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的建立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救治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痛中心建立前收治的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以及胸痛中心建立后收治的1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PPCI例数、拨打120比例、FMC2ECG时间、快速肌钙蛋白检测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D2B时间、"双绕"比率、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观察组FMC2ECG时间、快速肌钙蛋白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D2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PCI例数、拨打120比例、"双绕"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费用、住院期间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建立能显著缩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PCI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费用。  相似文献   

2.
涂琳  于琦  鲁玉明 《重庆医学》2018,(11):1544-1547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模式与常规诊疗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的STEMI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n=121)与观察组(n=283),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各自诊疗流程下的救治速度、院内并发症与半年预后情况、治疗相关经济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绕行急诊和转入心脏监护病房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MC2B)与进医院大门-球囊扩张时间(D2B)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FMC2B与D2B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各项院内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半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常规诊疗流程比较,胸痛中心模式可显著改善STEMI行急诊PCI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4):159-162+166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建立对护理团队在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2017 年1 月我院建立胸痛中心为分界线,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EMI 患者45 例为研究组,2015 年1 月~2016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EMI 患者45 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团队的护理质量、护理效果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研究组护理行为合格率、文书书写合格率、护理操作合格率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D2B(进门至球囊)时间、首个心电图完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FMC)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痛中心建立下的护理团队建设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急性STEMI 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胸痛中心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介入导管室实施PCI治疗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住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按照传统常规模式启动介入导管室实施PCI治疗;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按胸痛中心建设要求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比较两组患者进门至入导管室的平均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启动介入导管室所需的平均时间(12.09±3.75)min短于对照组(33.83±6.62)min(t=28.57,P0.01);观察组门—球时间及门—球时间达标率分别为(65.62±8.26)min、97.0%均优于对照组(96.23±9.58)min、62.0%(t=29.61,P0.0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4.11±5.39)d短于对照组(20.37±8.14)d(t=6.26,P0.01)。结论:规范化胸痛中心快速启动介入导管室,明显缩短了STEMI患者PCI的门—球时间,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背景 2014年天津市首家胸痛中心成立后,天津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连续3年下降。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将对进一步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 评估天津市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诊治情况,提出完善胸痛中心建设措施,为胸痛中心模式的推广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2月在天津市33家胸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8 0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医院将其分为A、B、C组,A组为在未通过胸痛中心认证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915),B组为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版)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6 981),C组为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基层版)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115)。比较三组发病-到达本院大门(S2D)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FMC2ECG)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到达本院大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阻滞剂〕占比。结果 8 011例STEMI患者S2D中位时间为117(147) min,S2FMC中位时间为100(128) min,FMC2ECG中位时间为2(2) min,FMC2B中位时间为76(47) min,D2B中位时间为67(32) min。三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B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低于A组,术后TIMIⅢ级血流占比高于A组(P<0.017);B组和C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均高于A组(P<0.017);C组FMC2ECG时间、D2B时间低于B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占比高于B组(P<0.017)。2017-2019年,三组STEMI患者D2B时间排序为B组A组。结论 天津市胸痛中心模式(标准版)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规范STEMI患者临床用药并改善预后,但不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未来需继续推进区域胸痛中心的建设,挽救更多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在急性心肌梗(AMI)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AMI急诊患者临床资料,将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立前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42例,接受常规急救救治),将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立后的患者设置为研究组(42例,接受区域协同急救网络救治);对比两组发病后至首次医疗接触(SO to FMC)、病情诊断准确率、门球时间(D to B)、FMC至球囊扩张(FMC to B)、来院方式、救治后7 d的Killip分级、发病至球囊扩张(S to B)、并发症及救治结局。结果 研究组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病情诊断准确率、自行来院率高于对照组,救治后7 d的Killip分级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可缩短AMI救治时间,降低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急诊预检接诊的AMI患者,将建立胸痛中心以前入院就诊的1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建立胸痛中心后就诊的1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流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急诊救治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患者转出抢救室至介入血管球囊开通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15.19,P<0.05);观察组患者转出抢救室至介入血管球囊开通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26.69,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显著缩短AMI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治疗时间,有助于优化急性心梗患者急诊救治流程,同时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 方法 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各24个月(2013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并直接行PCI术的患者685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院内绿色通道组(胸痛中心成立前24个月,即2013年10月—2015年9月)274例、胸痛中心组(胸痛中心成立后24个月,即2015年10月—2017年9月)411例。比较2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时间、FMC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知情同意时间、救护车或转诊到院比例、院内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院内心衰率、CCU时间、住院时间和总费用。 结果 胸痛中心组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总缺血时间[(322.6±112.8)min vs. (445.2±90.9)min,P<0.001]、发病至FMC时间[(194.9±90.5)min vs. (270.4±112.9)min,P<0.001]、FMC2B时间[(118.7±68.4)min vs. (158.7±77.3)min,P<0.001]、D2B时间[(73.2±25.4)min vs. (110.9±43.9)min,P<0.001]、知情同意时间[(10.9±5.2)min vs. (22.4±15.6)min,P<0.001]均显著缩短;院内病死率(1.2% vs. 3.6%,P=0.033)、PPCI术后院内心力衰竭率(14.4% vs. 28.1%,P<0.001)均显著降低;CCU时间[(2.6±0.8)d vs. (3.8±0.6)d,P<0.001]、住院时间[(7.9±3.7)d vs. (9.5±3.8)d,P<0.001]均显著缩短;总费用[(4.6±2.1)万元 vs. (5.1±2.0)万元,P=0.002]显著降低。 结论 胸痛中心能显著提高急性STEMI患者救治效果,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改进能否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救治效率及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分别将笔者所在医院实施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措施前后8个月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各136例STEM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发病-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完成(FMC-to-ECG),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FMC-to-双抗),导管室激活,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入门至球囊扩张(D-to-B)。结果研究组发病-to-FMC、FMC-to-ECG、FMC-to-双抗、导管室激活、FMC-to-B、D-to-B这些救治时间都较对照组短(P<0.01)。研究组发生心肌缺血症状、新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胸痛中心的持续改进缩短了STEMI的救治时间,提高了STEMI的救治效率,减少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胸痛中心建立及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胸痛中心建立运行及优化救护流程前后6个月150例STEMI患者,其中对照组75例(胸痛中心建立运行优化救护流程前)和观察组75例(胸痛中心建立运行优化救护流程后)。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于胸痛中心建立运行及优化护理流程前后进行救治的时间及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对患者实施救护时间、入门至球囊扩张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建立运行及优化护理流程为STEMI患者的救治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机,有效缩短救治时间,尤其是缩短行球囊扩张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参照中国胸痛中心的要求建立胸痛中心并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和救治流程.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观察组,选取未建立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之前2012年1-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共入选患者624例,观察组374例,对照组250例.采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观察组入院后采取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进行救治,对照组在胸痛中心成立前入院进行常规救治.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发生率;所有出院患者随访1年,分别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壁瘤形成、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及不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死亡、再次入院)发生率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院后首份心电图平均完成时间缩短(P=0.001),入门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院内病死、心力衰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LVEDD、pro-BNP、CRP、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室壁瘤形成率和Scr水平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LVEF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DD、pro-BNP、CREA、CRP、室壁瘤形成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痛救治快速反应体系建立不仅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遵化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患者诊疗过程的影响。方法将胸痛中心成立前、后STEMI行急诊PCI者分别设为对照组、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胸痛中心成立前比较:研究组FMC2BT为(176.3±79.4)min、D2BT为(67.8±38.4)min,对照组FMC 2BT(235.6±76.9)min,D2BT(117.4±48.0)min,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低,FMC2BT、D2BT达标比例比对照组要高(31.8%比20.3%、77.5%比49.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急诊PCI比例、呼叫120比例增加,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并发症明显减少;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减少。结论胸痛中心建设可以使STEMI急诊PCI患者的救治时间缩短,救治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化胸痛中心护理质量对提高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常规组,实施临床传统护理管理,另选取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优化组,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革,并成立胸痛中心护理小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评价。结果:优化组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心电图报告时间、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时间、FMC2B、D2B等指标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优化组抢救成功率更高,人均住院费用消耗更低,总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优化组对胸痛中心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胸痛中心护理质量可显著提高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能力,为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机,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病情康复,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痛患者急诊PCI绿色通道时间点监测结果以及改进策略。方法选取到我院胸痛中心进行治疗且符合PCI指标的240例ACS患者,将其分为达标组(n=128)与未达标组(n=112),对比两组患者的各救治流程时间节点及短期预后指标。结果与未达标组患者相比,达标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院内心力衰竭率明显更低,D2B时间、通知心内科总住院时间、知情同意时间、到达导管时间更短。结论对急诊PCI绿色通道时间点进行监测可缩短D2B时间,降低院内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诊科预先启动导管室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01—2010-06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4例.按不同导管室启动模式分为A组54例和B组70例.A组:急诊科医师初步诊断STEMI后通知心内科医师会诊,后者确认后再通过导管室负责人并启动导管室;B组:急诊科医师初步诊断STEMI后直接通知导管室负责人,后者派心内科医师会诊的同时启动导管室.主要分析指标为急诊PCI相关时间:门-球囊(D2B)时间,门-心电图(D2E)时间,心电图-导管室(E2L)时间,导管室-球囊(L2B)时间.次要分析指标:CK-MB、肌钙蛋白I (cTnI)峰值.结果两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B组D2B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多学科协作教学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应用于胸痛护理培训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将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两个不同院区的在职护士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或CCU,2组研究对象各32例,共6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基于MDT的胸痛护理培训,对照组按常规培训,观察2组培训护士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抽血到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门-球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急性胸痛患者在就诊期间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所护理患者的首次医疗接触至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抽血到肌钙蛋白报告时间、门-球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以及急性胸痛患者在就诊期间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MDT融入胸痛护理培训,有助于护士熟知并掌握胸痛急救处理,在急救过程中灵活应变,有效缩短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多项重要时间;对提升高危胸痛患者救治效率、提高胸痛护士护理能力,改善胸痛患者预后,降低患者就诊期间意外不良事件发生率有重要意义,是临床可积极应用的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对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效果.方法 以胸痛中心为平台,以急诊绿色通道为基础,建立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对STEMI患者实施前后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实施后12个月内收治的139例STEMI患者,与2013年9月—2014年9月流程实施前12个月收治的64例STEMI患者相比,有效缩短了STEMI患者入门-球囊扩张时间(D2B),降低了STEMI患者医院病死率.结论 开展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流程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病死率,为后期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也是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通过智能手机微信院前激活导管室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病人再灌注时间的影响。方法通过智能手机微信群,潞河医院与120急救中心及周边20余家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基层医院建立STEMI病人区域协同救治系统。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微信群建立后基层医院转诊的STEMI病人分为2组:导管室组(n=48)通过微信群激活、急救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ystem,EMS)120将病人直接送入导管室。对照组(n=52),通过微信群激活、EMS将病人送至急诊后再送导管室。比较2组病人首次医疗接触至器械(first medical contact-to-device,FMC2D)时间、FMC2D时间指南达标率和门器械(door to device,D2D)时间。结果 2组病人的基线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导管室组的FMC2D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98.0 min vs 151.4 min,P<0.001),FMC2D时间指南达标率明显提高(60.4%vs 25.0%,P<0.001),D2D中位数时间明显缩短(21.7 min vs 54.0 min,P<0.001)。住院期间2组各死亡2例(4.17%vs 3.85%,P>0.05)。结论基层医院通过微信激活导管室将STEMI病人直接转运至导管室可明显缩短FMC2D和D2D时间,提高FMC2D达标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的影响,并探求STEMI患者急诊PCI的新时间指标。方法入选由救护车送入,发病12 h之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218例,分为绿色通道组125例(由急诊室直接进入导管室)及常规通道组93例(由急诊室收入CCU病房再入导管室),主要的研究指标为FMC2B时间,次要指标包括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住院病死率及心肌坏死程度(CK峰值)。结果与常规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患者入院时心力衰竭发生率偏低,有显著高的院前心电图完成率。绿色通道组FMC2B时间显著短于常规通道组[中位数,82 min vs 124 min(P<0.001)],D2B时间亦显著短于常规通道组[中位数,53 min vs 112 min(P<0.001)];首次医疗接触120 min内完成球囊扩张的比例显著高于常规通道组(96.8%vs 23.7%,P=0.000),D2B时间在90 min内的比例亦显著高于常规通道组(97.6%vs 32.3%,P=0.000)。校正患者及医院因素后,绿色通道是FMC2B<120 min的独立预测因素(95%CI 0.424~0.654,P=0.000)。两组的CK峰值[1 726(749,3 125)vs 1 751(648,3 362),P=0.629]和住院病死率(2.4%vs 2.15%,P=0.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绿色通道可显著缩短FMC2B时间及D2B时间,FMC2B时间可考虑作为救护车运送STEMI患者急诊PCI的新时间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我院胸痛中心收治的17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8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胸痛中心再灌注流程的护理要求进行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PCI成功率、院内死亡率以及护理满意率、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CI成功率、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院内死亡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痛中心再灌注救治流程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使患者得到尽快恢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花费,提升患者PCI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