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其盛,可待衰而已”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该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者宜掣引之”。关于“其盛,可待衰而已”一句,王冰注云:“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杨上善注云:“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之,易得祛之,如疟病等也”。吴注云:“病邪方盛则气微,可待其衰也刺而止之,则不伤正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解释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势  相似文献   

2.
<正> 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选读》(1978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选读》)《阴阳应象大论》里,选译了“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一段经文。对这段经文中“其盛,可待衰而已”译为:当其病势正盛的时候,要等到病势稍衰而后刺之,才能取得疗效。个人认为,这一语译值得商榷,理由有三: (一) 本句承“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句后,一则说明“始起”、“可刺”,并不以邪之盛与不盛为条件,是则邪盛同样可刺而取得疗效。再则说明刺治和药治一样,不管邪之亢盛与否,都应力争尽早治疗,以期愈病  相似文献   

3.
因势立则是根据机体抗病力趋势而确定治疗法则。《内经》指出,认真观察机体抗病力趋势,因势利导治疗,自能效操左券。一、抗邪力趋势向外宜散护正力趋势向内宜收邪气留着体表而欲向内发展,机体的抗邪力则应激由内向外抵御,这时,治疗必须用发散法协助抗邪力外达排邪。《内经》对此有较多论述。《素问·热论》指出,对外感热病的邪气“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说:“诸当汗者,至其所  相似文献   

4.
因势利导法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懔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金匮·水气病》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些都是因势利导法的具体体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灵活运用了因势利导法这一祛邪原则,这对今天的临床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谈“轻剂”对上焦温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轻剂理论的源流追溯方剂中关于轻剂的内容,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后人根据药味功用归纳“十剂”的最早理论依据。轻剂即用来治疗病邪较浅、病情较轻的疾病,或治疗须轻  相似文献   

6.
失表刍议     
邪之客表,非由太阴肺经口鼻而入,即由太阳寒水藩篱而袭,虽外侵淫邪不同,所现症状各异,但营卫失谐,肌表郁遏;或太阴失宣,肺气郁闭之机理则同。为使病邪速去肌表,免其传经入里,不失时机地采取表而汗之,宣而透之之法,诚因势利导不二法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针对此证,即有“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等轻宣发汗解表之治法。并为后世汗法奠定了理  相似文献   

7.
正"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语出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素问·热论》云:"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尽管汗、吐、下之治法有异,但皆为"使邪有出路"的具体体现。笔者个人临床及跟随盛丽先老师学习期间,深感"用药须使邪有出路"之因势利导在治疗小儿病中的重要意义。兹举例如下。1咳嗽咳嗽初起,主要以感受外邪为主,其中又以感受风  相似文献   

8.
刘英 《河北中医》1987,(6):28-29
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精华。近代医家岳美中说:“什么叫辨证施治?浅言之因势利导而已,因势即概括辨证,利导即概括论治。”中医治病有一特色,就是给病邪就近找出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就是此意。随其病位,因势利导,其效甚速。临床上顺其用  相似文献   

9.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0.
汗法居八法之首,是临床辩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内经》提到汗法的条文甚多。从汗法的病因、病位、病机、适应症等不同方面。十分详尽地论述了汗法的运用。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素问·热论》:“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素问·生气通  相似文献   

11.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内经》中的色诊学说,内容丰富,论述甚详,是望诊部分的中坚内容。通过对《内经》中色诊内容的整理,概述色诊内容,主要包括望色之神、望色之常、望色之异、五色主病、望色之位、望色之变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保健按摩的繁荣给推拿学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认为保健按摩的繁荣普及提高了全社会对推拿的认知度,扩大了推拿的社会影响力,"倒逼"医院设置推拿科室或推拿治疗项目,增加了就业平台,壮大了推拿队伍,但部分民众、医务工作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人员对推拿不全面、不正确的认知观,导致愿意学习推拿和从事推拿专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减少,对部分推拿医务工作者自尊心、自信心、成就感、成功感和荣誉感等带来负面影响,并大大降低了推拿学科的严肃性,提出如何正确对待、界定保健按摩在推拿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推拿学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必须认真加以正视和思考,否则将不利于推拿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研究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方法:从发生学角度,结合《内经》、道家学说探讨中医五脏神识系统建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结果:五脏神识系统是在胚胎时期的脑髓中,元神与脑髓共同作用、发生分化而形成的。元神分化出心神,再由心神分化出五神等各种神识元素;脑髓分化出心肾等五脏,五神、五脏分化完成后,五神入藏于五脏,从而形成了五脏神识系统。结论:脑为元神化生神识元素、脏腑之处所,心神为五脏神识系统的主宰。  相似文献   

15.
16.
邵丽 《内蒙古中医药》2014,(19):147-147
目的:预防与治疗因分娩女性婴儿导致情绪受到刺激,因而引起平衡、调节系统的崩溃,同时促发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躯体病.方法:通过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姿势等改变产妇的不良心理状态.结果: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宋代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学发展的影响做了相关论述。认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促进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成书。制定了药物炮制规范,对当时医生诊疗疾病处方用药带来很大便利。但生产的成药也存在弊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的医学流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症为临床常见病症,且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在治疗上也常采取健脾、和胃、疏肝等法。本文就脾胃失调引起失眠的病因病机,调和脾胃的治法方药运用等方面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海南青牛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系防己科青牛胆属植物 ,为一新种。民间用以治疗关节疼痛和筋骨损伤。主要含有甾酮类、生物碱等化合物。为探讨海南青牛胆中挥发油成分 ,对其藤茎进行了挥发油的研究 ,通过GC MS Computer进行测定分析 ,从中共鉴定出 2 0个化合物。1 材料及样品的制备原材料采集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乡 ,经海南师范学院钟义教授鉴定为海南青牛胆 (TinosporahainanensisH .S .LoetZ .X .Li)。取该植物藤茎经切片、干燥 ,粉碎成…  相似文献   

20.
方证相对论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以间接致思的思维方式探求人体生理、病理及防病治病规律,开展方证研究也应遵循中医学的本原思维模式。方随证出,因证变化而药物组成变化是方证对应的一般规律,称之为“方证相对论”。方证对应理论体系是非线性的、多维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应体现当代医学最新成就。从中药分子水平开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阐明方剂作用机理以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和变化规律,应是方证研究深化的客观要求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