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对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纳入因不明原因晕厥或心悸患者184例(晕厥144例, 心悸40例), 其中99例患者(晕厥77例, 心悸22例)接受ICM植入, 植入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直至出现晕厥或心悸事件, 随访时调取ICM记录的心电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85例未植入ICM患者(晕厥67例, 心悸18例)行常规随访。结果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9.3±9.3)个月, 未植入ICM组随访时间为(27.2±10.4)个月, 两组晕厥和心悸的总检出率38.4% 比 3.5%(P<0.001), 晕厥事件检出率40.3% 比 3.0%(P<0.001), 心悸事件检出率31.8% 比 5.6%(P<0.05)。结论 ICM可以提高不明原因晕厥、心悸患者的诊断率, 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心悸的患者建议尽早植入I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2017年7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 并植入ICM的患者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中位年龄52.6岁, 年龄范围11~87岁。所有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是否再次发生晕厥及晕厥前兆事件、ICM程控读取随访期间记录到的事件。若患者出现晕厥, 则及早行ICM程控。结果随访(15.0±12.3)个月, 15例(15/45, 33.3%)患者再发晕厥或晕厥前兆, 其中9例为心动过缓导致的(窦性停搏7例,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 2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1例为心房颤动(房颤), 另有3例意识丧失发作时ICM未记录到心律失常事件, 后经脑电图证实为癫痫。在心源性晕厥患者中, 9例植入永久起搏器, 2例选择药物治疗, 有1例室速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结论 ICM可有效提高不明原因晕厥患者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程心电数据对于分析不明原因晕厥的价值及要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择2017年3月21日至2021年3月2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植入的患者, 分析植入后晕厥等事件发生与心律失常及相关临床情况间的关系, 分析和总结晕厥病因检出率、病因分类以及需要临床干预程度。结果入选的96例患者, 年龄64(52, 73)岁, 年龄范围13~86岁, 其中男55例。随访中, 49例再发晕厥, 其中确定晕厥与心律失常相关28例, 排除心律失常所致晕厥21例(15例患者最终明确了晕厥原因);暂未发生晕厥的患者47例, 其中有9例发现有需临床干预的心律失常, 但未能肯定这些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结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是否有心电监测状态下的晕厥再发, 是确诊的关键;晕厥再发过程中记录到的心电资料, 为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提供了预期和预期以外的有诊断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ILR)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筛选可能的心律失常源性晕厥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不明原因晕厥,且植入ILR的患者37例,年龄(59±19)岁,男24例。植入后进行常规随访,每3~6个月进行1次随访,主要随访内容:症状、程控事件、是否发生晕厥。如患者发生晕厥,通知回院就诊,接受程控和心电学检查,分析晕厥病因及心律失常类型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22例(59.46%,22/37)患者记录到晕厥事件,其中9例为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6例为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室性心动过速,2例为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为心房颤动(房颤)伴RR长间歇(>2 s),在植入后(187.73±177.12)d发生晕厥事件。1例患者记录到房颤伴RR长间歇,但未发生晕厥。16例患者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2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对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植入前晕厥次数、心电信息等进行分析发现,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预测晕厥发作的影响因素。结论植入ILR可使不明原因晕厥患者获得明确诊断并接受相应治疗,ILR是明确晕厥病因的有效手段之一。动态心电图中存在RR长间歇(>2 s)是心律失常原因晕厥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问题, 病因纷杂, 常涉及多个学科。晕厥患者的预后也因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如何优化晕厥的诊断流程和危险分层非常重要。另外, 在不明原因晕厥患者中, 植入型心电监测仪(ICM)可以提高晕厥诊断率, ICM指导下的起搏治疗可降低晕厥复发率, 使患者获益, 但在我国存在严重应用不足的问题。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机制探讨涉及Bezold-Jarish反射学说、神经内分泌调节以及基因多态性等, 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率高, 主要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切, 而起搏治疗人群受限。因此, 未来仍需开展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 提高晕厥的整体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比较不同病因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RT-P)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 收集患者术前临床、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 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事件, 次要终点事件为临床复合事件的发生。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及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比较ICM组及NICM组患者累积生存曲线(全因死亡率、无临床复合事件生存率), 并用运用Cox回归分析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病类型、CRT类型、糖尿病及心房颤动合并症情况, 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及主成分回归法探究CRT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14例患者, 年龄(62.04±10.69)岁, 其中女50例(23.4%, 50/214), ICM组89例(41.6%, 89/214), NICM组125例(58.4%, 125/214)。中位随访32个月,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一代插入式心电监测器(ICM)Reveal LINQ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对心房颤动(房颤)的识别准确性及检出情况。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11日至2017年9月10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退役军人中心医院植入新一代ICM Reveal LINQ的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植入指征:6个月内发生的、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经神经内科专科医生评估确定为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或TIA;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及至少24小时Holter检查除外房颤病史。结果:连续入选23例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8±9)岁(46~83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新一代ICM Reveal LINQ,无明显并发症。中位随访369(17~944)天期间,未出现电池耗竭,4例患者的ICM被取出;ICM共检出房颤事件293次,经人工校对核实的房颤事件62次,ICM对房颤的识别正确率为21.2%。随访期间房颤检出率为21.7%(5/23),随访1年、1.5年、2年、2.5年时的累积房颤检出率分别为11.2%、19.2%、35.4%及56.2%。结论:ICM Reveal LINQ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的,虽能有效识别房颤但其识别房颤的准确性仍有待提高。在常规检测手段(如普通心电图、Holter等)未能检出房颤的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ICM对房颤的检出率为21.7%。ICM在原因不明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有待于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因房室传导阻滞(AVB)行起搏器植入的50岁及以下患者的病因分布和临床特点。方法该研究为描述性研究,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植入起搏器的年龄≤50岁的AVB患者, 将入选患者分为操作相关性AVB组和非操作相关性AVB组, 其中非操作相关性AVB组又分为病因已知和病因未明2个亚组, 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年龄分布。结果共纳入420例患者, 首次起搏器植入年龄35.0(25.0, 47.0)岁, 其中男227例(54.0%, 227/420), 无症状患者90例(21.4%, 90/420)。AVB类型:三度AVB 257例(61.2%, 257/420), 莫氏Ⅱ型或高度AVB 147例(35.0%, 147/420), 一度或莫氏I型AVB 16例(3.8%, 16/420)。病因:操作相关性AVB 59例(14.0%, 59/420);非操作相关性AVB患者中, 病因已知104例(28.8%, 104/361), 前3位已知病因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心肌炎。与病因未明的AVB患者相比, 病因已知的AVB患者年龄更小[2...  相似文献   

9.
动态心电图在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在不明原因晕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进行24小时Holter检查。全部患者经病史、体检、常规心电图和体位性低血压试验等均未发现晕厥的直接原因。结果146例患者经Holter检查,55例(37.67%)出现心律失常,25例(17.12%)出现晕厥发作,22例(15.06%)晕厥发作与心律失常有关。尤其与心电图RR间期有一定的相关性。25例晕厥患者中,RR间期≥3.0秒者共57次,其中31次发生晕厥;而RR间期<3.0秒者256次,无1例发生晕厥(P<0.01)。结论一些不明原因晕厥的发作与心律失常有关。Holter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诊断仍然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和分析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0例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并根据患者监测期间是否出现晕厥发作将其分成晕厥组(8例)和无晕厥组(12例),对比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特征。结果监测期间,共发现13例患者存在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5.0%,其中包含6例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博、4例窦房传导阻滞、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晕厥组患者各种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R-R间期均明显高于无晕厥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R-R间期3.0s者,无1例发生晕厥。结论心律失常是引发不明原因性晕厥再次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不仅能明确不明原因性晕厥患者的病因,还能检测其R-R间期长度,因此,其检出结果能作为指导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致晕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现况。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二病区收治的552例晕厥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排查晕厥病因。552例晕厥患者在住院期间由3位心内科(含电生理专业)医师制定诊疗计划。分析出院诊断为室速导致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治现况。结果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室速导致晕厥者130例(23.6%,130/552),其中男65例(50.0%,65/130),年龄(47.9±19.9)岁。伴有器质性心脏病70例(53.8%,70/130),离子通道疾病11例(8.5%,11/130),特发性室速49例(37.7%,49/130)。院前接受电复律32例(24.6%,32/130),包括已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正确识别室速并放电治疗15例。68例具备ICD适应证的患者中10例(14.7%,10/68)拒绝植入,其中2例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8例仅药物治疗。已经植入的ICD正确识别治疗15例仍出现晕厥的室速患者,均系植入术后首次发作室速,给予调整ICD参数及调整药物治疗。共39例(30.0%,39/130)患者接受了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占适应证的75.0%);较同期入院的晕厥病因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及反射性晕厥者,室速导致晕厥的患者更年轻[3组依次为(64.5±15.3)岁、(52.8±15.8)岁、(47.9±19.9)岁,P<0.001],更常见器质性心脏病[3组依次为52例(23.6%)、13例(18.1%)、70例(53.8%),P<0.001],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61.5%±9.5%、65.2%±4.4%、55.9%±14.1%,P<0.001);院前曾电复律治疗室速的患者较无电复律史患者LVEF低(47.6%±11.9%、56.7%±14.0%,P=0.038)。结论本研究显示室速所致晕厥患者较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反射性晕厥患者平均年龄小,其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者占比较后者两组高,且LVEF更低。室速患者虽然发生了晕厥,拒绝ICD的比率仍较高,依从性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产胶囊内镜与进口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2018年我院行了胶囊内镜检查患者796例,根据胶囊内镜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414例患者采用以色列M2A胶囊内镜检查,病因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94例,不明原因慢性腹泻87例,不明原因腹痛90例,不明原因贫血43例;B组382例患者采用国产OMOM胶囊内镜,包括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73例,不明原因慢性腹泻97例,不明原因腹痛85例,不明原因贫血27例。结果 A组共411例完成检查,B组共381例完成检查,检查总成功率为99.50%(792/796)。A组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86.71%(359/414);B组全小肠检查成功率为95.03%(363/382)。A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0.41%(156/194),不明原因腹泻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8.97%(60/87),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3.33%(57/90),不明原因贫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5.81%(24/43)。B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5.55%(148/173),不明原因腹泻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1.86%(60/97),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60.00%(51/85),不明原因贫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55.56%(15/27)。A组病变检出率为71.74%(297/414),B组病变检出率为71.73%(274/382),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诊断价值,国产OMOM胶囊内镜的检出率与诊断率与M2A胶囊内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水平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ICM 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群众。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FGF21水平, 比较两者血清FGF21水平的差异。对ICM 患者进行随访, 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或再入院。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血清FGF21水平对ICM患者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 确定预测的最佳界值, 根据界值将ICM患者分为FGF21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 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两组患者无临床终点事件生存率的差异, 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评估临床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ICM 患者, 63例体检群众。ICM 组患者的血清FGF21水平高于体检群众[(207.60±43.89)pg/mL比(136.86±33.48)pg/mL, P<0.001]。在ICM患者中, 血清FGF21水平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及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一种基于住院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特征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 用于诊断反射性晕厥。方法入选2018年6月20日至2022年5月11日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治疗的晕厥患者, 经过临床评估和调查研究获得相关基线资料。确定了晕厥患者的15个特征, 并进行特征排序。采用不同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反射性晕厥的诊断模型, 如Logistic回归分析、感知机、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K最近邻算法等方法。结果最终入选410例患者, 首次晕厥事件的年龄(64.5±14.6)岁, 其中男236例(236/410, 57.6%), 65例患者确诊为反射性晕厥。纳入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位于前4位的特征构建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诊断反射性晕厥的性能最佳, 曲线下面积为0.644, 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1得分(F1 score)分别为0.794、0.849和0.791。结论人工智能算法能够识别反射性晕厥, 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筛查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手术对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对78例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并接受了内科胸腔镜检查,病理结果确诊为恶性肿瘤45例(57.69%),非特异性炎症33例(42.31%)。术后随访3~17个月,治疗有效率为97.44%(76/78),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科胸腔镜手术对老年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分析经遵循我国慢性咳嗽诊断流程明确的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为经验性诊治慢性咳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遵循我国咳嗽指南慢性咳嗽诊断流程,在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基础上,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和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鼻窦X线片或CT、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和治疗后反应,最后确定病因诊断.收集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患者病因资料并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x2检验比较构成比差异.结果 2005年10月至2009年2月共收集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103例,明确诊断咳嗽病因123例次.慢性咳嗽病因分布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41例次(33.3%),鼻炎/鼻窦炎30例次(24.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25例次(20.3%),药物性咳嗽7例次(5.7%),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6例次(4.9%),变应性咳嗽4例次(3.3%),肺间质纤维化2例次(1.6%),左心功能不全和支气管扩张各1例次(0.8%),病因未明6例次(4.9%).单一病因咳嗽者86例(83.5%),二重病因14例(13.6%)、三重病因3例(2.9%).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夜间咳嗽发生率最高[80.9%(36/41),x2=19.81,P<0.01],63.4%(26/41)合并鼻炎,68.3%(28/41)有季节性加重,其中67.8%(19/28)于秋季加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以日间咳嗽为主,56.0%(14/25)有进食相关性咳嗽,68.0%(17/25)伴有反流相关症状;鼻炎/鼻窦炎患者有痰咳嗽发生率最高[73.3%(22/30),x2=24.99,P<0.01].与广州资料相比,咳嗽变异性哮喘和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比例高于广州(x2值分别为9.52和4.56,均P<0.01),而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比例低于广州(x2值分别为17.61和7.86,均P<0.01).结论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构成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鼻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药物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变应性咳嗽,与广州资料比较具有一定的差异.各种病因的咳嗽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和临床特征可为经验性诊治慢性咳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性晕厥常见的发病病因。方法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晕厥待查收住院的患者252例,年龄≥60岁并符合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诊断标准的老年性晕厥患者131例,统计年龄、性别、晕厥发生时体位、诱发因素、伴随症状、意识丧失的持续时间、既往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等资料,分析各类晕厥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结果 131例老年性晕厥患者占同期全部晕厥的52.0%(131/252),神经介导性晕厥为43.5%(57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38例,情境性晕厥15例,颈动脉窦高敏性晕厥3例,精神疾病所致晕厥1例。心源性晕厥为32.8%(43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19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4例,快-慢综合征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例,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5例,泵衰竭4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神经系统疾病所致晕厥为12.2%(16例)。其他原因晕厥为7.6%(10例)。原因不明为3.8%(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治疗依从性、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为神经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患者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老年性晕厥的主要原因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其他原因较少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国成人晕厥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连续纳入2018年6月25日至2021年3月1日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37家三甲医院急诊、老年科、心内科门诊或晕厥单元就诊且初步诊断为晕厥的患者, 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4 950例, 年龄(56.3±16.8)岁, 男性2 604例(52.6%)。最常见的晕厥类型为神经介导性晕厥[2 345(47.4%)], 其次为心原性晕厥[1 085(21.9%)], 而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则相对少见[311(6.3%)], 此外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有1 155例(23.3%)。与≥65岁的患者比较, <65岁的患者中有诱因者更为多见[2 066(72.4%)比786(27.6%), χ2=136.5, P<0.001]。与其他类型晕厥患者比较, 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中有晕厥先兆者占比较高[1 972(79.0%)比1 908(73.9%), χ2=17.523, P<0.001]。女性患者中有先兆者占比高于男性[1 837(80.0%)比1 863(73.0%), χ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1日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63例RAP患者(复发组), 以及计算机随机抽取463例同期就诊的未复发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未复发组)的临床资料。复发组患者初发和复发急性胰腺炎均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析两组之间合并MS及其各组分[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空腹血甘油三酯≥1.7 mmol/L、高血压、高血糖、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患者占比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463例患者中, MS患者221例(47.7%), 肥胖患者276例(59.6%), 高血压患者223例(48.2%), 高血糖患者185例(40.0%), 空腹血甘油三酯≥1.7 mmol/L患者365例(78.8%)。未复发组463例患者中, MS患者95例(20.5%), 肥胖患者245例(52.9%), 高血压患者115例(24.8%), 高血糖患者92例(19...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中记录的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及抗凝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植入CIED患者, 基础心律均为窦性心律, 收集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或经腔内心电图确诊的房颤/房扑(心房激动频率≥250次/min, 持续时间>6 min)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心房高频事件(AHRE)信息, 记录随访最长房颤/房扑持续时间和抗凝药物使用情况, 记录脑卒中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 比较不同持续时间房颤及抗凝方案对患者脑卒中风险的影响。结果共植入2 342例双腔CIED, 2 136例完成随访, 年龄(68.9±9.6)岁, 其中男868例随访(42.4±16)个月, 24.3%的患者记录到AHRE。根据房颤/房扑最长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无房颤组(75.7%, 1 618/2 136)、<1.0 h(3.7%, 79/2 136)、1.0~5.9 h(4.4%, 93/2 136)、6.0~23.9 h(6.3%, 135/2 136)、≥24.0 h(9.9%, 21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