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发Ⅰ型Brugada波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自发Ⅰ型Brugada波患者的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15例自发Ⅰ型Brugada波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离散度,比较呈典型Ⅰ型Brugada波与无Brugada波之间的差异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患者自发Ⅰ型Brugada波时,QT间期...  相似文献   

2.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观察室性心动过速患者(n=22)体表DCG Q—Td.发现室速发作前3天内Q—Td大,Q—Td值室速组为88.0±24.0ms,对照组(n=30)为20.2±12.0ms,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认为Q—Td增大可作为预测室速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T波峰-末间期与Brugada综合征危险分层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普通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Tp-e)作为Brugada综合征(BrS)一种新的危险分层指标。方法 将23例男性BrS患者与20例男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的体表心电图Tp-e值进行比较。结果 Tp-e平均值,BrS组为(109.57±22.86)ms。PSVT组为(88.50±13.08)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S组中16例患者并发心脏事件(晕厥、临床记录心室颤动、电生理诱发心室颤动),7例患者无上述心脏事件,心脏事件组的BrS患者Tp-e值较无心脏事件组BrS患者和PSVT组患者显著延长(P〈0.05),而无心脏事件组BrS患者与PSVT组患者Tp-e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e值延长(Tp-e≥120ms)可作为Brs患者一种新的无创性危险分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P波离散度及QT间期离散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的患者213例,设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HDCP组),健康产妇248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基本资料、P波离散度、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离散度,并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5.
黄佐贵 《心脏杂志》2000,12(4):269-269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5例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L QTs)患者的 QT离散度 (QTd) ,探讨其与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及治疗效果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照组 5 0 (男 30 ,女 2 0 )例 ,平均年龄 43(18~ 6 3)岁。均经体检 ,心电图、超声、X线证实为正常者。先天性 L QTs12 (男 6 ,女 6 )例 ,平均年龄 34 (10~ 70 )岁。分别来自四个家系 ,患者及家系中无耳聋及失明病史。获得性 L QTs3例 ,为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 ,窦性心动过缓 ,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伴低钾的长间歇依赖型的多形室速。患者 15例中伴晕厥 11例 (其中 9例为先天性 L QTs,…  相似文献   

6.
谢晓林  林玎  路长 《心电学杂志》2010,29(6):470-472
目的探讨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是否存在区域性和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方法分别测量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尿毒症组,n=35例)和正常健康者(对照组,n=40例)体表心电图的Q—T间期、R—R间期、丁波峰末问期(Tp—e),进而计算Q-T离散度(Q—Td=Q—Tmax—Q—Tmin)、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d/R√R--R),心率校正的最大Tp—e间期(Tp—emax/√R-R)、T波峰末问期离散度(Tp—ed=Tp—emax—Tp—emin)、心率校正的Tp—e间期离散度(Tp—ed/√R—R)。结果尿毒症组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66.3±15.9VS40.2±12.4,681±14.8VS44.5±13.1。均P〈0.05);尿毒症组的最大Tp—e间期及最大校正Tp—e间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8.34-14.6VS77.6±12.1,94.2±12.6VS72,54-11.4,均P〈O.05),Tp—e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Tp—e问期离散度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48.4±16.3VS32.1±12.3,44.3±12.2VS30.2±12.5,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的Q—T离散度和Tp—e间期及其离散度较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尿毒症患者区域性和TDR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后QT间期离散度(QTcd)、有效不应期(ERP)和室颤阈(VFT)的影响,探讨山莨菪碱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45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组(I-R组);山莨菪碱治疗组(Ani组);假手术对照组。建立兔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前后各组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cd;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测定兔ERP和VFT。结果①3组术前QTc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I-R组术后较术前QTcd明显增大(P0.01)。术后I-R组较对照组QTcd也明显增大(P0.01),而Ani组QTcd明显小于I-R组(P0.01)。②在缺血再灌注术后,I-R组ERP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Ani组ERP较I-R组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48.5±12.3)msvs.(154.6±13.2)ms,P0.05]。③在缺血再灌注术后,I-R组VF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Ani组较I-R组明显增高(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治疗明显缩短兔缺血再灌注后QTcd,延长ERP,增加室颤阈,增加心电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P波时限及离散度(PWD)。方法: 选择代谢综合征患者62(男34,女28)例,年龄(55±8)岁;非代谢综合征(对照)组58(男30,女28)例,年龄(55±9)岁。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符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定义。以中心性肥胖为基本条件(根据腰围判断),中国人群腹围确定主要基于中国上海市和香港的流行病学资料,男性≥90 cm,女性≥80 cm。所有患者进行12导联同步描记心电图。PWD是指体表心电图12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的差值。所有的受试者同时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P波最大时限和PWD明显高于对照组[P波最大时限:(112±8) ms vs.(98±9) ms;PWD:(37±7) ms vs.(23±5) ms,均P<0.01],而两组P波最小时限差异无显著意义。相关分析提示PWD与年龄、体质量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β=0.394,P<0.01)、体质量指数(β=0.22,P<0.01)、腰围(β=0.165,P<0.05)、收缩压(β=0.166,P=0.01)、总胆固醇(β=0.195,P<0.01)和三酰甘油(β=0.227,P<0.01)是PW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代谢综合征组患者PWD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P波离散度增加可能是代谢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增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病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16例老年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分析78例老年冠心病Q-T间期离散度(Q-Td)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Q-Td显著长于正常对照组;Q-Td随着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延长,两变量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心肌梗死组Q-Td显著长于非心肌梗死组;老年冠心病Q-Td与心功能亦相关,随着EF值的下降,Q-Td值延长。结果提示,老年冠心病存在明显的心肌复极不均匀,Q-Td可反映冠脉病变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间期及Tpe离散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18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组)和29例无心脏病的正常健康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QTp(自QRS波的起点至正向T波的顶点或负向T波的最低点的距离),计算T波顶点至T波终点的距离,即Tpe(p-e=QT-QTp),以及Tpe离散度(最长Tpe与最短Tpe之差)。结果心肌梗死组Tpe较心绞痛组明显延长(139.32±35.54ms vs 113.33±27.13ms;p=0.004)、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39.32±35.54ms vs 95.10±18.35ms;p<0.0001);心肌梗死组Tpe离散度较心绞痛组明显延长(58.00±26.38msvs 38.12±26.49ms;p=O.007)、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58.00±26.38ms比31.42±12.94ms;p<0.0001)。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Tpe及Tpe离散度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pe及Tpe离散度较心绞痛患者及正常者明显延长,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朱明燕 《心电学杂志》2010,29(5):399-400,432
目的探讨T波峰-末时间(Tp—e时间)及离散度与Brugada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测量31例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Tp—e时间及离散度。随访2~6年,每年2次,心脏事件为猝死幸存和(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结果无症状者发生心脏事件的Tp—e时间及离散度分别为(116.00±8.94)ms、(3300±1150)ms;未发生心脏事件者分别为(8666±1000)ms、(22.00±6.30)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症状者再发生心脏事件的Tp—e时间及离散度分别为(108.50±10.69)ms、(3420±1060)ms;未发生心脏事件者分别为(85.45±9.34)ms、(18.10±12.60)ms,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Tp—e时间及其离散度预测心脏事件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0703。结论Tp—e时间及离散度可作为一种无创手段用于预测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心血管病独立危险因素,是猝死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因其间接反映心肌复极不一致,而使QT散度(QTd)较正常人延长.本研究对21例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及29例无左室肥厚患者进行Q-Td测量,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缬沙坦 ( Valsartan,Val)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 ( LVH)患者左室质量指数 ( L VMI)、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 (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 VA)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 L VH患者共 5 5例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 Rou组 ,n=3 0 ) ,缬沙坦治疗组 ( Val组 ,n=2 5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年后用彩色多普勒 Penn法测定 L VMI,分析体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QTcd并用 Holter记录 VA发生的情况。结果 :LVH患者 L VMI与 QTcd间有显著相关性 ( r=0 .3 6,P<0 .0 1)。 Rou组治疗前后 LVMI为 15 0± 16g· m-2 vs 14 9± 16g· m-2 ( P>0 .0 5 ) ;Val组治疗前、后 LVMI为 15 2± 17g·m-2 vs13 9± 15 g·m-2 ( P<0 .0 1)。Rou组治疗前后 QTcd为 74± 12 ms vs72± 12 ms( P>0 .0 5 ) ,Val组治疗前后 QTcd为 73± 12 ms vs65± 9ms( P<0 .0 5 )。治疗前 Rou组与 Val组间 QTcd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治疗后两组间 QTcd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Rou组及 Val组治疗前 VA恶性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治疗后两组间 VA恶性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Val治疗可显著降低 L VMI和QTcd,从而降低 VA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指标QTd、Tp-e间期和Tp-e/QT的变化,探讨其原因。方法心电图记录有J波的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分为2组。比较患者心电图复极指标。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3±12.3)岁;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平均年龄(51.8±10.1)岁,测量全部入选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Tp-e间期并计算Tp-e/QT值。结果 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组比对照组Tp-e间期[(89.6±15.1)ms比(65.3±14.2)ms,P<0.001]和Tp-e/QT[(0.22±0.05)比(0.16±0.04),P<0.001]比值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间期在两组之间比较[(41.1±3.6)ms比(38.7±3.9)ms,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J波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Tp-e间期和Tp-e/QT比值增高反映了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易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0例无心脏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与非室速组的晕厥发生率(61.74%vs11.76%,P〈0.05)、家族史(38.9%vs11.7%,P〈0.05)、Q-Tc间期[(448.83±28.22)msvs.(427.38±25.55)ms,P〈0.05]、T波峰-末(T—peak—end,Tp.e)间期[(108.33±6.85msvs(100.00±11.32)ms,P〈0.051、经心率校正后T波峰-末(Tp—ec)间期[(126.33±12.13)msvs(95.95±12.15)ms,P〈0.05]、射血分数(53.03%±14.31%眠71.00%±8.6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结论HCM患者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和心电紊乱严重,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p—e间期、Tp—ec间期可能具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P波离散度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王平  宋执敬  任绪功 《山东医药》2005,45(31):47-47
高血压是心房颤动(房颇)的易发因素之一。本文研究P波离散度(Pd)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IDCM)患者的QTd与心腔扩大程度及左室收缩功能、射血分数之间的相关性 ,我们对自2 0 0 0年 4月~ 2 0 0 1年 8月到我院就诊治疗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共 2 1例进行检查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按国际卫生组织 (WHO)标准诊断 ,其中男 1 3例 ,女 8例。年龄 (46± 8)岁 ,其中心功能Ⅱ级 6例 ,Ⅲ级 1 2例 ,Ⅳ级 3例。健康对照组 2 5例 ,男 1 5例 ,女1 0例 ,年龄 (42± 1 0 )岁。心电图采用北京福田FCP - 4 1 0 1 1 2导自动分析仪。彩超采用美国AcusonAspen显像仪 ,变频探头 2 5~ 4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冠心病 (CH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 (VA)和心室晚电位 (VLP)与QT间期离散度 (QTcd)的变化。 方法 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 186例单纯CHD与 178例T2DM合并CHD患者的VA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T2DM合并CHD组VA的阳性率、VL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HD组 (P <0 0 1) ,QTcd明显增加 (P <0 0 1)。 结论 CHD患者VA的阳性率、VLP阳性率与QTcd增加不仅与CHD血管病变有关 ,且与DM所致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在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和低致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波峰一末间期及其离散度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少,本文旨在研究胺碘酮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T波峰一末间期及其离散度之间的影响,以求进一步探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心肌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VA)恶性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 4周记录 15例溶栓成功及 17例溶栓未成功患者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d及QTcd ,并行心电监测 ,记录住院期间发生的VA。结果 再通组 (15例 ) 4周后QTd与QTcd[(5 2 .9± 10 .4)ms、(5 8.7± 12 .3 )ms]与溶栓前QTd与QTcd比较 [(69.7± 15 .5 )ms ,(80 .5± 2 7.0 )ms]显著减小 (P <0 .0 5 )。 4周后再通组较溶栓失败冠脉未通组 (17例 )QTd与QTcd[(63 .7±15 .5 )ms ,(72 .3± 2 5 .4)ms]显著减小 (P <0 .0 5 )。再通组VA恶性程度与未通组比较有显著降低 ,死亡率亦降低。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心肌再灌注治疗可以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