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Tp-Te间期与中层心肌细胞独特的电生理特性有关。Tp相当于心外膜复极结束,Te相当于中层心肌细胞复极结束。最新研究显示,Tp-Te间期反映了跨室壁复极离散度,该指标在一些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评估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间期及Tpe离散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18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和29例无心脏病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QTp(自QRS波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T波的最低点的距离),计算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离散度(最长Tpe与最短Tpe之差)。结果心肌梗死组Tpe较心绞痛组明显延长(139.32±35.54ms vs 113.33±27.13ms;p=0.004)、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39.32±35.54ms vs 95.10±18.35ms;p<0.0001);心肌梗死组Tpe离散度较心绞痛组明显延长(58.00±26.38msvs 38.12±26.49ms;p=O.007)、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58.00±26.38ms比31.42±12.94ms;p<0.0001)。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Tpe及Tpe离散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心绞痛患者及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QT综合征(LQTS)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Tp-e/QT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QTS的14个家系,对家系成员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记录先证者(包括发作期和稳定期)、无症状者及家族中正常者共149例成员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Tp-e间期以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先症者发病年龄19.2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7.1%。患者以女性居多,均以晕厥为主要发病表现。运动及情绪激动诱发12例,休息或睡眠时发生2例。先证者和无症状患者的QTc间期、Tp-e间期及Tp-e/QT显著大于家系其他正常成员(P≤0.05)。先证者发作期的Tp-e间期及Tp-e/QT大于稳定期(P≤0.05)。结论伴有晕厥的长QT综合征患者Tp-e间期延长,Tp-e/QT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动态观察LQTS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成为预测LQT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自发Ⅰ型Brugada波患者的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15例自发Ⅰ型Brugada波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离散度,比较呈典型Ⅰ型Brugada波与无Brugada波之间的差异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患者自发Ⅰ型Brugada波时,QT间期...  相似文献   

5.
心源性猝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而大部分心源性猝死都是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在临床上寻找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方法去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是必要的。在过去20年间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一些心室复极化指标,并实际应用于临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如T波顶点至终点间期、T波顶点至终点间期离散度、T波顶点至终点间期与QT比值等,这些指标都可在12导联心电图上获得。在这里,还要讨论这些复极化指标在临床相关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病、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中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QT间期频率依赖性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患者猝死风险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5例原发性扩心病患者和2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询问病史并行心脏超声、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QT间期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SDNN)、QT/RR相关直线的斜率、24 h室性早搏(VP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次数.随访扩心病患者,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结果 扩心病组的LVEDD、QTd、VPB、NSVT、QTe/RR(QTe为Q波起始至T波终点的间期)和QTp/RR(QTp为Q波起始至T波顶点的间期)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F和SDNN显著低于对照组.扩心病猝死组、非猝死组和对照组相比,LVEDD、LVEF、QTd、SDNN、QTe/RR和QTp/RR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扩心病猝死组和非猝死组比较,LVEF、SDNN、QTe/RR和QTp/RR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扩心病NSVT阳性组和NSVT阴性组比较,LVEF、QTd、VPB、QTe/RR和QTp/RR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扩心病患者的猝死率,QTe/RR斜率≥0.210者显著高于<0.210者(54.5%与21.1%,P<0.05);QTp/RR斜率≥0.190者显著高于<0.190者(52.2%与21.9%,P<0.05);在LVEF≤35%和NSVT阳性的基础上结合应用QTe/RR≥0.210或QTp/RR≥0.190,猝死率显著提高.结论 扩心病猝死组QT/RR斜率显著高于非猝死组和对照组,QT频率依赖性对扩心病患者猝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并可进一步提高NSVT和LVEF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右室不同部位S1S2刺激电重构后对室壁QRS间期、QRS波起始至T波顶点间期(QTp)、Q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2e)影响,分析不同部位起搏对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选取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拟行射频消融患者18例,随机分心尖部刺激组(RVA组,n=9)和间隔部刺激组(RVS组,n=9),分别行S1S2刺激,测量每组体表起搏心电图V1导联S2刺激的QRS间期、QRS波起始至T波顶点间期(QTp)、QT间期和T波峰末间期(Tp2e)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VS组较RVA组的QRS间期、QTp无差异、至S1S2500/260ms后QT间期及Tp2e明显减低;两组均随S1S2刺激间期缩短QT间期及Tp2e明显增大,而QRS间期及QTp无差异。结论电重构后RVS组比RVA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低、心脏同步性较好,是选择起搏的较好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U波和T波变化。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s到0.47±0.03s,P=0.02)、QTp(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s到0.33±0.06s,P=0.041)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s到0.34±0.05s,P=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12导联中最早的T波顶点到最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s到0.18±0.07s,P=0.02)显著降低。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s到0.19±0.05s,P=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相似文献   

9.
Tp-Te间期(142)     
正Tp-Te间期可看成是过去QT间期离散度演变而来的新概念。[定义]Tp-Te间期是指体表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末点间的间期(图1A)。[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有手工和计算机两种测量方法。测量值的准确度取决于T波顶点和终点的认定,计算机自动测量值相对稳定、可靠。[Tp-Te间期正常值]一个是Tp-Te间期正常值为80~100ms,100ms为延长,另一个值为Tp-Te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指标QTd、Tp-e间期和Tp-e/QT的变化,探讨其原因。方法心电图记录有J波的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分为2组。比较患者心电图复极指标。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3±12.3)岁;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51.8±10.1)岁,测量全部入选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Tp-e间期并计算Tp-e/QT值。结果 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组比对照组Tp-e间期[(89.6±15.1)ms比(65.3±14.2)ms,P<0.001]和Tp-e/QT[(0.22±0.05)比(0.16±0.04),P<0.001]比值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间期在两组之间比较[(41.1±3.6)ms比(38.7±3.9)ms,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Tp-e间期和Tp-e/QT比值增高反映了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动作电位2相折返引起ST段抬高和复极离散度变化,通过对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抬高的ST段回落(STR)、Tp-ec(校正的T波顶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和Tp-e/QT的测算,分析其相关性,并评价这些指标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预后价值.方法 ...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37岁。因反复晕厥3年,加重3个月就诊。其母有类似发作史。心电图示:窦性P-P间距匀齐,频率80次/分,P-R间期0.13s,QRS为室上性。各导联均可见呈同向、一高一低的直立T波。图1为Ⅱ导联。P及QRS波形态时间正常,T波呈一高一低的1:1交替,低T波的QT间期0.57s,高大T波的QT间期显著大于0.57s。描记至V5导联时可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VT)。图1V5为连续记录,V5中可见3阵短阵VT,第1阵呈尖端扭转型VT。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长Q-T间期综合征(LQTS);③T波电交替;④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频发短阵性VT,部分呈尖端扭转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开放剂抗心律失常肽(AAP10)对低钾、低镁条件下伊布利特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及心肌电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54只日本长耳大白兔随机制备成左室楔形心肌块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低钾低镁组、伊布利特组、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和AAP10干预组。对照组灌流正常台氏液,低钾低镁组灌流低钾低镁台氏液,伊布利特组灌流浓度2mg/l的伊布利特,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灌流溶有同浓度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AAP10组给予AAP10干预的条件后灌流溶有伊布利特的低钾低镁台氏液。比较各组早期后除极(EAD)、R on T室性早搏和TdP的发生情况,以及QT间期、T波顶点到终点距离(Tp-e)和Tp-e/QT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QT间期、Tp-e和Tp-e/QT延长,EAD、R on T室性早搏、TdP的发生率明显增多。AAP10干预组,TdP、QT间期、Tp-e和Tp-e/QT比低钾、低镁伊布利特组显著减少。结论 AAP10可能通过开放缝隙连接减少跨壁复极离散度,从而起到预防伊布利特在低钾、低镁条件下的致Td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曾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电生理检查时QT间期离散度(QT离散度)的增加与持续性VT的诱发率相关,并可预告心肌梗塞(MI)后VT、室颤或猝死的发生率,但尚无报导用QT离散度定量评价冠心病非持续性VT的危险程度。本文旨在检验冠心病非持续性VT患者QT离散度与程序心室刺激结果间的关系。 方法 35例(男30、女5,平均年龄66±9岁)因非持续性VT而作电生理检查的冠心病患者,已除外QRS时限>120ms的室内阻滞、房颤及AMI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21例ECG示有陈旧性MI。平均LVEF0.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P波离散度及QT间期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的患者213例,设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HDCP组),健康产妇248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基本资料、P波离散度、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离散度,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6.
T波峰末间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心脏电生理关于离子通道、心室跨壁离散度的研究揭示了Tp—Te间期的发生机制,心电图参数Tp-Te间期研究的最新进展显示了其对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评估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短QT间期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2种已报道的诊断标准研究一组心电图短QT间期者所占比例,并比较2种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选取547例健康人,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准确测量QT间期,根据RR间期(RR)和心率(HR)计算QT间期校正值(QTc)和QT间期预计值(QTp),以QT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QT间期、QTc、Tp-e间期和Tp-e/Q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100例作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V2导联QT间期、RR间期、Tp-e间期,计算QTc和Tp-e/QT。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组QTc、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Tc、Tp-e间期和Tp-e/QT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正>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中T波峰值至末端的时限,即整个T波降支的时间,反应了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多项研究发现,Tp-Te间期、Tp-Te/QT比值是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指标,且与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引起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亦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发生猝死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联系,进一步了解Tp-Te间期及Tp-Te/QT比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肌缺血QT间期与T波相关性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 QT间期与T波的相关性 ,提高对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率。 1993- 0 2~1999- 0 6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连续的 2 35例患者 ,其中冠状动脉狭窄≥ 75 % :12 8例 ;冠状动脉狭窄 <75 % :10 7例。男 2 10例 ,女 2 5例。平均年龄 5 3.4± 17.0。病程 2 .0±3.6年。剔除了束支与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肌炎、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及电解质紊乱等影响检测 QT间期结果的病例。双盲法测量 QT间期、T波。除外额面边缘 a VL, 导联及负性 a VR,V1 导联。根据 Bazett公式计算 QTc(ms)=QT/ R- R。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