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芍药是经方的常用药物,《神农本草经》(《本经》)记载芍药功效为"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以《本经》功效为纲,将芍药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芍药除邪气、调寒热,多配伍桂枝、麻黄、黄芩、附子,以桂枝汤、大柴胡汤、附子汤为代表方;主腹痛,止身痛,常配伍甘草、饴糖、人参、当归,如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当归芍药散;除血痹、破坚积、消疝瘕,多配伍黄芪、当归、川芎、大黄、桃仁等,代表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利小便以配伍茯苓、白术为主,如真武汤;益气以益阴气为主,配伍甘草、黄芪、当归等甘温药物.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芍药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芍药配伍甘草以缓拘挛,芍药配伍黄芩以止下利,芍药配伍大黄、枳实以通便结等.以《本经》推演经方的用药配伍,以经方来分析《本经》之功效,是解读经典奥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处方用药对《神农本草经》(《本经》)多有参考借鉴."以经解经"的研究方式有助于还原经方配伍的原貌,并更好地指导临床.《本经》中记载细辛功效为"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经方中细辛治疗咳逆,多配伍干姜、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代表方为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  相似文献   

3.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以《神农本草经》中黄芩主治作用为线索,分析经方中黄芩的应用。黄芩主治诸热黄疸时,多配伍柴胡、半夏等,以小柴胡汤类方为代表方;治疗肠澼泄痢时,常配伍黄连、芍药等,如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芩汤、泻心汤类方等;下血闭时,多配伍芍药、桃仁及虫类药等,如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治疗恶疮、疽蚀、火疡时,多与王不留行、花椒、芍药、桑白皮等配伍,代表方为王不留行散。张仲景临证又拓展了黄芩主治作用,将黄芩与不同药物配伍发挥不同作用,如黄芩配伍半夏、黄连、干姜等治疗心下痞;配伍阿胶、黄连等治疗心中烦;配伍白术、附子等治疗出血;配伍当归、白术等治疗内热扰胎。  相似文献   

4.
人参作为经方的常用药材,《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补五脏常配伍附子、干姜、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理中汤、吴茱萸汤、四逆加人参汤、附子汤、侯氏黑散等。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常配伍龙骨、牡蛎、茯神,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四逆汤。除邪气常配伍生姜、大枣、炙甘草,如柴胡类方、竹叶汤、厚姜半甘参汤、鳖甲煎丸、木防己汤、桂枝新加汤等。目睛的正常功能依赖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的上荣,故明目亦是人参补五脏的体现。主开心常配伍炙甘草、大枣等,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桂枝人参汤。除《神农本草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人参还有新的发展,人参救阴津,气化为津以止渴,如玉壶丸中人参、天花粉治疗渴饮无度,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上消口渴;人参味甘,补益中土脾脏,微苦可补中祛邪以止呕,如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疗寒热格拒之呕吐。  相似文献   

5.
《神农本草经》(《本经》)所载药物功效是张仲景辨证组方的依据,附子在《本经》中被列为下品。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含附子经方的主治及配伍特点,认为附子辛温发散可祛风寒而治疗咳逆邪气,温暖脾肺而治疗金创,散寒通结而破症坚、积聚、血瘕,疏通经脉而治疗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并通过桂枝加附子汤、肾气丸、附子粳米汤、黄土汤、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剂阐述附子的临床应用。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附子的经方亦有新的发挥,多配伍干姜以回阳救逆,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相似文献   

6.
当归又名文无、山蕲,是药食两用的中药,在《神农本草经》(《本经》)中记载为中品,其味甘,温,功效为“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以《本经》功效为纲,将当归类经方归类分析,发现当归主咳逆上气,多配伍李根白皮、川芎、芍药,以奔豚汤为代表方;主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常配伍桂枝、芍药、细辛,如当归四逆汤;止妇人漏下,多配伍吴茱萸、川芎、芍药,代表方如温经汤;主绝子则配伍川芎、芍药、白术、黄芩,如当归散;治疗诸恶疮疡、金疮,配伍升麻、鳖甲、麻黄,如麻黄升麻汤、升麻鳖甲汤。除《本经》所载功效外,张仲景运用当归经方还有新的发展,如当归配伍桂枝、芍药以止腹痛、除斑,当归配伍赤小豆以治湿疹、便血,当归配伍蜀椒、乌梅以治蛔厥、久利等。通过追溯《本经》的药证,印证《伤寒杂病论》的方证,以期更好传承经典、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归纳人参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规律。方法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研究内容,统计100条人参相关条文和61首非重复人参方。结论适用人参的病种有伤寒六经病、六淫为病、杂病、妇人病。适应证是津伤气耗诸症,多发生于汗、吐、下之后。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泻利、发热、口渴、汗出、心下痞粳、烦躁、虚赢少气等。功效为益气生津。常用剂量是三两和二两。与人参常配伍的药有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附子、生姜、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石膏、芍药等。常见配伍组合有人参、甘草;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干姜、白术、甘草;人参、石膏、知母、甘草,等等。方剂组成味数是4味至7味。代表性方剂有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四逆汤、白虎加入参汤等。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作为经方代表,是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方剂之一,临床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历代医家所常用。通过《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文献记载,经文互参,对应比较,归纳分析组成小柴胡汤的7味药的功效,从而探讨张仲景对7 味药的应用规律和加减规律。  相似文献   

9.
1 半夏泻心汤的结构与功效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而言),由辛开温散的姜、夏,苦寒清热的芩、连和甘补调中的参、草、枣3组共7味药物组成。其基本药理作用为清热散寒、运转气机、补脾和胃。本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即为生姜泻心汤。重用甘草,即为甘草泻心汤。一般而言,半夏泻心汤偏重于化痰降逆,生姜泻心汤兼能散水消食,而甘草泻心汤,以其甘草用量较重,故补中之力较强。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抗消化道粘膜炎症、抗消化性溃疡、胃肠动力调节、止泻、止血、促消化、保肝等作用。根据方…  相似文献   

10.
王燕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57-358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学最重要的典籍。其书千古辉煌,被后世尊为经方,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据统计书中用柴胡者计有9方,方名有柴胡者,有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6方;方名无柴胡者有3方。  相似文献   

11.
经方特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大量方剂。  相似文献   

12.
<正> 半夏入药,早在《灵枢·客邪篇》就有记载。在张仲景所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运用半夏者有43方,其中《伤寒论》18方,《金匮要略》32方,重复者7方。兹就个人体会,谈谈张仲景对半夏运用的规律。不当之处,敬希指正。半夏的功用 1.降逆止呕《神农本草经》谓半夏能“下气”。在43方中,有呕吐呃逆(包括欲呕、干呕,干噫,似呕等)证状者就有23方,占50%还多。如小半夏汤的“诸呕吐,谷不得入”,黄连汤的“欲呕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干呕”,柴胡桂枝汤的“微呕”,生姜泻心汤的“干噫”,旋复代赭汤的“噫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甘草、人参组成,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寒热互结之痞证,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炎、肠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道疾病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吉中强教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运用经方多获良效,其认为在临床用药时,辨证准确是最重要的,同时要注意体会各药的作用,要善于总结、领悟,这样在处方时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部分临床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运用举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药物,如桂枝、芍药、半夏、柴胡等,对其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渊源较深。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该方辛开苦降,寒温同用,补泻兼施,临床应用广泛,笔者应用该方治疗儿科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大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大黄、枳实、大枣等组成.它是从小柴胡汤和小承气汤两方化裁而来.具有解表攻里,外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用治少阳、阳明同病。历代医家对大柴胡汤有很多论述,现代医家亦有不少报导.但大多是局限于某些消  相似文献   

17.
半夏,《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性温,“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闷,咳逆,肠呜,止汗.”《注解伤寒论》称其“辛以散逆气结气,行水气而润肾燥.”在《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诸方中,用半夏者共有四十八处之多.然因配伍不同而功效有别,或以为君,或以为辅,或反佐,或取  相似文献   

18.
在《伤寒杂病论》所载诸方中,用半夏共有四十八处之多。本仅就《伤寒杂病论》对半夏的配伍运用规律,探讨如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9.
考察《伤寒杂病论》经方中配伍应用芍药的61首经方(56首原方,5首加减方)及126条相关条文。通过对经方剂量、比例、配伍、病位主症的分析,认为:经方中芍药为白芍;白芍并非补血药,其益阴补血的功效是通过配伍实现;经方中"分"为计量单位;芍药在丸散汤中的常见用量;经方中芍药主治的症状包括四肢挛急、腹痛、烦满、下利、小便不利等。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部位与症状随之变化,常见配伍有桂枝、附子、甘草、柴胡、黄芩、枳实、当归、茯苓等。  相似文献   

20.
半夏泻心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主治伤寒邪入少阳误下致痞之证,历代医家议之,大多以寒热互结立论,谓其清上温下,补虚消痞。然余临床实践后感到祛湿热亦为半夏泻心汤之重要功效,故在此不揣浅陋,勉为议之,希引起同道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