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本文报道应用自行研制用于皮肤电阻抗检测的微机系统与对人体皮肤低阻点分布检测结果表明,皮肤低阻点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实验证实此方法可靠,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2.
本 研究使用透明胶带逐层剥离皮肤角质层 ,使其变薄 ,用自行研制的伏安特性测量仪对未剥离、5次剥离、10次剥离和 2 0次剥离的皮肤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伏安曲线都存在一个电阻突然降低的击穿点及对应的击穿功率阈值 ( VIB) ,而随着剥离次数的成倍增加 ,V IB明显下降 ,提示经络的低阻抗现象可能与 VIB和角质层的厚度有关。(张维波 ,李志超 .改变皮肤角质层厚度对其伏案特性的影响——对经络循行线低阻抗特性机理的研究 [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 996,1 3(2 )∶ 1 4 9- 1 51 ) .采 用康威人体经络特性分析系统 ,观察人体经络原穴的伏安特…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经穴电阻抗特性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经穴电阻抗特性的现状、探测方法与应用三个方面对经穴电阻抗特性进行概述,发现大部分相关研究均是以"经穴皮肤"作为经穴电阻研究的对象,仅极少文献以"经穴皮肤内"作为研究对象。为此,对经穴电阻抗检测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认为中医的临床辨证分型、针刺手法与经穴电阻抗特性的研究相结合可能具有潜在的探索价值,以期较全面地反映经穴电阻抗特性,并且可能将该研究过程及结果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过程相结合,推动经穴电阻抗研究与临床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生物电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提取人体生物医学信息,是新一代更为有效的无损伤功能成像技术。本文从生物电阻抗技术原理、生物电阻抗技术的发展进程、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在中医学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地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经穴皮肤下电阻抗的变化探索不同针刺手法对穴位特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受试者,应用单穴电特性数据分析系统,以绝缘针为探针,分别采用针刺留针、针刺补法、针刺泻法3种手法,留针20min,通过实时动态检测足三里穴皮肤下电阻抗的方法,观察不同针刺手法对针刺手法前、中、后的影响。结果:(1)针刺手法操作过程中经穴皮下电阻抗变化情况:行针刺泻法过程中经穴皮肤下电阻抗显著高于行针刺补法(P0.05),行针刺补法显著高于留针法(P0.05),即R针刺泻法R针刺补法R留针法;(2)3种不同针刺手法操作前后比较:留针法、针刺补法、针刺泻法手法后均可以显著降低经穴皮肤下电阻抗(均P0.01),电阻抗值分别下降约11.44、11.15、11.12kΩ。结论:针刺手法可以对穴位皮肤下电阻抗值产生显著性改变,而且与针刺手法的种类相关。  相似文献   

6.
生物阻抗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电阻抗(Medical Electrical.Impedance)技术,亦称生物阻抗(Bioimpedance)或简称为阻抗(Impedance)技术。对于医学电阻抗的研究最早始干19世纪末21世纪初,医学电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阻抗、导纳、介电常数等)及其变化提取与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相关的生物医学信息的无损伤检测技术。它通常是借助置于体表的电极系统向检测对象送入一微小的交流测量电流或电压,检测相应的电阻抗及其变化情况,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获取相关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如细胞测量、体积测量、人体组织结构分析、人体成分分析等方面。这种技术或方法,具有无创、廉价、安全、无毒无害、操作简单和信息丰富等特点,医生和病人易于接受,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高频及低频皮肤电阻测量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前言在针灸,针麻原理的研究中,体表皮肤电阻(确切地说是阻抗)的测定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由于人体属于离子导电,皮肤电阻的大小与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直接有关,也与测量时,所施的电流性质有关。用直流测量时,由于组织的极化现象,阻值与电流的极性、强弱和时间有关,是一个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体经络原穴的电阻抗数据的采集和处理,采用多元图来表示经络诊断的多维数据,实现了人体整体功能的状态可视,为经络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 以前工作已经证明人类皮肤普遍存在的隐性循经感传线(LPSC)上有较其两侧皮肤的阻抗为低的特性。最近又发现这条循经的低阻抗线不仅在正常人而且在患者已经截下的肢体仍然存在。这个现象启示循经低阻现象不一定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而很可能是来自皮肤本身物质结构的特殊性。深入研究这条低阻线的原因,可能有助于探讨经络的实质。本工作利用抽空减压,使皮肤起水泡的方法,初步证明LPSC在表皮层也具有低阻抗特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经穴电阻抗特性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经穴电阻抗特性在经穴定位、评估人体健康状态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当前研究中仍然存在测量结果重复性差、应用时具有局限性等问题。通过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可以克服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测郄门穴与非经穴体内电特性,验证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以期能为今后经穴体内电特性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可在体使用的同心圆电极针及与其相配套的函数发生器和示波器探测13名健康志愿者皮下5 mm、15 mm、25 mm郄门穴与非经穴的电信号大小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13例志愿者在皮下5 mm探测均出现较清晰电信号波形,5例志愿者在皮下15 mm探测出现信号,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电压幅值变小。在皮下5 mm、15 mm郄门穴及非经穴电压幅值比较尚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初步验证了经穴体内电信号探测的可行性,为经穴体内电特性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客观确定实验大鼠常用经穴。方法:应用皮肤电阻导电量测定及声测经络技术,将导电量较大、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经穴点。并通过经穴-脏腑效应实验,验证其生理功能。结果:大鼠经穴皮肤导电量较经穴旁对照点大(P0.01);声波波幅值较经穴旁对照点高(P0.01);经穴能够产生脏腑效应。结论:大鼠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并有相应的生理功能,有类似人体的经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穴位和非穴位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的比较,探讨针刺在穴位和非穴位效应差异的机制。方法:①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穴位及非穴位皮肤NO含量的检测。实验分为针刺组、非针刺组,每组10例。分别选取一侧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作为针刺部位,同时分别选取针刺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作为穴位点,穴位点旁开1.0~1.5cm处为非穴位点,对穴位点及非穴位点皮肤NO进行收集。针刺时,轻刺入每个穴位约5~10mm,手针操作以60次/min的频率,捻转行针2min,以得气,留针20min,每5min行针1次。采用微量透析法对NO进行收集,用化学发光法对NO含量进行检测分析。②对20例健康志愿受试者测试皮肤导电量。分组及针刺方法同①。分别对心包经的郄门穴和膀胱经的承筋穴及其旁开1.0~1.5cm处的非穴位进行测试。结果:①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穴位和非穴位NO含量均高于非针刺组(P<0.05);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高于非穴位(P<0.05);非针刺组组内比较,穴位NO含量与非穴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正常人体皮肤导电量,穴位高于非穴位(P<0.05)。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可使穴位NO含量及皮肤导电量升高。正常情况下穴位具有潜在的活跃性,但与非穴位比较差异不明显;在针刺作用下,穴位的活跃性有了明显表达,类似于穴位被激活,从而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电磁驻波叠加作为经络系统的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长琳 《针刺研究》1995,20(4):52-62
本文从有机体内相干态电磁场的研究出发,指出中国古人所发现的经络系统主体部分原来是一个非均匀的内电场分布,而这一非均匀的内电场来源于电磁驻波的叠加。换言之,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电磁驻波叠加所形成的肉眼不可见的三维干涉图。并从腧穴和经络上电导测量、腧穴的大小和形状、经络的形状、腧穴和经络位置的可变性、针灸中的广泛存在的全息现象、电导测量数据的统计自相似性、针感和得气问题、针感的传速。脏器病变与相应穴位上的电导能力的改变、经络腧穴分布和解剖学关系等关键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Acupuncture meridians consist of a network of acupuncture points on the skin, stimulation of which is well established to have a variety of physiological effects. 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contain multiple sensory systems for temperature, mechanical stimuli, electric potentials and other stimuli. These sensory systems generate changes in the calcium-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epidermis, so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can generate spatially-localized electro-physiological patterns in the skin. 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signaling between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and peripheral nerve systems. Therefore, stimuli sensed by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might be transferred to the unmyelinated nerve fibers that are known to exist in the epidermis and, thence, to the spinal cord and brain. We propose that epidermal keratinocytes form an information-gathering network in the skin and that this network plays a key role in whole-body homeostasis in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We also hypothesize that this network corresponds to the acupuncture meridians. As supporting examples, we present some striking calcium propagation patterns observed in cultured human keratinocytes after adenosine-triphosphate (ATP) stimulatio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s that keratinocytes can generate spatially-restricted signaling patterns after environmental stimulation and that the cultures might be in-vitro models of meridians as an information-gathering network in skin.  相似文献   

16.
经穴一氧化氮生化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胜兴 《针刺研究》2008,33(1):47-48
我们建立了人体皮肤表面穴位及经脉收集、测量一氧化氮代谢产物的方法。一氧化氮含量在人体心包经和膀胱经经穴增加,经抗菌处理后一氧化氮含量降低。据此,我们得出结论认为一氧化氮在皮肤表面经穴部位高水平是一种细菌参与的非生化酶化学合成过程,除此以外,还与L-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系统相关。一氧化氮介导皮肤交感神经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因此经穴具有低电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寻找一个较为理想的针刺镇痛模型是深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对钾离子透入甩尾测痛法及其在针刺镇痛模型上的应用作了一些探索.实验方法【测痛电极的制作】取两条胶布(1×3.5厘米),剪一窄而长锡薄纸(宽约0.4厘米)固定在胶布上,胶布两端露出锡纸约0.5厘米,以备与导线上的夹子相连接。然后把分别浸泡有饱和氯化钾溶液及生理盐水的棉花条放在锡纸中间,此电极即可备用。实验前用酒精棉球擦净鼠尾,  相似文献   

18.
Classical acupuncture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vague, undefinable idea of energy. In our contemporary molecular biology, useful energy is considered to be stored in the macroerg phosphate compounds, e.g. in ATP, while (through the citrate cycle) CO2 is exhaled by the living cells of the body. In Hungary, a small and supersensitive CO2 detecting instrument was invented in 1976. Its sensitivity starts at 0.01 millionth of a gram CO2. In this study first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kin respiration, electrical skin resistance and skin temperature at the acupuncture point (AP) and at the adjacent skin area were investigated. The measured characteristics deviate, in spite of the distance of 1-2 centimeters. It is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in the maximum 52% the capillary CO2 tension at the AP reflects in the skin respiration data.  相似文献   

19.
对人体经络现象直接观察与照相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络学说在内经中有经典的描述,在针灸临床上观察到经络感传现象。有人报告针感传导现象在人群呈Poisson分布,李定忠在临床上观察到循经出现皮疹的现象,蒋来等用红外呈相仪直接观察到针感循  相似文献   

20.
穴位对氨茶碱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建平  徐斌  杨彬 《中国针灸》2003,23(6):355-357
目的 :研究不同穴位皮肤经皮吸收药物的作用差异。方法 :观察组分别选择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穴———“肺俞”和“膻中”为用药部位 ;对照组以背部非穴位点为用药部位 ,测定氨茶碱贴剂给药后皮肤穴位电阻和血药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肺俞”和“膻中”给药后皮肤电阻较低 ,氨茶碱透皮浓度较高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肺俞”和“膻中”穴给药有利于氨茶碱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