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技术在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的18例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7例行机器人手术,11例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肿瘤位于贲门8例,胃体小弯4例,胃窦6例;肿瘤生长方式为内生型11例,哑铃型7例。平均手术时间(99±29)min,术中出血量(10±5)ml,术后进流食时间(2.0±1.0)d,术后住院时间(4.9±1.2)d。术后病理检查示胃间质瘤11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神经鞘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肿瘤平均直径为(4.7±1.4)cm。中位随访时间16.5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腹腔镜或机器人下胃壁浆肌层环周切开+黏膜层切割闭合手术治疗胃特殊部位间叶源性肿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双镜联合技术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及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为27例患者行双镜联合胃间质瘤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行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内镜下切除肿瘤,腹腔镜辅助暴露内镜术野、监视并处理内镜手术穿孔、出血等并发症。肿瘤均属腔内型,最大径平均(2.2±0.8)cm,术中出血量平均(20.5±15.5)ml,手术时间平均(90.5±30.0)min,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0.5±12.6)h,术后平均住院(4.5±1.8)d,1例术中胃壁穿孔,腹腔镜下胃壁浆肌层缝合加固,无肿瘤残留、其他并发症发生。21例行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下切除肿瘤及部分胃壁,内镜辅助定位并检查吻合口或胃壁闭合口。肿瘤属腔外型12例、壁间型5例、腔内型4例,最大径平均(4.5±2.2)cm,术中出血量平均(60.8±25.4)ml,手术时间平均(102.3±32.4)min,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4.8±15.2)h,术后平均住院(5.2±2.0)d,无肿瘤残留及并发症发生。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腹腔镜辅助内镜手术组(P0.05),其余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双镜联合技术具有微创优势,其中内镜辅助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应用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5例胃间叶源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等。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使用内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27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8例手术采用术中胃镜的双镜治疗。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手术时间90(60~1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2.1±23.6)(10~200)mL,肿瘤平均大小(35.4±13.5)(10~62)mm,肿瘤切缘术中冷冻及术后石蜡病理均为阴性。术后病理胃间质瘤26例、胃神经鞘瘤5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脉管瘤1例、胃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3±1.3)(4~10)d,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2~43)个月,所有病人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间叶源性肿瘤是安全、微创、有效的,应作为此类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镜用缝合器在腹腔镜下胃空肠吻合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期间, 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实施的5例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 Ⅱ+Braun吻合)中应用腔镜用缝合器缝合关闭胃空肠共同开口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适应证为:(1)年龄为18~75岁;(2)术前病理确诊为胃腺癌;(3)术前临床分期为Ⅰ~Ⅲ期;(4)肿瘤位于胃中下1/3处, 可行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5)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腹腔镜胆囊手术除外)。手术步骤如下:在进行胃-空肠吻合时, 先以腔镜下直线切割闭合器进行胃空肠侧侧吻合, 然后以腹腔用缝合器缝合关闭共同开口。在缝合关闭共同开口时, 采用自下而上、先内进内出后垂直褥式缝合的方法, 实现胃壁与空肠壁黏膜-黏膜、浆膜-浆膜完整内翻闭合;第一层缝合结束后, 再自上而下行浆肌层缝合包埋胃空肠共同开口。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利用腔镜用缝合器关闭胃空肠共同开口。手术时间(308.6±22.6)min;胃空肠吻合时间(15.4±3.1)min;术中出血量(34.0±10.8)ml。均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胃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并施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和Kamikawa吻合的EGJ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病例资料。肿瘤均侵犯贲门齿状线,且最大径>5 cm;排除需急诊手术和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后,共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9-49岁。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后,把残胃提出腹腔外,距残胃前壁近端3-4 cm处亚甲蓝标记"H"形,并沿"H"形切开胃壁浆肌层,沿纵行切开线向两侧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的间隙,制作浆肌瓣;将残胃放回腹腔,腹腔镜下将"H"形上边与食管后壁距断端4-5 cm处间断缝合4针;切开食管残端,在"H"形的下边切开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进入胃腔;腹腔镜下将食管断端后壁与残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缝合,食管断端前壁与残胃全层连续缝合,将胃前壁浆肌瓣缝合包埋食管,完成消化道重建。观察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为239(192-261)min,Kamikawa吻合中位时间为149(102-163)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5(20-200)ml。4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和胃管,并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6(6-8)d。术后病理提示,3例平滑肌瘤,1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等并发症,未观察到反流症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1-29)个月,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未见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对于>5 cm的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应用腹腔镜辅助Kamikawa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正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laporoscopic and enaoscopic cooperative surgery,LECS)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和腹腔镜手术,该技术在内镜的引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准确地进行黏膜切除,同时在腹腔镜下进行浆肌层切除,并在腹腔镜下使用切割闭合器切割闭合切开线,达到微创治疗的目的。美国国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腹腔镜胃浆肌层切开再缝合加病灶热凝固治疗Dieulafoy溃疡的可行性。方法:术中为6例胃前壁Dieulafoy溃疡患者进行胃镜定位,腹腔镜下在溃疡两侧做尖端向胃小弯的V形切口,切开胃浆肌层,阻断溃疡的血液供应,胃镜检查溃疡无出血后再缝合浆肌层切口。经胃镜对溃疡面进行高频电热凝固,电凝时电流输出功率选择40 W,先除去溃疡面附着的血栓,暴露整个溃疡面,如无出血则电凝病灶,电凝范围超出溃疡边缘2 mm,如溃疡继续出血,则行楔形切除。结果:5例完成手术,1例患者胃窦前壁溃疡继续出血,改行楔形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50.83±7.31)min;手术出血量平均(7.5±2.5)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15.0±6.19)h;平均住院(5.67±0.75)d。术后患者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1~2年,无消化道出血症状,镜检无溃疡复发。结论:胃浆肌层切开再缝合加病灶热凝固操作简单,适于胃前壁Dieulafoy溃疡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腹腔镜微创外科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09年经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4孔法,手术主要步骤为肿瘤定位、网膜游离、胃壁和脾的分离、食管贲门连接处显露以及切割闭合器楔形切除胃间质瘤。结果 16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61.3±21.5)min,术中平均出血(49.1±28.6)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5.5±0.7)d,81%患者于术后36h内恢复胃肠功能,并开始进食,无并发症出现。随访4个月至3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简便、可行的,术式的选择应依据肿瘤的大小与位置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属于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或肌层,呈膨胀性生长,有假包膜,边界清,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1]。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重要措施,其原则是肿瘤完整R0切除,避免肿瘤破溃,一般无需行淋巴结清扫[2]。近年微创手术在GIST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常见术式包括腹腔镜下远端胃切除、近端胃切除、胃楔形切除、内镜下肿瘤切除、腹腔镜与内窥镜联合辅助手术等[3]。但对于特殊部位的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后手工缝合胃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30例胃原发间质瘤患者行腹腔镜手工缝合手术的临床资料。6例患者肿瘤直径≤2.0 cm,19例为2.1~5.0 cm,5例5.0 cm。肿瘤位于贲门部2例、胃底8例、胃体前壁4例、胃体后壁5例、胃窦前壁5例、胃窦后壁2例、胃小弯侧4例。结果:30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平均(90.0±20.3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0±12.85)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6.0±9.44)h,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平均(3.0±1.21)d,无出血、胃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8.0±1.61)d。术后随访6~12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下采用手工缝合的方法治疗胃间质瘤体现了腹腔镜手术的优点。对于特殊部位的间质瘤可行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3D腹腔镜下经浆肌层切除胃窦脂肪瘤病例1例。方法我院于2019年1月9日为1例胃脂肪瘤病人实施了3D腹腔镜下经浆肌层切除术,术前腹部CT检查提示胃窦部占位,脂肪瘤可能,大小40 mm×35 mm,无蒂,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下隆起,脂肪瘤可能。术中切开浆肌层,未损伤胃黏膜,完整切除。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无出血,未放置胃管,手术时间115分钟。术后病理检查:胃窦黏膜下脂肪瘤,大小3.8 cm×2.7 cm×1.7 cm,术后第2日进食流质,第3日进食半流质,术后第4日出院。结论 3D腹腔镜下经浆肌层成功切除胃窦脂肪瘤,术后恢复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验。方法 分析4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接受经胸腔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切口6—8cm,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上方超过狭窄1cm,下方切口至胃壁肌层0.5~1cm。全组均未行抗反流手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6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d。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因为食管黏膜破裂合并多重细菌感染;2例损伤食管黏膜予以修补;其余无任何并发症,术后第1天开始进食,行黏膜修补者术后3d进食。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消失。28例行食管pH监测无病理性反流,与术前DeMeesr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合理掌握胃食管连接部的肌层切开范围可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13.
小儿免钉合器腹腔镜胃空肠缝合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空肠缝合吻合手术的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5年5月~9月,对3例小儿胃流出道梗阻病儿进行腹腔镜下胃空肠缝合吻合术,2例幽门狭窄继发于消化性溃疡同时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将一段空肠经结肠前上提靠近胃窦部,先浆肌层连续缝合胃空肠固定在一起,超声刀切开胃壁和毗邻空肠,分别连续全层缝合胃空肠侧壁,再间断浆肌层缝合加固。结果3例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胃空肠缝合吻合,手术时间分别为135、150、180min,3例术后住院时间均为6d。无并发症发生。各随访8、10和12个月饮食正常,营养状况良好。结论腹腔镜胃空肠缝合吻合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创伤小,恢复快且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一种胰腺无针眼吻合技术--Ⅱ型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PG),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在对26例患者行胰腺中段切除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时,应用在Ⅰ型BPG的经验基础上设计的Ⅱ型BPG进行消化道重建.其中胰头癌13例、十二指肠癌3例、壶腹癌2例、胆总管下端癌4例、胆总管下端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胃癌1例、胰腺颈部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颈部浆液性囊腺瘤1例.Ⅱ型BPG主要操作步骤:胰腺残端游离2~3cm;胃后壁局部切除浆肌层并预置浆肌层荷包缝线;胃前壁或胃远端切开并对胃腔进行消毒;胃后壁去除浆肌层的黏膜层切开并预置黏膜层荷包缝线;游离胰腺残端拉入胃腔并结扎浆肌层、黏膜层荷包缝线.结果 全组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5.5 h,平均(4.0±0.9)h;术后住院时间6~48 d,平均(17.8±9.7)d.术后并发症包括胃排空障碍2例、腹腔内出血1例、腹水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胰头痛术后3个月肝转移2例.结论 应用Ⅱ型BPG不仪能有效防止吻合口瘘的发生,而且操作简单、技术要求低,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开关"式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采用五孔法,结合术前内镜下肿瘤定位,腹腔镜下超声刀切开肿瘤对应胃前壁3~5 cm,助手牵开胃前壁,显露肿瘤,术者沿肿瘤周围1~2 cm正常胃黏膜开始超声刀裁剪,完整切除肿瘤后,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胃后壁及切开的胃前壁(也可采用内镜切割缝合器Endo-GIA闭合),切除的标本装入标本袋后经观察孔扩大后完整取出。结果该术式下29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8.5±25.6)min,术中出血量(50.4±12.4)ml,肿瘤周围切缘均在1~2 cm且完整规则,肿瘤大小2.5~5.9 cm,术后排气时间(2.0±0.6)d,术后1 d拔除胃管,术后2 d进流食,术后无一例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6.7±1.1)d;结合术后免疫组化回报,其中13例为极低复发风险、12例为低复发风险、4例为中度复发风险;术后随访12个月,无一例复发转移。结论腹腔镜下胃后壁间质瘤"开关"式切除术,简单、易行,且符合无瘤手术的原则,值得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GIS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7例胃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具体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肿瘤大小及住院时间。结果〓根据胃肿瘤大小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其中胃局部切除术病人20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5例,全胃切除术2例。其中胃局部切除术20人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其余7例病人行腹腔镜辅助切除手术。手术时间81.3±16.2 min,术中出血量42.1±9.2 mL,手术切口长度5.6±2.4 cm,肿瘤直径4.8±1.3 cm,住院时间7.5±2.6 d。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胃肠间质瘤安全可行、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楔形切除治疗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08年11月对5例特殊部位的胃间质瘤(3例肿瘤距离贲门≤5cm,2例距离幽门≤5cm)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进行胃楔形切除。切割闭合器切除肿瘤过程中,胃镜于胃腔内实时观察和调整切割缘位置,避免损伤贲门或者幽门,确保肿瘤完整切除且胃腔无狭窄。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联合胃镜胃楔形切除,肿瘤完整切除,无肿瘤破裂,无胃腔狭窄,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10min,平均84min;术中出血量10~50ml,平均30ml。术后中位排气时间3d,中位进流食时间术后3d。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1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缓解),其余4例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行胃镜以及钡餐造影,无胃腔狭窄。5例平均随访27.8月(8~3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对于邻近贲门或幽门的胃间质瘤,腹腔镜联合胃镜行胃楔形切除是安全和可行的,符合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原则,可以避免胃腔狭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固有肌层来源的胃间质瘤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46例固有肌层来源的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23例行改良腹腔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改良组),23例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对照组)。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其中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腹痛时间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腹痛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改良组术后总并发症2例(8.7%)显著低于对照组9例(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01,P0.05);随访期间改良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4.35%,远远低于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34.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P=0.026)。结论改良腹腔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应用于固有肌层来源的胃间质瘤患者成效显著,同时减少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行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临床数据。结果:31例均成功行腹腔镜手术,27例术前与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评分(1.10±0.18与0.91±0.12,P<0.01)、术前与术后胸骨后疼痛评分(0.38±0.04与0.36±0.03,P<0.05)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体质量指数(21.32±1.26与20.47±1.34,P<0.05)及生活质量指数(85.69±7.78与80.43±9.19,P<0.05)明显优于术前。结论:腹腔镜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联合Dor胃底折叠术对于改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