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时当半夏已生齐,霹雳痰宫震鼓聋。制以生姜经可引,代将贝母见休迷。管教痰湿难存胃,须识胎儿易堕脐。血少汗多兼燥渴,古人三禁耳曾提。按:半夏味辛温有毒,入心脾胃三经。半夏二月生苗,得一阴之气而枯。生于阳,成于阴,故能引阳气入于阴。发表开郁,下气止呕。除湿痰,利二便。能行水气以润肾,  相似文献   

2.
从睡眠的机制、不寐的病因病机、半夏秫米汤的理法方药以及个人经验等多方面系统阐述了伍劲华主任医师应用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的学术思想和临证心得。不寐的关键在于阳不入阴,故治疗时用半夏秫米汤加减,以决渎壅塞,通经络,调和阴阳,引阳入阴。临证时常用薏苡仁代替秫米,加煅磁石助半夏之功,百合及合欢花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3.
基于张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对半夏的应用,探讨半夏通阴阳的作用。半夏可通脾胃阴阳,使脾升胃降的运动恢复正常;同时能引阳气入阴寒结聚之处、助阳化气,助机体散解气血津液之凝聚;还可通表里阴阳,使表里经络通达。半夏通阴阳的方式为引阳入阴,使气血津液运行瘀阻的通道恢复畅通。  相似文献   

4.
万广宋  王荣  孙闵 《新中医》2021,53(12):210-213
不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黄帝内经》将睡眠机理描述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而卫气由阳入阴的部位是脾胃,脾胃气机不畅,卫气不能由阳入阴,是不寐病因之一。根据这一理论,本文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运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引卫气由阳入阴,治疗失眠,常获佳效。  相似文献   

5.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35-937
被誉为"失眠第一方"的半夏秫米汤乃《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该方调和营卫,化痰通利中焦枢机,交通阴阳,引阳入阴,治疗失眠效果好。现代以此方为基础加味治疗各型失眠均可收效,尤其对重症失眠或有"覆杯即寐"之效,但宜大剂量使用。方中半夏当用生半夏,用量在30~90 g,秫米可以大剂量薏苡仁代替,用量在30~60 g。为防止半夏中毒,宜长时间煎煮或配伍生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引经药川芎治疗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川芎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对照组只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结果:治愈率治疗组60.00%、对照组34.4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引经药川芎治疗头痛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半夏治疗不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学华 《中医杂志》2001,42(3):135-136
笔者早在初学医时,师云:“半夏气味具薄,能升能降。沉而降,阴中之阳也。辛厚若轻,阳中之阴也。有交通阴阳之功。是治疗阴阳失调不眠症不可多得佳药。”遵照师嘱,在后来临证辨治不眠症的方药中,常以半夏为君药,以驱邪安神,调和阴阳,或加用一味半夏,作为反佐药,交通阴阳,引阳归阴,均可收到定神安眠之效。具体用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介绍储水鑫主任中医师运用引阳入阴理论辨治不寐的临床经验。储水鑫主任认为,不寐的疾病病机主要在于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当属脾胃和心肾。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心肾不交、出入无序,皆可使阳不入阴,导致不寐的发生。故治疗上当以引阳入阴为最终目标,治法有健脾以升、和胃以降、壮心以出、滋肾以入。遣方用药,临证辨治常用9 种引阳入阴之药对:炒酸枣仁-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煅赭石-煅磁石,黄连-肉桂,半夏-秫米,炒麦芽-炒稻芽,石菖蒲-制远志,黄芪-桂枝-芍药,夜交藤-合欢皮-茯神。  相似文献   

9.
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出自于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而关于半夏治疗失眠症的论述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半夏生于阳盛及阴之时,能"从阳到阴",和营达卫,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通过挖掘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症的方药和经验,整理出半夏与秫米、半夏与陈皮、半夏与竹茹、半夏与酸枣仁、半夏与夏枯草配伍治疗失眠症的适应症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良玉 《山西中医》2005,21(2):58-59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第107条,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龙骨、牡蛎、桂枝、大黄、茯苓、生姜、大枣、铅丹等药组成,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误下,邪热内陷,表里俱病,烦惊澹语者。该方可调和阴阳,祛痰调气,定志安神。其方义正如《绛血园古方选注》所说:“柴胡引升阳药以升阳;大黄引阴药以就阴;参、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安神.镇东方甲、乙之魂,  相似文献   

11.
古医书好引“经”语。“经”通常指《内经》(或《素问》,或《灵枢》)。《医学启源·制方法》“《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所引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有时《难经》《伤寒论》等亦  相似文献   

12.
刘喜德 《新中医》2014,46(9):202-203
<正>《伤寒论》第107条云:"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该方由柴胡、黄芩、大黄、人参、桂枝、半夏、茯苓、生姜、大枣、铅丹、龙骨、牡蛎组成,全方虚实兼顾,具有和解少阳枢机、清热镇惊安神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误下,邪热内陷,表里俱病,烦惊、谵语等症。该方用药正如《绛雪园古方选注》所云:"柴胡引升阳药以升阳,大黄引阴药以就阴;参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  相似文献   

13.
读高健生研究员撰写的“论益气升阳举陷与益精升阴敛聚治法”后受到启发,深感“引经”理论对眼病治疗有重要作用,现就有关“引经”理论在眼科领域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以便同道参阅指正。  相似文献   

14.
半夏“燥”、“润”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半夏者,痰家之要药。其功以燥湿化痰著称,故云性“燥”。然言“燥”者,只看其一,而忽略其二。实际半夏尚有“润”的一面,值得深入探讨,试就其“润”作以辩析。半夏之所以能燥湿化痰,其性味使然。半夏味辛苦、性温,入脾胃经。痰饮者水湿所化,其性粘滞重浊,属阴,易滞塞气机,碍其升降。故以半夏辛开宣散,疏通气机,其粘滞之湿自开;痰湿重浊,欲去之,必须其性,故用半夏之苦以降之,痰湿方有出路;痰湿属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用半夏之温缓缓化之而曰“和”。所以既去痰湿,便  相似文献   

15.
杨冰月  李敏  敬勇  赖月月  刘佳灵  彭亮 《中草药》2018,49(18):4349-4355
目的研究半夏及其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及功效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水提取物中8种有效成分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甘草苷、甘草酸铵、6-姜辣素含量;通过小鼠气管段酚红法和浓氨水刺激小鼠引咳法对半夏传统功效祛痰、止咳进行药效学研究。结果半夏炮制品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盐酸麻黄碱含量较半夏生品明显下降,法半夏中未检出肌苷。3种炮制品相比,清半夏中肌苷、鸟苷、腺苷、琥珀酸含量最高,姜半夏最低,与祛痰作用强弱一致,该4种成分是祛痰作用的活性成分,清半夏炮制时加入白矾,也增强其化痰功效;法半夏止咳作用最强,其次为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作用最弱,法半夏经甘草、石灰水制后,辅料甘草(引入甘草苷、甘草酸铵)的加入增强了法半夏止咳作用。姜半夏经生姜、白矾制后,生姜(引入6-姜辣素)增强姜半夏止呕作用,减弱化痰、止咳作用。结论半夏炮制后化学成分及功效均发生一定变化,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和功效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引药管窥     
引药是引领、协助诸药快捷、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本文拟从引经药、引气药、引血药、引阴(入)药、引阳(出)药、引热(火)药、引痰(饮)药七个方面进行阐释,对进一步深化引药的认识与研究,优化中药配伍,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柴芍六君子汤出自吴谦的《医宗金鉴》卷五十一,具有健脾平肝、化痰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慢惊风脾虚肝旺风痰甚者。方系四逆散和六君子汤合方而成。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四君子汤,重在健脾益气渗湿;柴胡、白芍配伍一散一收,重在疏肝柔肝,敛阴合营;陈皮、半夏配伍降逆和胃气,半夏性辛散温燥、入脾胃经、和胃降  相似文献   

18.
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腔炎为妇科的常见病。中医过去无此病名,归在带下病及经病疼痛范畴。本病以下腹疼痛和带下增多为主症。《济阴纲目·论经病疼痛》引戴氏之言曰:“经水来而腹痛者,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原机启微》中"强阳实阴之病"的理论分析,探讨"强阳实阴之病"对眼科疾病证治的影响,主要从病因、病机、症状、体征、治法及方药以及反佐与引经药在该治法中的应用等方面总结"强阳实阴之病"的理论意义,并以此指导临床对疑难眼病的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20.
仲景将半夏广泛用于伤寒、杂病,曲尽变化,屡皆中的。仲景运用半夏非常广泛,而且配伍极其精妙,曲尽病情,匠心独具,得其神韵。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半夏配伍方法作一探讨,归纳有以下数端。润燥互济:麦门冬汤、温经汤、竹叶石膏汤,取半夏和麦冬合用。以半夏辛开之力燥湿祛痰,麦冬甘寒以监半夏之燥,滋肺胃之阴,润燥互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