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颖 《河南中医》1994,14(4):204-205
望色诊断疾病,是四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非常重视望色诊病,在《金匮要略》之开篇便对色泽变化所主疾病作了精辟论述。指出:“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试据仲景望色诊病之要旨,结合妇科临证运用体验,举其要叙述如下。 1 “色青为痛,鼻头色青腹中痛,鼻头色微黑有水气”  相似文献   

2.
一、指纹源流探索《灵枢经》说:“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从气口知之。脉之见也,皆络脉也”。又说:“凡诊络脉,色青则寒,且痛,赤者有热;胃中寒,鱼际络多青;胃中热,鱼际络多红。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这对指纹的描述已粗具刍型,其论点到现在还基本正确。唐人《水镜图诀》以次指上中下三节创立风、气、命三关,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小儿药证直诀》虽没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色诊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而知之谓之神,<金匮要略>作为杂病辨治之书,望色而诊,内容丰富,现浅述如下. 望面:"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其时者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脏腑经络>).上2条前条从黄、白、微赤、青、黑、赤诸色分述其所属病症分别为脾虚停饮,血虚不荣,血虚虚阳上浮,血脉凝涩,肾虚劳损,风火上扰,脾虚湿郁,水饮上泛等;后条指出春时肝旺应脉弦色青,若非其时而有其色脉,均属非常之象.  相似文献   

4.
李今庸 《中医药通报》2010,9(1):4-5, 11
1凡相五色之奇脉 《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相似文献   

5.
“带下”病是指阴道绵绵不断流出超常量的稀水或粘液,其质鲜晦稠稀不等;其色则白、黄、赤、青、黑不同,甚者赤黄相见,五色夹杂。其味腥臭难闻,苦不可堪言。“带”者,一因“带”脉致病;一因白带如“带”状绵绵不断,而名“带证”。带下病一证,历代医家和前贤多有精要论述,有说五脏主五带者;有说六淫(风寒暑温燥火)为患者;也有说七情内伤所致者。如《金匮要略》云:“妇女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此皆带下也”。《诸病源候论》云:“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相似文献   

6.
102名正常人四季面色变化定量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光先  艾英 《中医杂志》1996,37(6):359-360
祖国医学认为:“五色者,气之华,应五行,合四时,以彰于面”,“春应色稍青,夏当色稍红,秋则色稍白,冬则色稍黑。五脏所主外荣之常”。这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相应发生变化,而表现在外的面部色泽也都稍有不同。为了观察正常人四季面部色泽变化,我们对102名正常人春夏秋冬四季面色进行定量观察,并且比  相似文献   

7.
色诊初探     
扁鹊望齐侯之色而断病,可见色诊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中医望色,主要以面部“五色”为据,推断疾病的发生和性质。笔者认为:“五色”有常,也有变。据临床观察所得异色出现的情况,可预测疾病的发生,推断其病位和性质。一、五色皆有常,客色因时变中医将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分属于五脏,并随五形之人而见。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主色者,人之脏气之所生也。”五形常色源于五脏生气各有所旺,蕴精化色,上华于面。木形色面容青黄;土形色面容黄红;火形色面容红黄;水形色面容黑黄;金形色面容白黄。为什么每一形  相似文献   

8.
化脓性中耳炎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耳痈”,又称“耳脓”。《医宗金鉴》则以脓的色泽不同而分别定名,“……出黑色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云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为聤耳;惟风耳则出红脓”。《疡科心得集》分耳痈为二,一为实火,一为虚火。“如风湿袭阻,初起必寒热往来,头痛,耳中肿胀,似乎疟状——如得汗邪彻,则肿胀自平;或自三、五日后,胀痛更甚,身热不和,胀痛时如针刺,内成脓矣”。本症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者多为肝经火热,邪热上攻所致。症见耳内分泌物黄白夹血,脓液稠厚,大约三个月未愈则转为慢性中耳炎。慢性者多为湿热内蕴,虚火上炎所致,症见耳内分泌物色黑或清白,脓液稀薄,若此时伴有脓液臭秽,则有穿膜蚀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中医“脓耳”、“耳疽”等病范畴。为了对本病系统研究有所启发,将国内35年来中医治疗该病综述如下。 1 内服疗法 内服疗法是根据中医基础的理论结合临床进行辨证论治内服中药治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诀·耳疽》曰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聍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养而成,宜柴胡清肝汤为主之。气痰火盛者,以龙胆泻肝汤主之。惟风耳则出红脓,偏于肝经血热,宜用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服之。历年报道多按这种法则。如王雷用苍耳清毒汤(党参、黄芪、生地、熟地、  相似文献   

10.
<正>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疗法,即指用针具直接施刺于瘀滞的络脉,使之出血,从而达到驱除血中瘀滞,使气血运行通畅的一种治疗方法。古代先贤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仅《内经》中论述此方面的内容就近30余篇。《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载道“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脉度篇》云“盛而血者疾诛之”。明确地提出了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并从血络的形、色等表现为本证的诊断提出了理论依据。如《灵枢·经脉篇》曰“凡诊经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在治疗方法上,《内经》亦予以精辟的论述,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的原则,运用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方法,以达到通经活络、消肿止痛、调和气血、清热开窍的作用,臻使“经脉流行、营复阴阳”。刺血疗法有其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临床上除单纯刺血外,尚有配合拔罐、体针、中药、艾灸等方法,从而扩大了其治疗范围。现将近六年来临床各科应用的情况综述如下:一、皮肤科 (一)刺血法:有人用三棱针点刺颈7、胸1.2的棘突旁开2寸处的方法,治疗枕后硬结性毛囊炎97例,治愈率为86.6%。以耳背近耳轮角处小静脉放血之法治疗扁平疣100例,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 云母,神农本草經列为上品,謂其“味甘平,主身皮(?)肌,中風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臟,益子精,明目,……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由谷”。现中医多用作下气,补中、坚肌、治劳伤、瘧痢、瘡腫及癱疽药。别录曰:“云母生太山山谷,齐山廬山及瑯琊北定山石间,二月采之。云华五色具,云英色多青,云珠色多赤,云液色多白,云砂色青黄,磷石色正白”。陶弘景曰:“云母有八种,向日视之,色青白多黑者名云母,色黃白多青者名云英,色青白多赤者名云珠,如沐露乍黄  相似文献   

12.
吴沛田 《气功》2009,(12):1133-1133
灵芝药性中和,为滋补强壮之良药、扶正固本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谓其“久食轻身不老延年”。记载灵芝有六色,分别为青、赤、黄、白、紫、黑,而在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灵芝仅有五色,分别为青、赤、黄、白、紫。我国现存仅有赤色、紫色两种野生灵芝。  相似文献   

13.
吴沛田 《养生月刊》2009,30(12):1133-1133
灵芝药性中和,为滋补强壮之良药、扶正固本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谓其"久食轻身不老延年".记载灵芝有六色,分别为青、赤、黄、白、紫、黑,而在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灵芝仅有五色,分别为青、赤、黄、白、紫.我国现存仅有赤色、紫色两种野生灵芝.  相似文献   

14.
磁石     
《光明中医》2014,(10):2202-2202
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消,味辛则散风,石性燥则除湿,其治酸痛等疾者,以其能坚筋骨中之正气,则邪气自不能侵也。除大热,寒除热。烦满,重降逆。及耳聋。肾火炎上则耳聋,此能降火归肾。凡五行之中,各有五行,所谓物物一太极也。如金一行也,银色白属肺,金色赤属心,铜色黄属脾,铅色青属肝,铁色黑属肾。石也者,金土之杂气,而得金之体为多。何以验之?天文家言星者金之散气,而星陨即化为石,则石之属金无疑。而石之中亦分五金焉,磁石乃石中之铁精也,故与铁同气,而能相吸,铁属肾,故磁石亦补肾。肾主骨,故磁石坚筋壮骨;肾属冬令,主收藏,故磁石能收敛正气,以拒邪气。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  相似文献   

15.
面部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颜面、五官气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它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可以为疾病的定性、定位以及预后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具有相当重要的诊断意义,因而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千金翼方》云:“上医察色,次医听声,下医脉候……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可见面部色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1色诊之色泽、色位和色调面部皮肤之色调和色泽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功能和气血之盛衰。笔者认为在望面色时,不仅要观察色调之青、红、黄、白、黑,尤须分辨色泽之明晦、泽夭、浮沉、聚散和色位之上下、内外等差异。因为辨别色调…  相似文献   

16.
安徽歙县医家程文囿所撰《医述》是新安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程文囿字杏轩,号观泉,清代乾隆、嘉庆、道光间名医,是著名新安医家之一。现仅就《医述·女科原旨》中有关调经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述。1 调经必理气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禀火色也。《女科原旨》曰:“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可见理气当分为寒、热、升、降、补、…  相似文献   

17.
正"肾病候"导引法原文肾象水,旺于冬。其脉如石而沉,其候耳,其声呻,其臭腐,其味咸,其液唾,其养骨,其色黑,其神志;足少阴其经也,与膀胱合,膀胱为腑主表,肾为脏主里。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肾气不足,则厥,腰背冷,胸内痛,耳鸣苦聋,是为肾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相似文献   

18.
(甲) 診察中医妇科对月经病的診察,在传统上除注意局部症状外,經常都是綜合整体的变化来診断的。 (一) 月經的色澤:朱丹溪說:“经水者,……其色紅。……色淡者,虛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今人但见其紫者,黑者,作痛者,成块者,举皆指为风冷,而行溫热之剂,則禍不旋踵矣。良由“病源”論月水诸病,皆曰风冷乘之,宜其相习而成俗也。或曰黑者,北方水色也,紫淡于黑,非冷而何?予曰經云:“亢則害,承乃制。热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热則紫,甚則黑也”。叶天士說:“血黑属热,此其常也;亦有风  相似文献   

19.
乌豆即黑大豆,属大豆中一种,《本草纲目》曰:“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名乌豆,可入药、充食、作豉,紧小者为雄、入药甚佳。”临床用之价廉效佳。 一、散瘀消肿止痛。《本草纲目》记载有:“生研涂痈肿……活血解诸毒”之功用。笔者常用此药治疗跌打损伤及妇科阴肿等属血瘀肿痛的各种疾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玄参     
《光明中医》2014,(11):2256-2256
味苦微寒。主腹中寒热,积聚,皆火气凝结之疾。女子产乳余疾,产后血亏,冲脉之火易动。清血中之火,则诸疾平矣。补肾气,令人目明。除阴分之火,则头目清明矣。玄参色黑属肾而性寒,故能除肾家浮游上升之火。但肾火有阳有阴,阳火发于气分,火伤气。《内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阴火发于血分,火盛则伤血。《内经》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也。产后血脱则阴衰,而火无所制,又不可以寒凉折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