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为预防卒中而需终生口服抗凝药(OAC)或有OAC禁忌证患者的替代疗法;但封堵器内仍有血栓形成可能。研究报道的封堵器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3%~6%。封堵器内血栓形成与卒中发生率的关系尚不清楚,术后抗血栓治疗方案也未达成共识。作者评估使用两种常用封堵器(Watchman公司的Nitinol Cage和Amplatzer公司的Nitinol Plug)和多种术后抗栓治疗方案与封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AF,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该患病风险始于40岁并随后增加,持续至85岁;其他健康人群AF发生率近18%。多数AF患者推荐抗栓治疗,以降低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的风险。对血栓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积分(CHA2DS2-VASc积分系统):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糖尿病、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血管疾病、女性;对积分≥2分的个体优选口服抗凝剂(OAC)而非抗血小板治疗。虽然这些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冠心病和心房颤动(AF)在现实临床中常常共存。由于AF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法。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血栓预防的关键,而合适剂量的华法林在预防AF相关卒中和体循环栓塞方面地位举足轻重。若同时存在以上2种临床情况,临床决策常处于两难境地。在这类患者中如何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成为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其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有并发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抗栓治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我院A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探讨目前AF抗栓治疗的现状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所致的血栓栓塞现象是对AF患者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尤其在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中,有15%~20%的缺血性卒中与其相关[1]。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tion,OAC)是CHA2DS2-VASc积分≥1分的非瓣膜性AF患者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经典治疗,但在某些特定人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F)以非瓣膜性AF多见.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为3分)的脑卒中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防治是AF患者治疗的重点.部分患者存在高龄、抗凝无效、抗凝禁忌,为血栓栓塞事件的防治带来困难.对此类脑卒中高危的老年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C)能替代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故预防AF、脑卒中等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尤为重要。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冠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CHD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为预防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常规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AF合并CHD患者PCI术后针对不同抗栓机制的联合治疗是合理的,但目前很难把握好有效抗栓及出血风险的平衡点。因此,在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术后的栓塞及出血风险,预见性地选择术后的抗栓方案。  相似文献   

9.
樊友启  王建安 《心脏杂志》2017,29(1):16-019
目的 对中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 入选年龄40~90岁的非瓣膜性AF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输送系统置入左心房,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装置至左心耳颈部。结果 入选102例AF患者,年龄(72±9)岁,CHADS2-VAS评分4~7(5.3±1.2)分及HAS-BLED评分3~4(3.4±0.6)分,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手术时间(76±18) min,围手术期及术后2个月随访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AF患者中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预防血栓栓塞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transcathete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是一种通过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患者左心耳内置入封堵器, 以达到预防AF相关的栓塞性事件的治疗方法[1-4]。经典式LAAO要求采用全身麻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引导, 且需要心外科及体外循环医师后备支持, 以随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5]。但是, 随着经验累积、器械迭代发展, LAAO的手术风险不断降低, 全身麻醉、TEE检测等措施在一些情况下反而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相关风险, 增加手术及康复的时间和费用。已有临床研究表明, X线透视下引导LAAO也是安全和有效的[6-8]。截至2021年底, 我国LAAO总数已突破30 000例, 可实施LAAO的中心数量超过500家, 国内外的部分术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典式和简化式的LAAO经验。为规范简化式LAAO, 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起草, 经多次专家讨论, 制定...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与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存在临床并不少见。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而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以减少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联合应用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可有效减少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但会增加出血风险。针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布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合并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专家共识并及时更新,而我国尚缺乏相应的抗栓治疗指南或共识。该共识依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以及专家建议等,着眼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对指导我国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正国内外指南或共识均已达成共识,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需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尤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需行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AF合并ACS患者的抗栓治疗难点在于这两类药物不能  相似文献   

13.
既往左心耳内血栓是左心耳封堵的禁忌证。该文报道1例心房颤动患者,有反复脑梗死病史,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冠心病,心脏CT血管成像诊断左心耳血栓,因抗凝治疗不耐受,故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予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仍反复发生器械相关血栓。提示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应慎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需个体化调整抗栓方案、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4.
成年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存在很大差异,其范围为每年1%~20%(平均4.5%/年),取决于合并症和既往脑血管事件病史[1].卒中风险分层十分重要,因为用于降低AF相关性卒中发生率的抗栓药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对于华法林而言,这涉及到对出血风险(每年1%~12%)与缺血性事件风险的权衡,它通常被用于血栓栓塞风险最高的那些患者[1-3].一些新型抗栓药的出现提供了华法林的替代选择,有可能降低在AF患者中启动抗栓治疗的血栓栓塞风险的阈值. 在本次对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HA/ASA)《卒中一级预防指南》[4]和《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卒中预防》[5]的更新中,我们回顾了在AF患者中评价1种凝血酶抑制药(达比加群)和2种Xa因子抑制药(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预防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最新试验,并对治疗推荐意见进行了修订[4-5].推荐意见分类遵循AHA和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制定的治疗效果确定性水平分级和证据等级分类方法(图1).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问题:全因死亡的风险是什么,是血栓栓塞,大出血,抑或心房颤动伴消化道出血患者抗栓治疗后的消化道再出血吗?方法:丹麦队列研究(1996~2012年)包括所有心房颤动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重新接受抗栓治疗。重新启动治疗方案可以是单独或联合使用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出院90d后开始随访,包括全因死亡、血栓栓塞,大出血,心房颤动伴消化道出血患者抗栓治疗后的消化道再出血。研究答案及缺陷:共纳入4602例患者(平均年龄78岁)。2年内,39.9%患者死亡,12%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OAC),以有效降低血栓形成与卒中风险。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因素不能或不愿长期OAC治疗。由于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0%的左房血栓发生在左心耳内,因此通过介入封堵左心耳的方法“堵住”栓子形成的根源,可预防栓塞与卒中发生。从基础动物试验到临床试验,大量的研究结果不断地验证着各种不同封堵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介入术后残腔形成、围手术期抗栓方案等问题尚需研究。目前仍需谨慎把握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单中心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现状,探讨决定抗凝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因房颤行射频消融治疗并于门诊随访的患者144例,收集并描述患者手术前基线资料、随访期间口服抗凝药物(OAC)使用情况及血栓栓塞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根据射频消融3个月后是否中断抗凝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 144例房颤患者共行158次射频消融术,中位随访时间为17.5(12.0,29.8)个月。根据基线CHA2DS2-VASc评分,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共92例(63.9%)。1次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共53例(36.8%)。随访过程中,共140例(97.2%)患者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4例(2.8%)患者提前终止抗凝治疗。按计划抗凝治疗至术后3个月的140例患者中,CHADS2≥2分的46例患者中有17例(37.0%)、CHA2DS2-VASc≥2分的89例患者中有32例(36.0%)患者持续OAC;射频消融3个月后,共104例(74.3%)患者中断OAC,其中34例(32.7%)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复发患者中有17例重新开始OAC。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CI 1.22~6.79,P=0.016)。在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后发现,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仍是影响是否持续抗凝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88,95%CI 1.21~6.81,P=0.016)。血栓栓塞事件共发生4例(2.8%),均发生于停用OAC后,根据术前血栓栓塞评分,4例患者CHA2DS2-VASc≥2分,仅2例患者CHADS2≥2分;其中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无房颤复发。大出血事件共发生2例(1.4%),均发生于持续服用OAC过程中。结论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内房颤复发是除CHA2DS2-VASc外决定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将84例应用华法林抗凝的SSS合并AF需要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分为3组。A组:围手术期不中断华法林;B组:停用华法林,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C组:停用华法林。观察术后1年内囊袋相关并发症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B组出现囊袋血肿3例,其中1例囊袋破溃并拔除起搏系统;C组囊袋血肿2例。A、B组均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C组围手术期出现急性脑梗塞2例。结论 SSS合并持续性AF卒中中高危患者起搏器植入不停用华法林未明显增加囊袋相关并发症,未出现明显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可以显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根据Framingham研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发生脑栓塞的危险是对照组的5.6倍~([1])。合理应用抗栓药物有助于显著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是卒中)的发生率。现就NVAF患者抗栓药物的特点综述如下。1房颤抗栓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抗栓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佳药物治疗(OMT)的基石,主要包括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OAC)抗凝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无需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尤其适用于合并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心瓣膜病、左室附壁血栓以及既往有肺栓塞病史的患者。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因子抑制剂、Ⅸ因子抑制剂和凝血酶受体拮抗剂等。该文主要介绍OAC在AC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