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 对97例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颅内动脉狭窄性TIA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术后即刻(或次日)和术后6个月应用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及狭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随访6个月观察TIA及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97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112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释放109枚支架,94.5%释放成功.术后即刻(或次日)和6个月时动脉狭窄程度及Vm明显低于术前(均P<0.01).术后即刻发现1例丘脑出血.6个月随访期间,83例(92.5%)无TIA及脑卒中发生;9例(9.68%)发生TIA,3例(3.23%)发生脑梗死,2例(2.15%)死亡.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性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评价其疗效,并随访7~10个月。结果4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5%下降到8.0%。术中发生短暂性抽搐1例,无脑栓塞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7~10个月,未见新的TIA或脑梗死,TCD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重建术与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8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适应证并结合病人意愿进行分组,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手术13例(搭桥组),大脑中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15例(支架组)。术后CTA或高分辨MRI判断吻合血管通畅程度,PWI或SPECT评价脑血流灌注情况;并对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搭桥组均顺利完成吻合手术,术后1周内发生吻合口急性闭塞1例,其余12例吻合口通畅,且术后灌注不同程度改善。支架组顺利完成球囊扩张并支架植入14例,单纯球囊扩张1例;术后发生支架远端血管痉挛1例,术后灌注改善14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随访1.2~34.3个月,病人症状均不同程度好转,搭桥组出现TIA 3例,支架组TIA 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及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均有明显治疗效果,对不适合行支架手术的病人,颅内外血管搭桥是另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对178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178例TIA患者中,124例(69.66%)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50例(40.32%)、后循环为44例(35.48%)、前后循环均有病变为30例(24.19%);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9例(23.39%),颅外动脉为72例(58.06%),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为23例(18.55%)。发现狭窄血管共237支,其中单支血管病变58例、多支血管病变66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为81支,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最多为41支。结论 TIA患者常伴有脑血管狭窄,准确地评价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共103处狭窄,其中基底动脉狭窄29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3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处,大脑中动脉狭窄48处。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通过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手术成功101例,植入支架101枚,平均动脉狭窄程度从术前的82.84%±8.14%降为术后的10.61%±5.09%;手术失败2例(支架无法到位1例,刺破动脉1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28例,好转51例,无明显变化19例,因并发症加重5例。67例DSA随访6~14个月,出现再狭窄27例,其中再狭窄率50%21例,再狭窄率≥50%6例。临床随访12个月,新发TIA 4例,小面积脑梗死4例,少量脑室出血1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73例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6%;术后1年支架再狭窄率为5.5%。术后6~12个月复查DSA发现63例(86.3%)支架良好;4例(5.5%)支架内再狭窄,但无后循环缺血症状。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前对血管及斑块的评估、术中球囊及支架的选择、术后血压的控制及术者的经验等保证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ICVD患者进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成功率97.14%(34例),其中6例患者(17.14%)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例,脑血管痉挛、术中低血压休克、术后低血压各1例],经...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84例ICVD患者[其中脑梗死(CI)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3例]进行DSA检查,对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血管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4例ICVD患者中,血管狭窄的检出率为82.1%(69例);检出颅内外病变血管166条,以前循环(59.6%)以及颅内动脉(66.9%)受累为主,单条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高(21.7%);狭窄程度1~4级的血管分别占27.1%、40.4%,6.6%及25.9%;58.0%的CI患者、33.3%的VBI患者和23.1%的TIA患者出现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结论 DSA可准确评价ICVD患者颅内外病变血管的分布、狭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共36例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单纯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记录入院或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并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1%)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21例(58.33%)、颅外动脉狭窄15例(41.67%),前循环狭窄16例(44.44%)、后循环狭窄20例(55.56%)。25例(69.44%)采用支架取栓装置,11例(30.56%)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单纯行球囊扩张,9例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8例植入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15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36例患者中33例(91.67%)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3级),21例(58.33%)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5.56%)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13.89%)死亡,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狭窄组与后循环狭窄组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18例患者计19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1处、后循环8处)行球囊膨胀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1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植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5例,1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 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 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 (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 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 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 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 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 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 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血管病变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1例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发病48 h内入院,应用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评估血管病变,采用ABCD评分,观察1年内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较血管病变及ABCD评分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21例患者中106例共258支血管狭窄; 71例(58.68%)存在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50%,66例(54.55%)存在多支血管狭窄,33例(27.27%)有Willis 环变异; 66例(54.55%)检出不稳定斑块;(2)随访1年脑血管病发生率18.18%;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发作时间≥10 min外,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50%狭窄(OR=2.65,95% CI:1.30~5.38,P=0.00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分层后发现,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中度狭窄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比例是正常或轻度狭窄5.92倍(95%CI:1.20~29.27,P=0.029),而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比例是正常或轻度狭窄7.92倍(95%CI:1.75~35.83,P=0.007);(3)与未发生脑血管病组比较,发生脑血管病组的ABCD2、ABCD3和ABCD3-V评分的得分均显著升高(P≤0.01); 3种评分法预测1年内发生脑血管病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0.73和0.80,ABCD3-V评分预测预后准确度最高(P<0.05),最佳界值为7.5分。结论 首发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的血管病变广泛并严重,1年内脑血管病发生率高,同侧颈部及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ABCD3-V评分能更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孙鹏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2):852-855
目的探讨多发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根据影像结果及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麻醉选择、治疗先后次序、分期治疗还是一次性治疗等;58例多发的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共85条血管)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控制血压、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58例患者85处血管狭窄部位恢复了血管直径;43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中31例应用了血栓保护伞;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9例,给予对症处理缓解;发生栓塞事件3例;无高灌注综合征。随访12~36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对多发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非常重要,是手术安全性、有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对130例TIA患者的CT血管成像(CTA)进行分析,观察TIA患者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狭窄及TIA发作次数与狭窄数量关系.结果 130例TIA中有血管狭窄94例(占72.3%).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80例中有血管狭窄者55例(占68.75%),颈内动脉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和ABCD2评分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MRI、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及ABCD2评分,并分析其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MRA结果显示,47例(7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正常或轻度狭窄组37例,中度狭窄组16例及重度狭窄组11例;根据ABCD2评分结果,低危组22例,中-高危组42例。发病7 d内14例(21.9%)发生脑梗死,中度狭窄组(12.5%)及重度狭窄组(7.81%)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及轻度血管狭窄组(1.6%)(均P<0.05)。中-高危组中重度血管狭窄率及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及ABCD2评分对TIA的近期预后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疗效及具体应用血管内治疗时的注意事项。方法 共收集70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脑梗死病史。32例符合介入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接受了自膨式支架置入手术,介入手术组均采用脑保护装置。另38例未做手术的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及波立维等药物干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统计病例的转归情况,评估介入手术组的再狭窄情况。结果 介入手术组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残余狭窄<50%。1年内随访,介入手术组:6例仍有TIA发作,2例新发脑梗死(为中灶梗死,且均有支架内再狭窄),年卒中发生率为6.25%;单纯药物干预组:38例患者中4例有新发脑梗死(2例中灶,2例大灶),18例依然有TIA发作,年卒中发生率为10.5%。两组病例1年内TIA及脑梗死卒中事件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脑保护装置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较为有效、安全的方法,但远期效果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37例。结果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30天内卒中事件2例,30天后(中位时间15.6个月)卒中事件1例。结论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功能与预后;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放置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9.
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循环缺血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因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后循环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3月以来开展的支架成形术治疗因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及随访结果。86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性58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1±5岁。结果 86例患者中2例为左椎动脉V3段夹层动脉瘤所致,1例为左椎动脉开口处夹层所致的狭窄,其余83例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所致;2例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97.7%。平均随访22.5±10.5个月。随访期间发生前循环脑梗死4例;后循环脑梗死3例,TIA2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5.95%;脑出血2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占3.57%。结论 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与夹层动脉瘤,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