te间期呈正相关(Person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人心电图Tp-Te间期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改变有显著相关性,Tp-Te间期对预测扩心病人左心室重构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171名正常健康人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检测正常健康人群的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际上推荐的筛选正常健康人方案,随机选取171名正常人做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测量12个导联的Tp-Te间期,并计算出Tp-Te/√RR间期作为心率校正后的Tp-Te间期。结果171名正常人群Tp-Te间期总均值为(74.42±12.43)ms,Tp-Te/√RR间期总均值为(82.79±15.15)ms。12导联中V2导联的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最长,分别为(86.46±12.34)ms及(96.17±14.90)ms。男性均值Tp-Te间期为(75.96±12.99)ms,Tp-Te/√RR间期为(84.53±16.04)ms;女性均值Tp-Te间期为(72.21±11.22)ms,Tp-Te/√RR间期为(80.29±13.39)ms。男性在胸导联上Tp-Te间期及Tp-Te/√RR间期均比女性延长,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检测正常健康人群的Tp-Te间期,为临床建立Tp-Te间期正常参考值提供一定的依据,并且可根据男女性别来建立不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离散度(Tp-Ted)进行测定,探讨心肌缺血与Tp-Te间期、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寻找一种便捷的观察指标。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5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行平板运动试验阴性者)56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2组Tp-Te间期和Tp-Ted。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Tp-Te间期显著延长,Tp-Ted明显增大(P<0.05)。结论心肌缺血时,Tp-Te间期和Tp-Ted均增大,Tp-Te间期和Tp-Ted可作为反映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于西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98例患者作为CHF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86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心衰程度将CHF组患者分为NYHA心功能Ⅱ级组31例、心功能Ⅲ级组35例和心功能Ⅳ级组32例.检测各组受检者的血清Gal-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尿素氮(BUN)以及甘油三酯,分析血清Gal-3与NT-proBNP、hs-CRP、LVEF、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①CHF组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Gal-3[(32.69±12.37)μg/L vs(14.59±10.33)μg/L]、NT-proBNP[(2.64±0.47)pg/mL vs(1.18±0.39)pg/mL]和hs-CRP[(6.39±2.75)mg/L vs(3.41±2.46)mg/L]水平比较,CHF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和Ⅳ级组患者的血清Gal-3水平分别为(23.05±2.41)μg/L、(26.39±2.75)μg/L和(28.52±2.77)μg/L,血清Gal-3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Gal-3与NT-proBNP、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957、0.787,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631,P<0.05).结论 血清Gal-3与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相关性,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可以作为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T波峰末(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大量研究已认识到其预警价值。采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健康人群进行Tp-Te间期的检测,总结正常值的参考范围。方法:1筛选符合条件的对象;2进行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3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Tp-Te间期正常参考范围与性别有关与年龄及职业无关。结论:归纳总结,建立Tp-Te间期的正常参考范围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封堵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对猪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其与QT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c间期)的关系?方法:选择22头苏中幼猪,采用介入法球囊封堵猪LAD建立AMI动物模型?根据LAD封堵造模的部位,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其中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不封堵)4只,LAD下1/3处封堵组和LAD中部封堵组各9只,观察各组在造模过程中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造模成功后记录并分析各组心电参数指标?结果:LAD中部封堵组心室颤动发生率显著高于下1/3处封堵组(100.00% vs 33.33%,P < 0.05)?造模成功后,LAD中部封堵组QT间期同下LAD 1/3处封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11 ± 29.18) ms vs(338.78 ± 22.65) ms,P > 0.05];而LAD中部封堵组QTc间期较下LAD 1/3处封堵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67 ± 27.55) ms vs (425.56 ± 21.96) ms,P < 0.01]?结论:猪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与QTc间期延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效果与QT间期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63例);溶栓失败组(52例);非溶栓组(111例).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人院当时(平均7.1h±1.6h),发病后第2天、第1周末及第2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QT值为QTd值.[结果]3组QTd入院当时无差异(P>0.05),但起病后第2日、第1周末及第2周末溶栓成功组QTd[分别为(48±17)ms,(43±15)ms,(36±14)ms]较溶栓失败组[分别为(65±18)ms,(55±16)ms,(47±15)ms]和非溶栓组[分别为(67±16)ms,(54±14)ms,(49±13)ms]小,P<0.01;后2组比较,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能使QTd值减小,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能提高心肌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T波峰.末间期(Tpc)和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 R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Tpe、Tpe RR的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各组Tpe、Tpe RR比较,DC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显著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显著高于NYHA Ⅰ-Ⅱ级患者(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pe、Tpe RR与室性心律失常、NYHA分级、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P>0.05).结论 Tpe能够反应DCM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1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T波峰末间期(Tpeal-Tend inferval, Tp-Te)及校正心率后的T波峰末间期(Tpe/√RR ,Tcpe)对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53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健康者体检时及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第一份12导联心电图的Tp-Te,并计算Tcpe,把AMI患者分为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分析比较AMI观察组和正常对照组,恶性心脏事件组和非恶性心脏事件组的Tp-Te间期及Tcpe间期.结果 AMI患者的Tp-Te、Tcp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MI组中事件组的Tp-Te、Tcpe均较非事件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 AMI患者的Tp-Te及Tcpe增大,表明AMI患者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发生恶性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3.
胡春林  尹林  熊晶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5,45(6):160-161,164
目的研究QRS间期(QRSD)和QRS间期离散度(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20例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或扩张型心肌病的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根据住院时情况,分成3组:存活组80例,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25例,猝死组(SCD)15例。所有病人均有标准12导心电图记录,均测量QRSD、计算QRSd、QT离散度(QTd)、辨别左束之传导阻滞(CBBB)。结果心脏性死亡非猝死组QTd、QRSD、QRSd显著长于存活组,分别为(95±48)ms∶(78±31)ms、(127±34)ms∶(113±32)ms、(54±17)ms∶(46±16)ms,P均<0.05。猝死组QRSD、QRSd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132±36)ms∶(113±32)ms(、56±13)ms∶(46±16)ms,P均<0.05。猝死组LBB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χ2=7.44,P<0.01。结论QRSD、QRSd对严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有预测价值并有可能预测死亡方式,伴有LBBB的病人猝死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 77例 [左室射血分数≤ 45 % ,心功能 (NYHA)Ⅱ~Ⅳ级 ]随机分为治疗组 (常规药疗加卡维他洛 )和对照组 (常规药疗 )。治疗组加用卡维地洛 ,卡维地洛平均用量 (2 4.6± 11.3mg/d)。治疗 6个月。应用心脏彩色超声仪测定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经过 6个月的治疗 ,卡维地洛治疗组症状和心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 :左室射血分数上升 [(4 8.5± 2 .4) %VS(3 8.9± 2 .61) % ,P =0 .0 0 2 ]、左室收缩末容积下降 [(163 .70± 45 .3 0 )mlVS(181.5 0± 43 .80 )ml,P =0 .0 43 ] ;与治疗组 (按NYHA分为Ⅱ、Ⅲ、Ⅳ级三组 )治疗前比较 :左室舒张末容积下降 (P <0 .0 5 ) ;但两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改善心室重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神经节段检查法(Inching)诊断早期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33例早期CTS患者行正中神经、尺神经常规神经传导检测后,再行Inching检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分别行神经传导检测和Inching检测,比较两组受检者的Inching检测结果.结果 CTS组患者和对照组的S-Inching检测LD横纹-腕下1 cm[(0.22±0.02)vs(0.17±0.03)ms/cm]、腕下2~3 cm[(0.71±0.14)vs(0.23±0.04)ms/cm]、3~4 cm[(0.74±0.21)vs(0.24±0.05)ms/cm]、4~5 cm[(0.32±0.10)vs(0.21±0.04)ms/cm]值比较,CTS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患者和对照组的M-Inching检测LD腕下1~2 cm[(0.62±0.11)vs(0.37±0.08)ms/cm]、腕下2~3 cm[(1.32±0.20)vs(0.56±0.10)ms/cm]值比较,CTS组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患者经神经传导检测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和正中神经运动传导异常率分别为66.67%(22/33)和60.61%(20/33),敏感性为66.67%;S-Inching和M-Inching检测异常率分别为93.94%(31/33)和87.88%(29/33),敏感性为93.94%,Inching检测法敏感性明显高于神经传导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ching检测法对早期腕管综合征诊断的敏感度高,且方便、经济、无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李飞  李晓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478-479,484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6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10.2±6.3个月,观察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6例CHF患者植入CRT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心功能NYHA分级,从~级改善为~级,QRS时限从158.6±31.8ms缩短至129.5±30.2ms(P<0.05),LVEF从0.28±0.05提高至0.35±0.05(P<0.05),LVEDD由术前71.93±10.79mm降至术后65.55±12.35mm(P<0.05)。结论:CRT结合药物优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陈纯  张标  付秀全 《西部医学》2013,25(6):860-861,864
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改变。方法对154例经临床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后循环梗死组(78例)和后循环TIA组(76例),均行血浆β-EP测定及BAEP检查,并和1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后循环梗死组患者血浆β-EP水平[(253.89±48.28)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82.94±34.57),P<0.01]及后循环TIA组[(213.43±58.11),P<0.01],同时后循环TIA组患者血浆β-EP水平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AEP检查显示后循环梗死组患者的Ⅲ波潜伏期[(4.12±0.13)ms]较健康对照组[(3.74±0.22)ms]及后循环TIA组[(3.98±0.21)ms]延长(P<0.05),后循环梗死组患者的Ⅴ波潜伏期[(6.04±0.25)ms]较健康对照组[(5.69±0.24)ms]及后循环TIA组[(5.75±0.39)ms]显著延长(P<0.01),后循环梗死组患者的Ⅲ~Ⅴ波潜伏间期[(2.08±0.23)ms]较健康对照组[(1.92±0.22)ms]及后循环TIA组[(1.77±0.31)ms]显著延长(P<0.01)。后循环缺血患者血浆β-EP浓度与Ⅴ波潜伏期和Ⅲ~Ⅴ波潜伏间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5(P<0.05)和0.682(P<0.05)。结论β-内啡肽在后循环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病情监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或JT间期离散度 (JTd)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并比较 4 6例DCM心功能Ⅱ~Ⅳ级患者 12导联心电图的QTd(JTd) ,比较QTd(JTd)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35例DCM心功能Ⅲ级和Ⅳ级患者QTd 分别为 6 5 .38± 2 4 .30ms和 72 .10± 2 0 .95ms ,JTd 分别为 5 4.85± 2 5 .0 1ms和 5 6 .33± 2 1.30ms ,均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 (41.6 7± 2 1.6 9ms,33.0± 17.5 1ms) (P <0 .0 1) ,心功能Ⅳ级QTd 与JTd 也高于心功能Ⅲ级 ,但无统计学意义。QTd(JTd)与左室内径及心胸比率呈正相关 (P <0 .0 5~ 0 .0 1) ,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P <0 .0 1)。全组中死亡 7例 ,均为心功能Ⅳ级 ,死亡患者QTd(JTd)明显高于生存者 (78.12± 12 .5 0ms ,6 2 .32± 9.87ms,5 8.82± 2 1.36ms ,4 8.95± 2 3.2 1ms) (P <0 .0 1)。死亡患者 3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M患者QTd(JTd)与心功能分级 ,心脏主要参数及死亡率有密切相关性。QTd(JTd)可作为判定DCM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常人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正常人标准心电图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00例正常人标准心电图,分别测量12个导联的Q—T间期、Q—Tp间期,按(Q—T间期)-(Q—Tp间期)的差值计算Tp—Te间期,按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其比率,并比较12个导联的测定值。结果(1)Tp-Te/QT比率和Tp—Te间期均为V2最长(分别为0.24&#177;0.04,93.20&#177;16.07ms),avL最短(分别为0.16&#177;0.03,58.06&#177;13.70ms)。(2)Tp—Te间期在Ⅱ、Ⅲ、avR、V2~V6导联男性比女性长(P〈0.05);Tp—Te/QT比率在Ⅱ、Ⅲ、avR、avF、V2-V6导联也是男性比女性长(P〈0.05)。(3)全体V2导联Tp—Te间期和Tp-Te/QT比率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90.01,96.39)(ms)和(0.23,0.25)(ms)。男女V2导联Tp—Te间期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93.67,103.07)(ms)和(85.13,93.46)(ms)。男女V2导联Tp—Te/QT比率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4,0.26)(ms)和(0.21,0.24)(ms)。结论提供正常人Tp—Te间期值和Tp—Te/QT比率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疑似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Tp-Te/QTc及其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5月既往无冠心病病史因胸痛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根据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阴性(A组,20例),运动平板试验结果阳性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B组,69例),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阳性(C组,88例),记录3组患者一般资料、运动平板试验前与运动峰值时运动平板试验结果及Duke评分。结果 C组男性比例、吸烟率高于B组(P<0.05)。A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P<0.05)。B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QTc间期较运动平板试验前升高(P<0.05)。C组患者运动峰值时QT间期、Tp-Te间期、Tp-Te/QTc较运动平板试验前降低,QTc间期、Tp-Te/QT、Tp-Te/RR较运动平板试验前升高(P<0.05)。B组患者Tp-Te间期差值较A组升高(P<0.05);C组患者QT间期差值较A组升高(P<0.05);C组患者Tp-Te间期差值、Tp-Te/QT差值、Tp-Te/RR差值、Tp-Te/QTc差值较A组和B组升高(P<0.05)。B组和C组患者Duke评分较A组降低(P<0.05);C组患者Duke评分较B组降低(P<0.05)。Tp-Te间期差值(r=-0.26,P<0.01)、Tp-Te/QT差值(r=-0.35,P<0.01)、Tp-Te/RR差值(r=-0.32,P<0.01)、Tp-Te/QTc差值(r=-0.17,P=0.03)均与Duke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后QT间期、QTc间期、Tp-Te间期、Tp-Te/QT、Tp-Te/RR和Tp-Te/QTc变化不同,其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