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转移癌是肿瘤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肝脏由于血源丰富,故为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尤以胃肠道癌肿转移至肝脏居多。肝转移癌通常呈大小不等或大小相近的多发结节,少数可呈单发块状。临床以原发癌表现为主。少数可仅有肝转移癌的征象如肝肿大、肝结节、肝区痛、黄疸等。除个别来源于胃、胰的肝转移癌例外,血清AFP多呈阴性。  相似文献   

2.
崔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7):6642-6643
肝脏是恶性肿瘤转移最易受累的器官之一,肝转移癌能手术切除者不到20%,但大多数肝转移癌患者介入治疗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效果,特别是综合介入治疗可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肝脏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肿瘤可以经肝动脉、门静脉、淋巴管转移或直接浸润。尸检表明我国肝转移癌为原发性肝癌的1.2倍,欧美则为20倍。对肝转移癌治疗的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但肝转移癌的治疗是肿瘤治疗中十分棘手的难题。介入治疗的出现为肝转移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并且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对不同特点的肝转移癌可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侯北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0):1496-1497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预防腹腔转移及肝转移的方法。方法:把66例直肠癌切除术后病人分成两组,腹腔温热灌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35例为治疗组,单纯静脉化疗组31例为对照组。对其腹腔转移率、肝转移率及5年中位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腹腔转移率19.8%,肝脏转移11.9%,5年中位生存率64.6%。对照组腹腔转移率44.3%,肝脏转移率29.8%,5年中位生存率39.6%。结论:术中腹腔温热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对直肠癌术后腹腔转移及肝脏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肝转移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10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特殊的解剖及生理位置,使肝脏成为恶性实体肿瘤通过血运转移最常见的部位。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肝转移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探讨肝转移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2002年10月-2004年10月。我科对收治的101例肝转移癌患者,就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何山  张志德 《临床荟萃》1998,13(19):907-908
腹腔内复发和肝转移是胃肠道癌手术后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经周围静脉化疗不仅疗效较差,且全身毒副作用很大,腹腔内药浓度很低.术中、术后腹腔加温灌注化疗则针对切除部位、腹膜、肝脏等常见的复发、转移部位,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本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工作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胃癌术后转移以腹膜转移最为常见,其次是肝脏转移,腹膜转移伴有癌性腹水形成。单纯采用静脉化疗效果差,腹水难以消失,最后患者多因发生营养不良衰竭而死亡本治疗组给予5-FuDDP腹腔灌注化疗效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脏是转移癌好发脏器之一.以结直肠癌肝转移最常见,手术是目前治愈肝转移癌的最佳方法,术后5年中位生存率达30%[1].然而,术后数月内发现肝内复发较常见,文献报道肝转移癌术后2年内复发率高达65%-85%[2].术前未被影像检查发现的微小肝转移癌、隐匿癌被认为是复发的重要因素[3],也是目前影像学检查的难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胃癌术后转移以腹膜转移最为常见,其次是肝脏转移,腹膜转移伴有癌性腹水形成.单纯采用静脉化疗效果差,腹水难以消失,最后患者多因发生营养不良衰竭而死亡本治疗组给予5-Fu DDP腹腔灌注化疗效果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肝转移瘤,尤其是单发的肝转移癌,采用局部治疗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在局部治疗过程中,CT由于能敏感检测瘤灶大小及精确定位异向穿刺,是极理想的局部治疗的指导工具。 材料与方法 100例肝转移癌病例中:43例(43%)为结、直肠癌转移至肝脏。38例(38%)是肺癌转移,10例(10%)为胰腺癌转移,6例(6%)为胃癌转移,3例(3%)是乳癌转移。肝脏团注动态增强扫描程序是60ml~100ml造影剂肘静脉注射后30秒开始扫描,延时50秒,扫描层厚10mm,层距8mm,动态CT图像上转移瘤灶被  相似文献   

11.
正【视频简介】肝脏是恶性肿瘤发生转移的常见脏器,肝转移癌治疗原则应依不同原发肿瘤制定治疗方案。局部消融治疗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可发挥一定作用,仍需要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本视频介绍了肝转移癌局部消融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重点针对局部治疗疗效较好的肠癌肝转移,介绍了国际消融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临床或病理确诊为肝转移癌的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对肝转移病灶、原发肿瘤病灶及肝外转移病灶进行图像分析,并分别测量其SUVmax值。结果 61例肝转移癌患者中18F-FDG PET/CT显像肝转移灶为阳性者58例(阳性率为95.1%),SUVmax值为3.2~16.0(平均5.1);47例(77.1%)为肝内多发病灶,同机CT平扫中58例(95.1%)病灶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原发肿瘤中胃肠道恶性肿瘤占50.8%,肺癌占24.6%;但不同原发肿瘤的肝转移灶的SUVmax值并无统计学差异。80.3%肝转移患者同时伴有肝外转移,其中胃肠道肿瘤中29%患者仅有肝转移,而肺癌则全部同时伴有肝外转移。结论 18F-FDG PET/CT在诊断肝转移癌、寻找原发灶及肝外转移灶中具有重要价值;肝转移癌多来源于消化道肿瘤及肺癌,常为多发病灶,并多同时伴有其他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瘤经导管药盒植入系统 (PCS)介入化疗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植入PCS至肝靶血管 ,经 PCS化疗灌注和 (或 )化疗栓塞治疗 41例 ,其中结肠癌肝转移 18例 ,鼻咽癌肝转移 11例 ,直肠癌肝转移 7例 ,胃癌肝转移 5例 ,每 4~ 6周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后生存期 6~ 2 1月 ,中位生存期 13个月 ,有效率 (CR PR) 6 8.3% (2 8/41)。并发症包括 :留置管滑脱至主动脉 3例 ;留置管移位至胆管 2例 ;切口裂开 1例 ;药盒植入部位组织坏死 1例。皆未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及导管堵塞现象。结论 经 PCS对肝脏转移瘤进行介入化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研究肝脏微小转移癌大鼠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数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门静脉灌注量、肝灌注指数、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19只大鼠发现的转移灶直径在0.5~6.6mm之间。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肝动脉的灌注量远远大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2.25倍);而门静脉灌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是对照组的76.6%)。总肝灌注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胃肠道癌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80例(转移病灶148个),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转移瘤最大直径,根据治疗后12周肿瘤最大直径变化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的ADC值。分析ADC值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ADC值和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用于预测患者对化疗的效果。结果治疗前,有效组病灶的ADC值平均值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2);在肿瘤ADC值的变化上,化疗2周、12周后,有效组的ADC较化疗前均显著上升,而化疗无效组的ADC则无显著变化;治疗前ADC与肿瘤的直径变化呈现负相关(r=-0.662,P=0.000);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与肿瘤的直径变化也呈现负相关关系(r=-0.846,P=0.000)。ROC曲线结果表明,以治疗前ADC值预测转移瘤化疗效果的AUC为0.914;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预测转移瘤的AUC为0.893;二者联用时对于转移瘤化疗评估的AUC为0.959。结论化疗前ADC值、治疗后2周ADC值的变化率以及二者联用在胃肠道癌肝转移化疗疗效预测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转移癌是肝脏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 ,原发肿瘤多为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1~ 2 ] ,多以血行途径转移至肝脏。本文对我院 1992年 5月至 1999年 5月CT诊断并经临床、病理证实的 6 2例肝转移癌作一分析 ,着重讨论肝转移癌的CT诊断要点。1 一般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中男 46例 ,女 16例 ,年龄 30~ 79岁 ,平均5 9 2岁。原发肿瘤 :胃癌 2 6例、食管癌 5例、结肠癌 7例、直肠癌 4例 ,消化道肿瘤共计 42例 (6 7 74% )。胆囊癌 4例(6 45 % ) ,胰腺癌 7例 (11 2 1% )、肺癌 5例 (8 0 6 % ) ,乳腺癌 2例 (3 2 2 % ) ,原发肿瘤不明 2例 (3 2 2 % )。…  相似文献   

17.
王婧铭 《康复》2021,(4):22-23
患者故事 肝脏上的转移灶,微创消融见一个灭一个 50多岁的老张,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肝脏上有2个大小1~2厘米的肿瘤.经过详细检查,医生告诉老张这是他之前的肠癌发生了肝转移. 这个结果对于老张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常听人说,一个人得了癌不可怕,可怕的是癌转移了.明明之前已经切除了肠子上的肿瘤,为什么又出现在肝上面呢?身体的其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肝转移瘤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的胃肠道癌发生肝脏转移的患者80例(转移病灶148个),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转移瘤最大直径,根据治疗后12周肿瘤最大直径变化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比较有效组及无效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2周的ADC值.分析ADC值与肿瘤直径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治疗前ADC值和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用于预测患者对化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前,有效组病灶的ADC值平均值显著低于无效组(P=0.002);在肿瘤ADC值的变化上,化疗2周、12周后,有效组的ADC较化疗前均显著上升,而化疗无效组的ADC则无显著变化;治疗前ADC与肿瘤的直径变化呈现负相关(r=-0.662,P=0.000);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与肿瘤的直径变化也呈现负相关关系(r=-0.846,P=0.000).ROC曲线结果表明,以治疗前ADC值预测转移瘤化疗效果的AUC为0.914;治疗后2周ADC变化率预测转移瘤的AUC为0.893;二者联用时对于转移瘤化疗评估的AUC为0.959.结论 化疗前ADC值、治疗后2周ADC值的变化率以及二者联用在胃肠道癌肝转移化疗疗效预测上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梗死CT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梗死的CT影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梗死28例,均经CT扫描.结果根据发生部位与形态将肝梗死分为3型:肝叶型(22例),包括肝脏手术史12例(包括肝脏动脉化疗TACE),合并肝癌(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及乳腺癌肝转移、盲肠癌肝转移)8例,不明原因1例,肝移植术后1例;包膜下型(4例),包括肝脏移植术后2例,大剂量激素治疗1例,腹部钝伤1例;胆管周围型(2例),均为行肝脏动脉化疗术(TACE)后.结论肝梗死作为一种少见的疾病,CT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提高肝梗死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脏转移瘤经导管药盒植入系统(PCS)介入化疗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植对肝靶血管,经PCS化疗灌注和(或)化疗栓塞治疗41例,其中结肠癌肝转移18例,鼻咽癌肝转移11例,直肠癌肝转移7例,胃癌肝转移5例,每4~6周为一疗程。结果后生存期6~21月,中位生存期13个月,有效率(CR+PR)68.3%(28/41)。并发症包括:留置管滑脱至主动脉3例;留置管移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